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本文从物种结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三方面结合其时间特征对湖北省斧头湖莲群落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莲群落物种组成复杂,生长型类型多样,是一多优群落,挺水、浮水和沉水三个植被层都很发达;②莲群落中明显地表现出了优势种的替代过程,沉水植被层中菹草、黑藻和金鱼藻的替代尤为明显,各物种的个体生态学习性的差异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③莲群落内部表现出不同物种的种群分布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化,莲的叶片和花果均表现出群聚分布的式样,是一种形态学格局;④莲群落垂直结构复杂,一般存在三个植被层,不同植被层的变化各有其特征。  相似文献   
32.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武昌珞珈山植被的演替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其主体植被类型小叶栎、马尾松要自1956年首次调查以来发生了根大变化,乔木层内小叶栎的份额基本未变(Ⅲ级以上立木由69.01%略降为67.46%),而马尾松则由21.13%骤降至5.15%,小叶栎的高度和胸径增长速率大于后者。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明显消退,常经阔叶树已侵入林中。  相似文献   
33.
在对武汉大学校园所在地武昌珞珈山全面踏勘的基础上,绘制了该区域的植被图,并将珞珈山植被划分为6植被型组10植被型20群系。通过对其中9个主要群落类型12个样地的样方调查,得到了有关群落结构的基本资料。结果表明,武昌珞珈山的植被性质为人工次生植被,其主体是小叶栎+樟林(面积18.187hm2)、火炬松+樟林(5.479hm2)、锐齿槲栎+槲栎林(2.711hm2)和水松+水杉+池杉林(2.410hm2),四者共占校园面积的21.45%。20群系中9个群系的建群种可自然更新。  相似文献   
34.
本研究从三方面考察了斧头湖荇菜群落的结构,并对其进行了周年观察,荇菜群落内共有13种植物,可归为5个生活型11个生长型,其物种组成较贫乏,浮叶水植物群落的物种结构较挺水植物群落简单,荇菜群落呈带状和斑块状分布,荇菜种群的群聚规模从0.08-0.64m^2不等。群落的垂直结构分两层:浮叶植物层和沉水植物层,无发达的地下根茎系统和水上层。群落内荇菜种群在5月下旬达到最大现存量和生殖高峰,之后在一个低的  相似文献   
35.
用收割法对湖北省武昌县斧头湖菰群落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了该群落的生产量。菰群落的抽条密度在3月下旬达到最大值97.8±13.5根/m~2,现存量在9月份达到最大值1520.88±346.32g/m~2。利用生产结构图对菰群落3—6月份的枯死叶量进行了估计,并主要利用Mason等(1975)的方法对菰群落的枯死凋落量进行了估算,由此得到菰群落的生产量为1792.02g/m~2,比最大现存量高出17.8%,P/B=1.24。菰群落的种子生产量很低,约为14.56g/m~2。  相似文献   
36.
短小芽孢杆菌抗药性质粒pCJ3的分离及分子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短小芽孢杆菌中分离出具有四环素抗性的质粒pCJ3,经抗性消除试验、转化活性测定、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和电镜观祭等方面试验得到证实。电镜观察表明pCJ3质粒DNA分子具有共价闭合超螺旋环状和开放型环状两种构型。根据经验公式计算其分子量为4.33×106。  相似文献   
37.
猪全身的淋巴结有190个左右,多数以单个的形式分布,也有数个集合成群的。每一淋巴结或淋巴结群存于身体的一定部位,引流一定器官或区域的淋巴,当各种致病因子侵入该区域时,只须在几十秒或一、二分钟内就会出现在该区域的主管淋巴结内。因此淋巴结一向被作为肉品卫生检验的首要项目。肉品检验时,通常选择一些引流区域广,最具有代表性和易于解剖的淋巴结作为对  相似文献   
38.
普通野生稻-长喙毛茛泽泻-柳叶箬混作种群的竞争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进  陈中义  陈家宽 《生态学报》2000,20(4):685-691
以正交实验探讨了普通野生稻、长喙毛茛泽泻和地箬3因子各5个种植密度水平对各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混作3种地有不利影响,影响越大,中种群对于来自种间的竞争是敏感的,对来自种内竞争的影响也不可忽视。3个因子中,普通野生因子作用最大,柳叶箬因子次之,从测定的项目看,在不同的种植水平上,每一种群的无性繁殖率和单株生物量明显受到自身和其它因子的影响。初始密度越大,无性繁殖率越小。普通野生 稻和柳叶箬种群的单  相似文献   
39.
应用高通量测序和OTU 分析法比较了红树植物人工修复区(Transplant-, TP)与天然区(Natural-, NA)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差异。结果显示: 从群落组成来看, 细菌在天然林和人工林主要由27 个门类的菌群组成, 优势菌群包括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拟杆菌(Bacteroidetes)、绿弯菌(Chloroflexi)、酸杆菌(Acidobacteria)、浮霉菌(Planctomycetales)。古菌的组成在纲的水平上主要以盐杆菌(Halobacteria)、热原体(Thermoplasmata)和甲烷菌(甲烷微菌Methanomicrobia、甲烷杆菌Methanobacteria、甲烷球菌Methanococci)为主, 其中盐杆菌占的比重最大(约19%-37%)。从结构来看, 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Schao)表明: 天然林和人工林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度均高于古菌, 天然林多样性及丰度均高于人工林(NA>TP)。此外, 对采集的样本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显示细菌聚成两大类: 源自外周土壤的菌群聚成一类, 源自根际土壤的菌群聚成另一类; 古菌则按生境聚成三类: 分别是天然林、人工林和采自非红树区的基围鱼塘。对细菌来说, 经长时间修复的人工林与天然林的外周土壤群落结构差异不大, 显示出了趋同性; 但同一环境下的根际与外周土壤群落结构差异较大, 体现了明显的根际效应。古菌结构受根际效应的影响较小, 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0.
黄海中华哲水蚤度夏区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进  李新正  李宝泉 《动物学报》2008,54(3):436-441
本文根据2001年8月和2002年8-10月在黄海中华哲水蚤度夏区4个航次调查中设置的大面调查站中的9个重合站所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统计了其平均栖息密度、平均生物量,利用Brey (1990)的经验公式进行了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在2001年8月和2002年8-10月这两个期间内,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379.44 ind./m2和156.67 ind./m2,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AFDW)计]分别为9.44 g(AFDW)/m2和7.36 g (AFDW)/m2,据之计算出2001和2002年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以去灰干重计)分别为9.64 g(AFDW)/(m2·a)和6.42 g (AFDW)/(m2· a),P/B值分别为1.20和0.98.同相关研究结果的比较显示,黄海中华哲水蚤度夏区内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高于渤海、东海,也高于黄海其它调查区已有报道结果;而P/ B值则高于渤海,低于东海,与黄海其它调查区报道结果接近[动物学报 54(3):436-441 ,20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