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替罗非班在高危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8 例高危非ST 段抬高型 ACS患者,根据PCI术前氯吡格雷负荷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12 例,以氯吡格雷300 mg+ 替罗非班(用法同 观察组)治疗,观察组:96例,以氯吡格雷600 mg +替罗非班0.4 滋g/(kg·min)在30 min 内静脉注射。继以0.1 g/(kg·min)由微量泵 静脉持续泵入至手术后36 h,分别测定两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R)变化、PCI 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随访住院期间 和30 d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结果:两组临床情况、PCI前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给药时间、支架置入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0.05);用药后2 h、6 h、术后24 h两组MPAR均较用药前明显降低(P<0.05);用药后6 h两组MPAR 均低于用药后2 h (P<0.05);用药后2 h时观察组MPAR 低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TMPG 3级获得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30 d内复合心 血管事件发生率、出血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前负荷氯吡格雷600 mg可以更有效、更迅速地 抑制患者的MPAR,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时仍可改善心肌灌注,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索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致炎性疼痛后大鼠海马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左侧足底皮下注射CFA和生理盐水混合溶剂100μL,建立炎性疼痛模型,注射后大鼠分别存活1天、4天、7天、14天(n=20只/组)。在建模前和建模后不同时间点采用Von Frey纤维检测大鼠50%机械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的变化。采用强迫游泳实验和糖水偏好实验检测大鼠抑郁样行为,采用RT-PCR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中BDNF m RNA的水平,采用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DNF的表达变化。结果:足底注射CFA后1天50%PWT下降,持续至14天仍低于基础值。在强迫游泳实验中,注射CFA7天后的大鼠不动时间百分比增加,一直持续到CFA注射后14天。糖水偏好实验中注射CFA后7天组、14天组大鼠表现出对糖水偏好的降低,提示注射CFA后7天大鼠出现抑郁样行为并持续到第14天。在足底注射CFA第7天后BDNF m RNA和BDNF的水平达到高峰,第14天表达下调并基本恢复正常水平。结论:结果提示,足底注射CFA能诱导大鼠产生炎性痛,CFA注射7天后出现抑郁样行为,此时海马内BDNF m RNA和BDNF蛋白水平均上调,可能与足底注射CFA后出现的抑郁样行为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3.
中高纬度地区TRMM卫星降雨数据的精度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卫星降雨产品在降雨空间格局分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TRMM 3B42(3B42)是重要的产品之一,具有适宜的空间和时间尺度,已成为生态、气候、水文模型的重要驱动因子.当前对3B42 V7新版本数据的精度和误差认识仍然有限,尤其缺少中高纬度地区的数据精度评价研究,制约其在生态、气候和水文等领域的应用.本文基于内蒙古自治区1998—2012年3B42 V7产品和53个气象站点数据,评估其在中高纬度地区的精度,揭示了各精度评价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总体精度评价结果表明: 3B42在年、月、日尺度上均高估降雨量,且误差随时间尺度增大而增加,日降雨量的平均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06和0.88 mm;降雨事件侦测能力表现良好,公正预兆评分达到0.23,但对降雨事件总频率存在微弱高估.数据精度受海拔和多年平均降雨量影响,随海拔升高,降雨绝对误差减小,降雨事件探测能力减弱,多年平均降雨量对数据精度的影响则相反.  相似文献   
34.
基于浑太流域1970—2006年气象、水文资料,采用参数率定后的平流-干旱(AA)模型计算浑太流域蒸散.根据水量平衡法得到的蒸散结果对模型的原始参数进行调整,并在4个子流域进行验证.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滑动平均法、克里金插值、灵敏度分析方法研究浑太流域蒸散的时空变化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AA模型经验参数(0.75)在浑太流域上的计算误差为11.4%,表明AA模型在浑太流域上是可行的;浑太流域年均蒸散量为347.4 mm,并以1.58 mm·(10 a)-1的速率略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不明显,年内呈单峰变化,峰值出现在7月;季节变化上,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春季高于秋季;整个流域实际蒸散量呈现从西北至东南逐渐减少的分布特征,但差异不大;净辐射是影响浑太流域蒸散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35.
