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31.
SARS冠状病毒分离培养和鉴定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分离、培养方法,为SARS冠状病毒动物模型的建立提供实验依据,并根据病毒在体内存活的时间确定检测指标。选用已鉴定为SARS冠状病毒的毒株,经过鼻腔接种感染恒河猴。定期采集咽拭子标本,分离血清或血浆,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培养、分离。结果显示,在SARS冠状病毒感染恒河猴后2、5、7天,可以从拭子中分离到病毒,5~15天可在猴肺、脾、肝、肾和淋巴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并用免疫荧光法和RT-PCR方法进行了确定。首次实验证实了SARS冠状病毒可在恒河猴体内复制。SARS病毒的成功分离是SARS冠状病毒动物模型建立的主要依据,在进行疫苗安全性和药效评价等工作中,病毒分离可作为药物筛选、疫苗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2.
目的了解北京市通州区2011年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到的27株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生物学和分子分型特征,为该菌引发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7株腹泻源性嗜水气单胞菌进行Aer毒素检测和PFGE分型,并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27株腹泻源性嗜水气单胞菌中7株菌的Aer毒素为阳性,占总数的25.93%;PFGE图谱分为27个带型。结论在通州区腹泻患者粪便中检出的菌株部分携带Aer毒力因子,目前无优势流行菌株。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该菌的监测,避免该菌引发的各类疾患的发生。  相似文献   
33.
为揭示江西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大型真菌资源及区系特征,采用随机调查法对该区大型真菌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该保护区共有大型真菌40科88属180种,其中子囊菌门2科4属10种,担子菌门38科84属170种;(2)优势科为多孔科、牛肝菌科、红菇科、侧耳科和口蘑科,共计93种,占总种数的51.67%;(3)优势属为红菇属、牛肝属、云芝属、香菇属、小孔菌属、马勃属,共计38种,占总种数的21.11%;(4)从属的区系地理成分上划分为世界分布成分(72.72%)、泛热带成分(15.91%)、北温带成分(10. 23%)和东亚-北美分布成分(1.14%);(5)从种的地理成分上划分为世界分布种(53.33%)、热带-亚热带分布种(11.67%)、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种(11.11%)、北温带分布种(10.00%)、东亚分布种(3.33%)、中国-日本共有种(3. 33%)、中国特有种(2. 78%)、温带-亚热带、热带分布种(1. 67%)、北温带-澳大利亚分布种(1. 11%)、欧亚大陆分布种(1.11%)及温带分布种(0.56%) 11个分布类型。齐云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表现出从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的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34.
树线是对20世纪全球气候变暖响应最为敏感的地带之一。本文描述了树线的概念、特点以及树线的研究方法,并从树线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这一角度对国内外有关树线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已有的大部分研究表明,自20世纪以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和降水增加的影响下,树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主要以树线上移为主,约占65%,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比利牛斯山脉,以及极地乌拉尔山脉;树线附近树木密度增加的研究约占20%,主要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和极地乌拉尔山脉,该地冬季积雪为幼树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树线较稳定及略有后退的研究约占15%,主要是阿尔卑斯山脉。通过对以往研究的综述,本文总结了树线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5.
建立并讨论了一类具有潜伏期、抗体免疫反应和CTL免疫反应的Holling II型发生率病毒动力学模型.定义了决定这个模型动力学性质的五个阈值,借助适当的Lyapunov函数得到:当R_(01)≤1时,无病平衡点全局渐近稳定,病毒被清除;当R_(01)1,R_(02)≤1,R_(03)≤1时,无免疫平衡点全局渐近稳定;当R_(02)1,R_(04)≤1时,CTL免疫主导平衡点全局渐近稳定;当R_(03)〉1,R_(04)≤1时,抗体免疫主导平衡点全局渐近稳定;当R_(04)1,R′_(04)1时,正平衡点全局渐近稳定.  相似文献   
36.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中椴树叶分解进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椴树叶分解过程适合用指数衰减方程来表达,随海拔和植被类型的上升,在1-5号标准地,椴树叶分解常数分别为-0.391,-0.339,-0.257,-0.198和-0.125,即随海拔升高,分解速度下降,光水条件的实验表明,60%-80%的庇荫条件下,分解较快,浇水多的比浇水少的分解快,在实验区条件下,水分条件比光照条件影响更明显,与红松针叶的分解实验相比,二者规律极为相似,而且分解速率相差甚微。  相似文献   
37.
