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观察脐带血干细胞蛛网膜下腔及颈动脉注射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沧州市中心医院2012年10月至2015年9月期间因DEACMP入院治疗的患者32例,设立治疗组:对17例DEACMP患者以颈动脉及鞘内进行间充质干细胞(MSC)注射,每次注射MSC为2×10~7,每次间隔7 d,注射4次为1疗程并在治疗前和治疗后与对照组进行影像学和症状体征,治疗副作用及智能精神状态评分(MMSE)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l)评分;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改善脑代谢药物胞二磷胆碱等及维生素类药物治疗。对2个组不能进食者予以补液治疗。各组数据使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在干细胞治疗中均无特殊不适,均未出现治疗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MMSE评分为94.35±12.56,高于对照组3.24±2.32(t=27.6288,P=0.000);治疗组Barthl评分为93.60±13.36,高于对照组6.39±6.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3845,P=0.000)。治疗组影像检查结果好转率为76.47%,对照组好转率为26.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2,P=0.0359)。结论 MSC颈动脉与鞘内注射治疗DEACMP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2.
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生物数量和多样性的有效手段,但土壤节肢动物对秸秆还田的响应尚未明确。搜集2005到2020年国内有关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节肢动物数量及多样性影响的25篇田间试验文献,分别获得230对土壤节肢动物数量数据和112对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数据,并采用整合分析方法探究不同气候类型、土层深度、种植制度、秸秆还田量、还田方式及还田时间下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节肢动物数量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总体上显著增加了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的数量,但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或还田时间大于5 a时,秸秆还田对节肢动物数量的增加效应则不显著;此外,秸秆还田对土壤节肢动物数量的促进作用还受到节肢动物体型的影响,秸秆还田显著增加土壤中小型节肢动物的数量,特别是蜱螨目类土壤节肢动物,但是对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秸秆还田总体上也提高了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的多样性,特别是在温带季风气候、年均温小于5℃、年均降水量小于600 mm、秸秆还田量大于10000 kg/hm2、轮作以及还田时间大于5 a这些条件下,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土壤节肢动物的多样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秸...  相似文献   
33.
目前手术用的激光仪器大都较笨重,并需要特别的电源以及冷却系统配合。最近,英国一家公司推出一种叫DIOMED的激光手术刀, 它由二极管激光器精巧制造,重量只有11公斤,什分轻便。简单易用及安全可靠。这样,手术可在医院外进行,而旦各科医生可共用,节省院方不少开支。  相似文献   
34.
丹杨  杜灵通  王乐  马龙龙  乔成龙  吴宏玥  孟晨 《生态学报》2020,40(16):5638-5648
我国西北防沙治沙工程中大量的种植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会导致荒漠草原发生灌丛化现象,研究人工灌丛化对荒漠草原蒸散发的影响,不仅能够揭示半干旱区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水循环的影响机理,还可以指导区域生态治理实践。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为例,基于植被的生理生态参数和荒漠草原水热条件,采用生物地球化学模型(Biome Bio-Geochemical Cycles,Biome-BGC)和地球呼吸系统模拟模型(Breathing Earth System Simulator,BESS)结合的方法,模拟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人工灌丛引入前后蒸散发及其组分的变化,定量研究荒漠草原人工灌丛化对区域生态水文循环中蒸散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灌丛的引入使植被结构及特征发生了变化,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年最大值由0.20增加为0.67,改变了植被年内与年际变化特征。荒漠草原人工灌丛化后,生态系统年均蒸散发由251.74 mm增加到了281.42 mm;人工灌丛化对生长季的蒸散发增强明显,8月蒸散发峰值时,日均蒸散发由1.27 mm/d增加到1.56 mm/d。灌丛化过程使生态系统蒸腾量平均增加了1.35倍,蒸发量增加了1.06倍,改变了生态系统蒸散发的组分结构,导致蒸发比例降低、蒸腾比例增高。由此可知,荒漠草原在防沙治沙和生态治理中大量种植灌木的现象,加大了区域生态系统的蒸散发,并改变了水分耗散结构,从而对生态系统地气水汽交换有较大影响,研究结论对荒漠草原生态治理及未来的植被重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5.
