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31.
红火蚁入侵草坪过程中蚂蚁类群变动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研究了红火蚁入侵草坪之后蚂蚁群落结构的变动趋势。对各处理区在不同时期的蚂蚁优势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区相比红火蚁入侵后各处理区的蚂蚁优势种发生了明显改变,红火蚁替代了原来的优势蚂蚁种类,并在数量上占主导地位,而且各处理区的蚂蚁类群多样性、均匀度降低,优势度明显增大。通过分析红火蚁入侵过程中各处理区的蚂蚁类群相似性,表明轻度发生区与对照区的蚂蚁类群相似性系数q一直处在0.25-0.50之间,为中等不相似;中度发生区与对照区的蚂蚁类群相似性系数q一直处在0.075-0.444之间,为中等不相似或极不相似;重度发生区与对照区的蚂蚁类群相似性系数q一直处在0.0-0.222之间,为极不相似,这也说明了不同的红火蚁危害程度对本地蚂蚁类群结构的影响是不同的,红火蚁种群数量越大,对本地蚂蚁类群的影响也越大,排挤或取代它们所需要的时间也越短。  相似文献   
32.
红火蚁对荔枝园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及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火蚁发生区和对照区荔枝园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表明:红火蚁发生区的荔枝园树冠、地面植被、地表及土壤中的无脊椎动物群落的物种数和个体数都较对照区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群落结构特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群落及各亚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减小,优势度﹑优势集中性上升,群落由稳定走向波动,群落可侵入性进一步增强。在荔枝树冠,受红火蚁捕食或其它作用影响而明显减少的害虫种类主要是一些鳞翅目幼虫,天敌主要包括广斧螳Hierodulapatellifera(Serville)、锥盾菱猎蝽Isyndus reticulatesSt、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 Tieder、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斜纹猫蛛Oxyopessertatus(L.Koch)及白条锯足蛛Runciniaal bostriata Boes.et Str.等。在地面植被上,受红火蚁影响的害虫种类主要是一些鳞翅目夜蛾科的幼虫,天敌种类主要包括中华大刀螳Tenodera aridifolia sinensis、丽眼斑螳Creobroter gemmata(Stoll)、中华草蛉Chrysopasinica Tieder、线纹猫蛛Oxyope slineatipes(L.Koch)及草皮逍遥蛛Philodromus cespitum(Walckenaer)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红火蚁轻度发生区,地面植被上的四斑月瓢虫Chilomenes quadriplaglata Swartz和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a Fabricius的种群数量却出现增加。在荔枝园地表及土壤中的无脊椎动物中,以步甲﹑隐翅甲等作为生物指示物反映环境条件变化的物种受影响下降明显。但在红火蚁轻度发生区,一些种类(如独角仙Xylotrupes gideon L幼虫)与红火蚁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其数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荔枝园有害生物防治的难度。相关分析的研究表明,红火蚁种群数量与荔枝园无脊椎动物群落各特征指数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其中与重度发生区地表及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各特征指数高度相关。红火蚁发生区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荔枝园树冠和地面植被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成分都是优势集中性,而影响荔枝园地表及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的主成分却是均匀度。  相似文献   
33.
马缨丹乳油及其混剂对黄曲条跳甲的拒食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试了自制的12.5%马缨丹乳油对黄曲条跳甲成虫拒食活性、持效性及其与7.5%鱼藤酮乳油、1.5%除虫菊水乳剂、0.3%印楝乳油混配的联合活性。该乳油1000倍液处理菜心叶片后48h对黄曲条跳甲成虫具有40%的拒食率,随着浓度升高,拒食活性增强;200、400和600倍液处理120h后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累计拒食率分别达到76%、68%和43%。12.5%马缨丹乳油与7.5%鱼藤酮乳油以5∶5比例混配使用时,增效作用最为明显,拒食中浓度AFC50为5.25μg.ml-1,共毒系数CTC为213;与1.5%除虫菊水乳剂以1∶9比例混配使用时的增效作用次之,共毒系数CTC为149;与0.3%印楝乳油以9∶1、7∶3、5∶5、3∶7和1∶9比例混配使用时,其共毒系数CTC均100,表现为相互拮抗作用。结果表明:12.5%马缨丹乳油对黄曲条跳甲成虫具有强烈的拒食活性,其200倍液和400倍液拒食持效性好,且该乳油可与7.5%鱼藤酮乳油混配使用。  相似文献   
34.
本文构建了一种简易的杀虫剂毒力测定方法-纸膜卷简法.具体方法是:用配制好的一定浓度的药剂浸湿滤纸,晾干后卷成圆筒状,置于圆管中,引入试虫,后观察试虫死亡情况.应用该方法测定了敌百虫、高效氯氰菊酯对6个地理种群的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成虫的毒力.结果表明,24 h内对照桔小实蝇死亡率均小于10%,48 h后死亡率小于10%的几率为66.70%,72 h后死亡率小于10%的几率仅16.70%,因此,使用纸膜卷筒法观察时间在24 h为宜.24 h敌百虫和高效氯氰菊酯对不同地理种群桔小实蝇LJ50差值最大的试验结果显示纸膜卷简法可应用于该虫毒力测定和抗药性监测中,并认为该方法也可用于农药对其它具飞行能力昆虫的毒力测定中.  相似文献   
35.