科尔沁温带草甸能量平衡的日季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1年9月—2012年10月涡度相关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对科尔沁温带草甸能量平衡的日季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涡度相关系统全年的能量平衡闭合度为0.77,不同时期能量平衡闭合度的大小顺序为:生长季裸土期积雪期.能量平衡各分量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形式,净辐射日变化峰值出现在12:00前后,其余分量的峰值出现时间都稍有滞后.净辐射季节变化呈单峰曲线形式,年平均值为5.71 MJ·m-2·d-1.潜热通量季节变化趋势与净辐射相似,年平均值为2.84 MJ·m-2·d-1.感热通量季节变化呈双峰曲线形式,峰值分别出现在4月和9月,年平均值为1.87 MJ·m-2·d-1.土壤热通量的最大值(3.47 MJ·m-2·d-1)出现在4月,9月以后开始转为负值.全年能量平衡各分量收支比例的大小顺序为: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土壤热通量,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分别占净辐射的49.8%、35.8%和3.1%.全年波文比的季节变化近似"U"型,平均值为1.61;生长季数值较小且较为平稳,平均值为0.18;非生长季数值较大且波动较大,平均值为2.39.  相似文献   
36.
利用太子河流域6个主要支流(海城河、南沙河、北沙河、兰河、细河、太子河南支)1967—2006年日均降水和径流资料,分析了各支流径流系数的变化趋势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967—2006年,位于高山丘陵区的太子河南支的年均径流系数较大,而人类活动影响较多的海城河流域的年均径流系数较小;除南沙河的年径流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外,其余各条支流的年径流系数均呈下降趋势,以南支和兰河的下降趋势尤为明显;除细河流域的年径流系数没有发生突变外,其余各条支流的年径流系数都发生了突变,且突变出现的年份各不相同;年降水量对年径流系数的影响极显著.  相似文献   
37.
目的:研究去泛素化酶USP13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K562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进行初步的机制探究。方法:构建pLKO.1-shUSP13-GFP慢病毒干涉载体,慢病毒包装后感染并建立稳定敲低USP13的K562细胞株。免疫印迹检测K562细胞中USP13蛋白的敲低效率。流式细胞术分析敲低USP13对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免疫共沉淀和蛋白质泛素化实验探究USP13调控K562细胞的分子机制。结果:成功构建pLKO.1-shUSP13-GFP慢病毒干涉载体,同时利用慢病毒体系获得稳定敲低USP13的K562细胞株。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敲低USP13促进K562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分子机制研究发现,敲低USP13通过增强c-Myc泛素化进而导致其蛋白质水平降低。结论:初步揭示了USP13调控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分子机制,为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相似文献   
38.
乙肝核心抗原(HBcAg)作为免疫载体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工程疫苗是微生物学免疫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几方面综述乙肝核心抗原(HBcAg)作为基因工程肽苗免疫载体(Vaccine carrier moety)的研究进展:①HBcAg的结构特征;②HBcAg独特的免疫学性质;③HBcAg作为异源表位递呈系统(Epitope display system)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9.
CLE多肽是一类通过细胞间通讯来调节干细胞命运的多肽类激素信号分子。之前的研究结果表明CLE类多肽可以调节初生木质部发育,然而CLE类多肽是否影响韧皮部发育还不清楚。本研究发现A类CLE多肽可以控制拟南芥根部初生韧皮部的形成,用23种A类CLE多肽进行外源处理可以有效地抑制伸长区韧皮部前体细胞的形成。而且不同于控制初生木质部的形成机制,CLE多肽影响韧皮部发育并不依赖于细胞分裂素信号途径。这些结果表明原形成层细胞发育成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是通过两条不同的途径,为研究CLE类基因对根维管束的形成和发育提供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0.
特定化合物同位素分析(CSIA)可以实现对复杂基质中特定化合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的精确测定。应用此方法测定树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中特定成分(如糖类、有机酸和糖醇)的δ13C,不仅能够追踪新同化的光合产物在树木中的运移及与外界的碳交换,还能够更敏感地指示树木生理状况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本文首先系统介绍了CSIA从样品采集、处理到δ13C测定的方法,然后综述了树木NSC中各成分之间及各成分在不同器官之间的δ13C差异,阐述了树木NSC的δ13C时间动态变化特征及内在机制,最后分析了NSC作为主要呼吸底物,其δ13C与树木呼吸释放CO2的δ13C(δ13CR)之间的联系,并针对CSIA分析技术在后光合分馏、树木逆境生理和年轮δ13C形成机制等研究的应用前景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