不同稻作制对红壤性水稻土中锰剖面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探讨红壤性水稻土锰的迁移和转化行为,通过长达16a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稻作制、有机肥以及地下水位对土壤剖面中全锰、活性锰和交换态锰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长期淹水种稻引起0-20cm土壤层次全锰、活性锰和交换态锰含量的显著下降,而在20-40cm和40-75cm土层相对累积。不同稻作制比较,0-20cm土层中全锰、活性锰和交换态锰含量以稻稻泡显著高于稻稻绿和稻稻油处理,而20-40cm和40-75cm土层3种锰形态的含量各稻作制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实行水旱轮作的稻稻绿与稻稻油两种稻作制耕层土壤锰的淋溶损失比持续淹水的稻稻泡制更为严重。相对而言,不同有机肥施用水平和地下水位对土壤剖面中锰分布的影响要小于稻作制,总的趋势为:土壤剖面中锰的空间分异程度以高量有机肥>常量有机肥>单施化肥;低水位>高水位。从土壤中锰的空间分布规律可以看出,水旱轮作(尤其是在低水位和有机无机配合的条件下)比长期淹水更有利于土壤锰氧化还原引起的深层淋溶与淀积,加速了典型水稻土剖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38.
长白山北坡暗针叶林倒木贮量和分解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对长白山北坡海拔 12 6 0m和 16 2 0m暗针叶林中倒木蓄积、生物量和倒木的分解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暗针叶林中倒木的蓄积为 180 .87m3·hm-2 ,占林分蓄积的 2 1.83 % .低海拔的倒木蓄积和生物量均比高海拔的低 ,海拔 12 6 0m的倒木蓄积为 5 2 .5 7m3·hm-2 ,生物量为 2 6 .2 1t·hm-2 ;海拔 16 2 0m的倒木蓄积为 193.85m3·hm-2 ,生物量为 5 3 .33t·hm-2 .用单项指数衰减模型对倒木的分解进行模拟可知 ,倒木的分解常数随树种和海拔高度的不同而不同 .冷杉倒木的分解常数比云杉倒木大 ;倒木在低海拔的分解常数比在高海拔的大 ,表明云杉倒木完全分解需要较长的时间 .  相似文献   
39.
已知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可通过其蛋白酶NS3/4A切割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itochondrial antiviral signaling protein,MAVS)来逃逸天然免疫识别,但尚不清楚其切割动力学及切割在抑制干扰素中的作用。本研究旨在细胞模型中探讨HCV感染过程中病毒复制建立及病毒NS3/4A切割MAVS的动态过程,探究NS3/4A切割MAVS对病毒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建立感染的贡献。首先构建基于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MAVS切割报告系统(GFP-NLS-MAVS-TM462),用 HCV Jc1-Gluc 感染Huh7.5/GFP-NLS-MAVS-TM462细胞。结果显示,病毒复制早期MAVS切割效率较低;NS3/4A高效切割MAVS发生于HCV复制晚期,且其切割效率与NS3蛋白水平相关。利用带有GFP ypet的HCV报告病毒Jc1-378-1感染Huh7.5/RFP-NLS-MAVS-TM462细胞,在单细胞水平观察HCV感染阳性细胞中MAVS被切割情况,发现HCV复制细胞中仅部分细胞MAVS被切割。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基因型NS3/4A切割MAVS的效率仅与NS3表达水平相关。以上结果提示,HCV蛋白酶NS3/4A切割MAVS依赖NS3/4A蛋白在病毒复制过程中的累积,对在病毒复制早期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建立感染可能无显著贡献。  相似文献   
40.
为了科学用药和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在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采自广东省广州、南雄、雷州、连州、海丰、怀集和大埔等7个地方田间褐飞虱种群对烯啶虫胺、呋虫胺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广东地区褐飞虱种群对烯啶虫胺的敏感性LC_(50)值为2.3187-7.1489mg/L,抗性倍数分别为4.93-15.21倍,南雄地区褐飞虱种群对烯啶虫胺仍处于敏感阶段;广州、海丰和雷州等3个地区褐飞虱对烯啶虫胺已产生低水平抗性,大埔、连州和怀集等3个地方褐飞虱已对烯啶虫胺产生中等水平抗性。广东地区褐飞虱种群对呋虫胺的敏感性LC_(50)值为3.6696-11.8093 mg/L,抗性倍数为26.21-84.35倍,表明广东省不同地区褐飞虱种群对呋虫胺均产生中等水平抗性。建议在防治褐飞虱时,对于低水平抗性的烯啶虫胺应轮用、混用,对中等水平抗性的呋虫胺应限制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