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1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采用生物测定方法,对三七的自毒与化感作用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三七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自毒作用随其播种密度不同而有一定差异,但无明显规律性。三七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分泌物对油菜生长具有化感作用,主要表现为对油菜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及苗高的抑制效应;(2)三七水浸液对不同受体植物的化感作用不尽相同,对小麦主要表现为对苗鲜重、苗干重、根鲜重、苗高及须根数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对油菜则表现为对其种子发芽率具有抑制作用,而对苗鲜重、苗干重、根鲜重、最长根长具有促进作用;(3)三七存在明显的化感自毒作用,其自毒物质可能为影响其连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2.
李娜  周晓榕  庞保平 《生态学杂志》2014,25(7):2099-2104
采用热电偶法,在室内测定了宽翅曲背蝗卵的过冷却能力及抗寒性.结果表明: 土壤含水量对滞育前卵的含水量有显著影响, 而对卵过冷却点(SCP)的影响不显著,卵含水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升高而上升.不同发育时期卵的SCP、含水量和脂肪含量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卵的发育,其含水量从产卵当天的51.5%下降至120 d的46.8%,脂肪含量从10.5%(鲜质量)/19.0%(干质量)上升到14.5%(鲜质量)/28.9%(干质量),而SCP从-23.5 ℃下降至-30.0 ℃;卵SCP与其含水量及脂肪含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深度滞育卵的SCP显著低于滞育前和滞育初期卵的SCP.不同低温强度和处理时间对滞育卵的存活率有显著影响.滞育卵暴露12 h的致死温度为-27.3 ℃,在-25 ℃低温处理的致死时间为22.73 d.滞育卵的SCP与致死温度相近,说明宽翅曲背蝗卵为不耐结冰类型,且SCP是衡量其抗寒性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33.
散白蚁属Reticulitermes隶属于等翅目鼻白蚁科Rhinotermitidae,是一类危害严重的重要社会性昆虫。文章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散白蚁属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主要比较了传统方法和分子方法对散白蚁属系统发育的研究,包括对鼻白蚁科的进化关系研究,散白蚁属的分子系统发育现状,分子技术发展过程的总结。对散白蚁属的地理分布与其进化关系研究进行了阐述。线粒体、核基因标记和微卫星系统发育分析可以用于推测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散白蚁种类如北美散白蚁等的入侵路线和可能的入侵机制。文章最后展望了新兴测序技术、线粒体全基因组、转录组和宏基因组分析等可以用于散白蚁属系统发育分析。  相似文献   
34.
为研究水通道蛋白11基因(AQP11)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生长蜕壳过程中的功能作用,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中华绒螯蟹水通道蛋白11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序列总长为1 746bp,5'端和3'端非编码区分别为463 bp和476 bp,开放阅读框为807 bp,推测编码268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29.46 kDa,理论等电点为5.38.生物学信息分析表明,AQP11含有4个跨膜区(第62~84,第159~181,第194~216,第231~250)和2个NPV单元,属于稳定蛋白;同源性和进化树分析表明,中华绒螯蟹AQP11氨基酸序列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同源性最高(82.0%),与凡纳滨对虾的聚为一支,与甲壳动物的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的检测显示,AQP11基因在中华绒螯蟹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肠道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脑、肌肉和胸神经节,在肝胰腺、鳃和血中表达量最低.研究发现,AQP11基因在中华绒螯蟹肠道中的表达呈现,在蜕壳间期(C期)和蜕壳前期(D期)过程中表达量均较低,在蜕壳期(E期)表达量开始上升,蜕壳后期(AB期)表达量不变.AQP11基因在肌肉中的表达呈现,蜕壳间期(C期)表达量低,蜕壳前期(D期)表达量开始上升,蜕壳期(E期)达到峰值,随后到蜕壳后期(AB期)下降.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AQP11基因在其蜕壳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5.
棉田优势天敌对棉铃虫种群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及其方程Ya=b0 ∑bixi ∑bijxij ∑biixi^2分别研究了棉田优势天敌类群小花蝽,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对棉铃虫卵,小花蝽,异色瓢虫,龟纹瓢虫,拟水涯狼蛛对棉铃虫1-2龄幼虫和三突花蛛,异色瓢虫,龟纹瓢虫,拟水涯狼蛛对棉铃虫3-6龄幼虫的捕食作用。通过对方程的失拟性检验和显著性检验以及对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分析了这些捕食性天敌与棉铃虫态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捕食性天敌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6.