红火蚁入侵对玉米地蜘蛛类群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陷阱法和目测法系统研究了红火蚁入侵玉米地对蜘蛛类群多样性的影响.期间共调查到蜘蛛8科16种,其中红火蚁发生区有6科10种,药防区4科5种,对照区8科11种;蜘蛛种类以游猎型为主,隶属于猫蛛科和跳蛛科,优势种包括斜纹猫蛛、乔氏蚁蛛和蚁蛛.在红火蚁发生区,从玉米心叶后期开始红火蚁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在玉米抽穗开花期达到最大,为225头,之后缓慢降低,相应的猫蛛属蜘蛛种群数量则逐渐降低,降幅达79.2%;而蚁蛛属蜘蛛的种群数量变化不大.随着玉米植株的生长,红火蚁发生区和药防区的蜘蛛种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逐渐降低,生态优势度指数却不断升高,而对照区相关指标则相反.表明红火蚁入侵显著改变了玉米地蜘蛛的类群结构.  相似文献   
36.
红火蚁蚁丘大小与诱集工蚁数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诱饵诱集法研究了荒地、绿化带生境中红火蚁蚁丘体积、蚁丘表面基部面积与诱集工蚁数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荒地生境中,随着蚁丘体积的增大,诱集工蚁数量表现为先迅速增加、后增大减缓、最终趋于平衡的规律,当蚁丘体积、蚁丘表面基部面积分别为11634 cm3、1308 cm2时,诱集工蚁数达到最大值,为每诱饵291 头;在绿化带生境中,随着蚁丘体积的增大,诱集工蚁数量动态与荒地生境相似,当蚁丘体积>18089 cm3时,诱集工蚁数量的增幅明显变缓,当蚁丘体积为25974 cm3时,诱集工蚁数达到最大值,为每诱饵232头.韦布尔函数方程可较好地描述诱集的红火蚁工蚁数量与蚁丘体积、蚁丘表面基部面积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7.
病原线虫对桔小实蝇种群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通过室内和田间实验研究了昆虫病原线虫对桔小实蝇Bactrocera (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的控制作用。室内实验结果表明,供试的3种线虫的4个品系(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 All品系与A24品系,夜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 SN品系和嗜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H06品系),以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对桔小实蝇的侵染力最强,其3天的LD50和LD95分别为35.0和257.1条/cm2土壤。按300条/cm2土壤的量施用,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对当代桔小实蝇的控制效果为86.3%。用以虫期作用因子组建的生命表方法评价了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对田间桔小实蝇下代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按300条/cm2土壤的量施用线虫,对照杨桃园的桔小实蝇种群趋势指数为105.9,而处理杨桃园的桔小实蝇种群趋势指数下降为15.5;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对桔小实蝇的干扰控制指数为0.146,即线虫处理果园的下代种群密度仅为对照果园的14.6%。  相似文献   
38.
应用种群动态控制的状态空间分析法,通过生命表参数模拟美洲斑潜蝇种群数量动态,通过输入不同的控制措施(施用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即马缨丹乙醇提取物、施用机油乳剂和释放美洲斑潜蝇寄生性天敌)对美洲斑潜蝇种群动态控制的作用,研究这些控制措施的组合对美洲斑潜蝇种群动态的控制,模拟结果表明,在美洲斑潜蝇成虫产卵高峰期施用马缨丹乙醇提取物(1g·100ml^-1和机油乳剂(300X),在幼虫高峰期释放寄生蜂(2000头·100m^-2),可以达到控制美洲斑潜蝇种群增长的效果,起到保护菜豆免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39.
王磊  王常禄  许益镌  曾玲 《昆虫学报》2016,(9):1021-1032
由于DDT等现代杀虫剂的问世,臭虫在20世纪40-50年代以后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销声匿迹,但近10多年来臭虫在部分国家和地区重新出现.本文对其再猖獗原因、生物学和行为、饲养、抗药性、监测与防治策略进行了综述,旨在引起国人的重视,对今后臭虫的监测和防治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分析了近15年有关温带臭虫Cimex lectulariusL.和热带臭虫C.hemipterus(F.)的研究文献.臭虫再猖獗被认为是因为它对目前使用的杀虫剂例如拟除虫菊酯类等产生抗性以及频繁的地区及国际交往等因素造成的.简单、经济和大规模臭虫种群饲养方法——人工膜饲喂法的研发为我们开展臭虫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控制和根除臭虫目前仍较困难,采用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策略,包括臭虫知识宣传、主动监测、非化学防治方法(例如:经常洗涤床上用品、蒸汽熏蒸、热处理、使用床垫罩、在家具腿下放置臭虫拦截装置)、有选择使用杀虫剂以及定期监测及反复防治等措施,可达到很好的防控效果.在我国部分地区,臭虫发生也呈上升趋势,工人宿舍和火车车厢是常见的臭虫为害环境.有必要对我国臭虫发生现状及其抗药性进行调查与监测.还应借鉴国际先进技术,研制出我国适用的、有效的监测工具和防治方法,并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标准.同时积极开展臭虫科普宣传,做到早发现、早防治,防止臭虫再猖獗和扩散.  相似文献   
40.
微孢子虫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吉平  曾玲 《昆虫知识》2006,43(2):153-158
微孢子虫作为一类专营细胞内寄生的低等的原生动物,有着比较悠久的进化历史。微孢子虫是一种既具有真核生物特征又具有原核生物特征的生物,同样具有生物多样性的本质,文章尝试用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原理,阐述原始的真核寄生物微孢子虫的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