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31.
吴楠  杨静慧  张伟玉  杨帆  曾明 《微生物学通报》2016,43(12):2720-2729
抗生素在医疗和畜禽养殖业的大量使用增加了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微生物(ARB)和抗性基因(ARGs)的丰度与多样性,加速了抗生素耐药性在环境中的传播,给人类公共健康造成潜在威胁。但目前对于环境中耐药性的污染现状缺少足够的信息,相关研究方法亟待优化和完善。本文通过综述环境中抗生素耐药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探讨了不同环境(水、土壤、空气等)样品的采集方法以及耐药性的检测方法——传统微生物培养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如定性与定量PCR、DNA杂交及微阵列技术、宏基因组学方法等),旨在为多环境介质中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2.
<正>1934年Felix等发现伤寒沙门氏菌的一种表面抗原,命名为Vi(Virulence)抗原。以后,人们在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弗氏枸橼酸杆菌以及少数都柏林沙门氏菌中也发现有Vi抗原存在。历史上围绕着Vi抗原究竟是不是保护性抗原的争论,使人们对Vi抗原的认识不断深入,八十年代以来,受其他细菌多糖菌苗研制成功的启示,采用温和方法制备Vi多糖取得成功,对Vi多糖的保护力进行重新评价,人们对Vi抗原的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现将有关Vi抗原分子生物学的资料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3.
本文利用杂交瘤技术,成功地建立了3株稳定分泌小鼠抗衣原体属脂多糖抗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实验结果表明,3株单抗均为IgM类,特异性强,识别相似抗原位点,为今后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4.
超声促进骨折愈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显示,有5~10%的骨折可因各种原因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促进骨折愈合的研究开展广泛,涉及骨、骨髓移植;骨生长因子的应用;机械、电刺激等多方面。超声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和实验性研究早在六十年代即展开。本文就其近年来研究状况作一系统回顾。 1 基本原理 超声促进骨折愈合的机理尚未明确,认  相似文献   
35.
丛枝菌根(AM)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体系中的生态意义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菌根是植物根系与特定的土壤真菌形成的共生体,有利于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协助植物抵御不良环境胁迫.自然条件下,大多数植物表现一定的菌根依赖性,在植株根系发育过程中如能与适宜的菌根真菌形成良好的菌根结构,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其中丛枝菌根是最普遍的类型.丛枝菌根帮助植物抵御不良环境胁迫及病虫害,促进植物健康生长,可减少化学肥料、杀虫剂施用量,以减少对环境、生态不利的化学物质施用量.丛枝菌根共生体可加速根系生长,提高对移动性低的无机离子吸收,加速养分循环利用,增强植物对不良胁迫(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耐受力,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提高植物群体的多样性.文章综述了丛枝菌根真菌生态特征,丛枝菌根对寄主植物的影响,丛枝菌根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体系的生态意义及其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6.
幽门螺杆菌肽脱甲酰基酶(PDF)的可溶性表达是基于PDF靶位新药筛选的前提。本研究在克隆肽脱甲酰基酶基因(螂后,构建了其融合表达载体pTrcHisB-def,并在不同宿主菌(大肠杆菌BL21、DH5a和JM109)中进行了诱导表达。结果显示,只有在BL21(DE3)中获可溶性表达,产物经纯化后具有肽脱甲酰基酶活性。以上研究为PDF特性分析及PDF抑制剂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7.
生物技术发展趋势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预测了未来10~20年内生物技术在人类医学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生物计算学领域、材料学领域、生物工程领域和环境生物工程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对生物技术的发展进程也作了预测,并对生物技术在人类疾病治疗方面、农业领域、工业领域、数学领域、材料学科、生物工程方面和环境生物工程领域作出了实际预测。  相似文献   
38.
在过去的十几年,微生物组相关研究和应用持续升温。微生物组逐渐成为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医学等领域的研究焦点。与此同时,全球多个国家和组织也都积极发起各自的微生物组计划,进行多方面的布局,力争在这一具有广阔前景的领域获得战略地位。此外,无论是科研还是产业应用已经迎来了研究高潮和投融资热潮,微生物组相关产品和服务也不断出现。然而,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微生物组测序和分析相关技术和方法发展迅速,各国研究和应用尚未在技术、方案和数据等标准上达成统一,国内行业参与者对微生物组也存在认识不足,对微生物组相关新方法、新技术、新理论等还未能充分掌握和使用。除此之外,已有的一些标准和指南,内容过于简单,实操性也不足,这不仅给科研数据的整合造成了困难和资源浪费,还给相关企业进行不良竞争、以次充好提供了机会。更重要的是,我国尚缺乏微生物组相关的国家标准,国家微生物组计划仍处于筹备过程。在此背景下,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于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共同设立了“微生物组测序与分析专家共识”专项研究课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组织了微生物组相关领域的27位专家以及来自行业内的30多位专业人员,通过分成4个项目小组、召开4轮研讨会后,最终形成了涵盖从微生物采集与保存、DNA提取与建库、高通量基因测序和数据分析以及质控标准品等全流程的“微生物组测序与分析专家共识”。本专家共识具有较强可参考性和可操作性,不仅能指导国内科研和产业机构规范进行微生物组相关产、学、研,还能为国家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可参考的技术依据,保障规模型和规范化的企业利益,加强行业自律,避免不规范的企业扰乱市场,最终促进微生物组相关产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9.
益生菌和致病菌对肠道的黏附及其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益生菌及致病菌对肠道上皮细胞的黏附机制,比较其黏附后的生物学效应差异,重点对二者之间的竞争性黏附作用进行了概述.在上述基础上对益生菌抑制致病菌的研究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0.
目前建立了多种对微生态细菌鉴定分型的DNA分析技术,这些方法使细菌分类的水平不断提高,由最初的区分不同属、种的细菌发展到同种不同株细菌分类区分。本文对这些遗传学方法的原理、特性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