高寒沙区生物土壤结皮覆盖土壤碳释放动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生物土壤结皮广泛分布于荒漠生态系统,能够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影响土壤碳释放以及区域碳循环过程。本研究在具有典型高寒沙区气候特征的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共和盆地),以广泛分布于人工植被恢复区的藻类和藓类结皮为研究对象,裸地为对照,观测了裸地与两种类型生物土壤结皮去除和覆盖土壤碳释放速率的日动态和生长季动态规律,探讨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碳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土壤结皮去除和覆盖土壤碳释放速率日动态和生长季动态特征与裸地一致,均呈“单峰”曲线。生物土壤结皮覆盖土壤的日最大碳释放速率出现于13:00左右,裸地与去除结皮土壤的日峰值均出现于15:00左右,生物土壤结皮的存在使土壤碳释放速率的日峰值出现时间提前2h左右,各观测类型生长季内碳释放速率最大值均出现在8月。在相对干旱年份(2017),藻类和苔藓结皮覆盖导致土壤碳释放量分别增加了22.07%和85.61%,其中,藻类和苔藓结皮层碳释放量占增加量的67.60%和25.76%;而在相对湿润年份(2018),藻类和苔藓结皮覆盖导致土壤碳释放量分别增加了139.37%和290.53%,二者结皮层碳释放量分别占增加量的69.09%和45.59%,生物土壤结皮发育促进了土壤的碳释放。温度对土壤碳释放变化的贡献率为48.89%,是高寒沙区土壤碳释放日动态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因此,在核算荒漠生态系统碳交换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区域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碳释放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6.
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光质对烤烟成熟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和部分酶活性及植株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中性无色膜处理)相比,红膜处理烟叶转化酶活性下降,淀粉酶活性升高,淀粉和还原糖含量增加;蓝膜处理烟叶转化酶和淀粉酶活性较低,淀粉和总糖含量较高;绿膜处理烟叶转化酶活性增强,淀粉酶活性减弱,淀粉、总糖和还原糖含量降低。植株生长状况表现为红膜处理较好,绿膜最差,对照和蓝膜处理差异不大。研究发现,红膜处理更能改善烟株的生长环境,明显调节烟叶转化酶和淀粉酶活性,促进淀粉和还原糖累积,有利于烟株更好地生长。  相似文献   
37.
以刺参为试验材料,分别以CTAB法、SDS法、Segama试剂盒法对刺参的触手、管足、体壁、纵肌、肠和呼吸树组织进行基因组DNA的提取,均得到了高质量的基因组DNA。Segama试剂盒提取DNA条带较其他两种方法清晰,杂质少且无降解,效果最佳。对比6种不同的刺参组织,其中纵肌组织3种方法均获得高质量基因组DNA,为提取基因组DNA的首选组织。开发了利用刺参触手和管足活体取样提取基因组DNA的方法,得到了高质量的基因组DNA,这为刺参无损伤取样提供了数据支持,使得将来刺参家系建立过程中保证亲体的健康存活及减少试验样品取样所带来的损伤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8.
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近二十年来新兴的肿瘤治疗方法,与肿瘤传统手术、化疗和放疗方法相比,能选择性地消灭局部的原发和复发肿瘤,而不伤及正常组织。大多数肿瘤出现临床症状时,已是肿瘤晚期,丧失了肿瘤治疗的最佳时机。光动力治疗作为新兴的肿瘤治疗技术,能够以较小创伤为代价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提高患者生存时间,有望成为恶性肿瘤姑息性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3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一种干细胞,近年来有关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具有促进损伤肌腱修复、血管生成、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保护神经细胞、促进软骨再生、调节骨代谢等功能。而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是由于大量使用激素导致的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阐明,相关信号通路,如Wnt/β-catenin、RANKL-RANK、PTEN/AKT、PI3K/AKT等通路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这些信号通路的激活又与外泌体密切相关,综述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作用的有关研究进展,以期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防治及相关药物研发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0.
蓖麻籽提取液对福寿螺毒杀效果及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浸泡法, 以草本植物蓖麻籽提取液制备植物源毒杀剂, 研究不同提取液浓度(0、0.5、1.5、3.0、4.5、6.0 g/L)对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 Lam)毒杀作用效果, 并通过福寿螺在亚致死浓度1.58(LC25)、3.82(LC50)和6.05 g/L(LC75) 处理条件下的肝脏组织生理生化指标及其相关性, 进一步分析其毒杀作用机制。结果表明: 在提取液处理48h后, 福寿螺死亡率随着时间延长和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且各浓度处理下福寿螺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福寿螺在亚致死浓度处理48h后, 其肝胰腺组织中蛋白质含量(TP)、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对照组均存在差异,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丙二醛(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蓖麻籽提取液通过影响福寿螺肝脏组织中蛋白质含量(TP)和丙二醛(MDA)含量, 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导致螺肝脏组织损伤, 机体代谢紊乱, 从而达到毒杀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