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水洞沟遗址第7地点2003~2005年发掘出土动物化石2000余件。初步鉴定包括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水牛(Bubalus sp.)等十多个动物属种。该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标本表面少见食肉类啃咬痕迹且未有啮齿类啃咬痕迹及水流磨蚀等现象,表明这一动物骨骼组合应当不是食肉类、啮齿类与水流等自然性营力带入遗址的。遗址动物群中一定比例的具切割痕骨骼标本的出现表明了古人类在动物群富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动物考古学观察表明,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该地点古人类主要对遗址附近的大中型食草类动物进行了猎捕与肢解、利用,这与相对更晚阶段的第12地点古人类以小型哺乳动物为主要猎食对象的生存策略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对比。  相似文献   
32.
水洞沟遗址第7地点发现于2002年,位于水洞沟遗址核心区,2003年至2005年共进行三次系统发掘,揭露35个水平层,面积25m2,出土包含石制品、动物化石、鸵鸟皮及装饰品等文化遗物上万件。遗址埋藏在边沟河左岸第二级基座阶地,文化层为灰白-灰黄-灰绿色粉砂及黏土质粉砂,厚度在3m以上,遗址堆积后期局部受到小规模水流改造,但石制品组合基本保留了制作完成后的总体面貌。石制品原料取自附近的河流和湖泊成因的砾石;石制品是一个包含石核、废片、石器、砸击品和打制工具但以废片为主体的组合,个体以小型居多;锤击法为剥片的基本方法,砸击法被偶尔使用,刮削器为石器的主要类型,石器为锤击法简单修理而成。石器工业总体显示北方小型石片石器传统。光释光年代初步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大致发生在27~25ka BP,属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33.
深入理解动物考古学研究中应用的量化单元对于反映遗址动物种属的多样性和统计骨骼部位出现数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各种量化单元在马鞍山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研究案例中的应用,并辅助以其它国内外研究的介绍,深入阐释了这些单元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旨在让读者更加清楚地知道怎样针对具体情况选择适合应用的量化单元.  相似文献   
34.
建立能稳定分泌特异性抗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 ,制备出高效价的 ,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抗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 ,为EGF及其单克隆抗体在肿瘤生长调节中的作用研究 ,为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工具。此外 ,为EGF的亲和层析纯化提供材料。以BALB/c小鼠脾细胞为饲养细胞 ,运用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 ,间接ELISA法筛选出能稳定分泌针对人表皮生长因子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 ;对杂交瘤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以体内诱生法产生腹水以获得大量单克隆抗体 ,并采用HiTrapProteinAHP柱对其纯化…  相似文献   
35.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痛大鼠肾组织PPARα/δ/γ蛋白的表达及小檗碱对它们的影响.方法:小剂量注射链脲菌素(35 mg·kg-1,ip)加高糖高脂饲料饲养16周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后16周每天分别给予低中高剂量小檗碱75、150、300mg·kg-1、非诺贝特100mg·kg1 和罗格列酮4mg·kg-1,处死大鼠后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肾脏组织中PPARα/δ/γ的表达.结果:糖尿病大鼠肾脏中PPARα和PPARδ蛋白表较正常对照大鼠明显降低(P<0.01),PPARγ表达则较正常对照大鼠明显升高(P<0.01).中高剂量小檗碱和非诺贝特都能促进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PPARα和PPARδ的表达(P<0.01),中高剂量小檗碱和罗格列酮能明显降低PPARγ表达(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中PPARα/δ/γ的表达失常,小檗碱能恢复其表达至接近正常大鼠水平.  相似文献   
36.
从检材中培养出细菌是确立感染 (败血 )症诊断和治疗的基本依据 ,而传统有氧条件的培养方法易漏诊厌氧菌和缺壁细菌 ,不能概括致病原因菌的全貌 ,为了提高阳性检出率 ,缩短培养时间 ,我室于 2 0 0 0年 7月~ 2 0 0 1年 12月 ,采用同步培养法对 178例感染 (败血 )症的病人进行培养 ,检测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 临床诊断为感染 (败血 )症的患者血液标本13 8例 ,中段尿 2 3例 ,胸、腹水及关节液 12例 ,脑脊液 5例。1.2 培养基 厌氧、需氧菌及 L型同步培养基由康健生物技术公司出品 ,细菌分离鉴定培养基为自制 ,药敏纸片由中…  相似文献   
37.
尿路感染是临床最常见的感染之一。尿路感染多为细菌引起 ,这些细菌多与人类生活、环境和自身体表的细菌有关。而细菌 L 型又是尿路感染较常见的细菌之一。 L 型细菌培养国内外已开展多年 ,我室一直在进行需氧菌、厌氧菌、L 型细菌同步培养法 ,现将我们所做的 12 8例中段尿标本培养结果分析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 临床诊断急性、慢性尿路感染患者的中段尿12 8例。1.2 材料 厌氧、需氧及 L型同步培养基 ,由康健生物技术公司出品 ;细菌分离培养基 ,为自制 ;细菌生化反应管 ,由浙江省军区后勤部卫生防疫检验所提供。1.3 …  相似文献   
38.
从检材中培养出细菌是确立感 (传 )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基本依据 ,单一需氧菌的培养方法易遗漏厌氧菌和缺壁细菌 ,不能概括致病原因菌的全貌 [1 ] ,使多种类细菌的混合性感染不能准确诊断和治疗。我室于 1999年接待了用常规方法仅培养部分需氧菌或未培养出细菌的检材 3例 (血 1例、腹水 1例、尿 1例 ) ,同时进行需氧菌、厌氧菌及细菌 L型培养 ,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 标本来自本市医院患儿 3例 ,拟诊为“败血征”血 1例 ,诊断为“脾亢”腹水 1例 ,诊断为“膀胱炎”尿 1例。1.2 培养基1.2 .1 需氧菌 (简称 X)培…  相似文献   
39.
张乐 《人类学学报》2008,27(1):94-94
湖北省建始县及其周边地区发育大量石灰岩洞穴,许多洞穴埋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高坪镇龙骨洞出土早期直立人化石、原始打制石器和丰富的动物化石,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40.
张乐  刘志民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5):1077-1083
基于多层线性模型,从田块、单户和村庄3个尺度分析了科尔沁沙地西部半干旱草原牧区村庄的农田扩张机制.结果表明:在选择优质土地用于发展农业上,各住户间没有显著差异;家庭劳动力数量多、户主文化程度高和收入依赖于农牧业的住户更倾向开地种粮,而牲畜数量多的住户开地种粮的愿望较低;玉米的种植主要受限于外部经济因素,而水稻的种植主要受限于当地的自然状况.提高草原牧区的基础教育水平会促进草地向农田的转变,而转移牧区剩余劳动力将会延缓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