白背飞虱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出4株高度特异性的白背飞虱单克隆抗体,分别命名为WPH-1H9、WPH-2B6、WPH-2E12和WPH-3F12。这些抗体与其它8种昆虫未发生交叉反应,其中WPH-2B6可与白背飞虱所有虫态发生反应,其余3株只与卵和雌成虫发生反应。应用免疫双扩散法鉴定抗体类型及亚类,结果表明:WPH-2B6为IgG2b亚类,其余均为IgG1亚类。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Western blot印迹分析表明,白背飞虱抗原主要由分子量分别为182、116、66.2及40 kD的4个多肽组成,其中WPH-2B6与182、116 kD的多肽结合,其余3株的单抗只与116 kD的多肽具有亲和性。最后对这些单克隆抗体在捕食作用研究中的应用潜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7.
稀疏效应下周期系数捕食-被捕食系统的全局渐近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一类稀疏效应下周期系数捕食-被捕食系统,得到了该系统存在唯一全局渐近稳定的正周期解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38.
本文报道了一种新的微量蛋白电泳及超敏感染技术。该技术对Bio-Rad公司的制胶模具进行了改进,使普通样品槽变成了样品孔(Fig.1);借助体视显微镜进行取样和上样;改进普通的胺银染色方法为铬银染色方法,简化了操作程序,提高了灵敏度。利用微等电聚集对单个南瓜(Cucurbita moschata)花粉(φ≥10μm)中的可溶性蛋白进行了电泳分析,显示的蛋白带达13条(Fig.2);结合冰冻操作和显微操作方法,可以将单个未受精的蝗虫卵和蟾蜍卵从前部(卵孔处)到后部切割成许多等份,经超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的结果表明,在长翅黑背蝗(Euprepocnemis shirakii)的卵细胞中(2.7mm长,切成10等份),有6种蛋白沿轴向显示出了梯度变化和区域分布情况(Fig.4),在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的卵细胞中(4.0mm长,切成30等份)也显示出蛋白质的区域化分布信息(Fig.5),对花背蟾蜍(Bufo raddei)卵(3.0mm长,切成24等份)进行的电泳分析表明,至少有一种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在卵细胞的两极之间表现出梯度分布情况(Fig.3),本文最后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9.
庞雄飞 《昆虫学报》1962,(2):207-213
在《论害虫大量发生及其预测(一)》中, 马世骏教授(1955)把猖獗周期性及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现象认为是害虫大量发生基本认识的问题。这是值得讨论的。间歇性大量发生的害虫种类可以举出一些, 而在其中能找到具有显明的猖獗周期的却不多。在我国间歇性大量发生的害虫中, 还没有那几种害虫找到了多年猖獗周期。而且在文献材料上列举的认为已证明了有明显的猖獗周期的害虫, 还有不少是受到周期论的影响而牵强计算出来的。认为害虫猖獗周期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把猖獗周期性列为对害虫大量发生的基本认识, 理由是不够充分的。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现象, 在文献上也有过不少争论, 而且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以自然界中的平衡起着对发生数量变化的作用, 维系着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的数量, 如果某种生物的数量增加, 必然会遇到抗拒的自然平衡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各种的数量上趋于中等水平。由于这样的“动的平衡”使生物群落中各个种的数量保持着相当稳定的状态。另一种观点是以自然界本身存在着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规律, 从这规律出发, 具体地从生态学和种的生物学特性来研究害虫的数量波动问题, 而且反对承认存在超自然的自然平衡的力量。后者在苏联广泛传播。 我们认为应从有机体与其生存条件的统一的基本原理为基础, 从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法则出发, 具体地研究种群大量发生与其外界条件的水质联系, 才能正确地解决生态学问题。而以猖獗周期性和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作为害虫大量发生的基本认识, 这是不确切的, 因为猖獗周期性和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并不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 以这样的基本观点出发并不能正确地解决害虫大量发生问题。 猖獗周期性和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现象, 是马世骏教授(1955)《论害虫大量发生及其预测(一)》一文对害虫大量发生的基本认识中提出的两个命题。猖獗周期性和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 是生态学争论的中心问题。我们希望就这两个问题提出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40.
本实验以金边桑叶为研究对象,通过水提法制得粗提物AWE,后经大孔树脂分离纯化制得金边桑叶多酚提取物AWF,在探讨AWE和AWF体外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AWF对乙酰氨基酚(APAP)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AWE和AWF多酚含量分别为224.9±1.5和608.7±16.4μg GAE/mg extract,且AWF对DPPH和ABTS自由基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其IC50值分别为4.46和41.25μg/m L。中、高剂量AWF(200和400 mg/kg·bw)灌胃处理能显著改善APAP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使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AST和LDH活性及MDA含量降低(P0.05或P0.001),血清中SOD和CAT及肝脏中GSH-Px活性升高(P0.01或P0.001),免疫组化结果也显示肝脏组织损伤情况明显减轻。此外AWF可显著抑制损伤肝脏组织中MAPKs及促凋亡蛋白caspase-3/9的活化,下调促凋亡蛋白Bax并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量。实验结果表明,AWF可改善APAP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MAPKs/apoptosis级联反应,发挥抗氧化和抗凋亡作用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