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啮齿动物的犁鼻器和副嗅球与社会通讯和生殖行为有关,主嗅球影响其觅食行为。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是一种具有较低社会行为的储脂类冬眠动物。本研究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究了其犁鼻器和副嗅球的结构特点及嗅球神经元活动对季节变化的适应。结果发现,达乌尔黄鼠犁鼻器具有较大的血管,犁鼻器管腔外侧为非感觉性的呼吸上皮(Respiratory epithelium,RE),内侧为感觉上皮(Sensory epithelium,SE),RE较SE薄,靠近管腔处为假复层柱状上皮。选取犁鼻器中间部位比较,发现SE的厚度、长度及感觉细胞密度均无性别差异。副嗅球位于主嗅球后方背内侧,由6层细胞构成。侧嗅束穿过副嗅球,位于颗粒细胞层之上。雄性达乌尔黄鼠较雌性有更长的僧帽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春季(3月)和冬季(1月)达乌尔黄鼠主嗅球的嗅小球层、僧帽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的c-Fos-ir神经元密度显著低于夏季(7月)和秋季(10月),且冬季外网织层的c-Fos-ir神经元密度显著低于夏季和秋季,说明达乌尔黄鼠在冬季和春季的嗅觉神经活动较弱,呈现出对冬眠的生理性适应。这些结果丰富了动物犁鼻器和副嗅球的形态学资料,并有助于理解冬眠动物嗅觉系统对季节变化和冬眠的适应。  相似文献   
32.
<正>善良的农夫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发现一条冻僵了的蛇,觉得它很可怜,便把蛇放在怀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它。可是,蛇温暖苏醒后……这就是我们小时候学过的"农夫与蛇的故事"。"杯具"是怎么产生  相似文献   
33.
对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冬眠前及冬眠中期的肝脏、胰腺和脂肪体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荒漠沙蜥肝脏、胰腺和脂肪体中的糖原颗粒、脂滴、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结构有明显变化。冬眠中期胰腺腺泡细胞线粒体中出现致密颗粒,核周间隙增宽,核中出现无定形体。文中对上述结果的生理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4.
比较了不同季节和冬眠时相中达乌尔黄鼠 (Citelleusdauricus)下丘脑内去甲肾上腺素 (noradrenaline ,NA)代谢和视前区 (POA)脑片中各类温敏神经元的比例、温度敏感性、放电活动的临界温度及下限温度 .结果表明 :与夏季动物相比 ,( 1)冬眠各时相中POA温敏神经元的比例和温敏性产生了与冬眠体温调节特性相关的适应性改变 ;( 2 )冬季和冬眠中POA神经元放电的下限温度和温敏神经元活动的临界温度均显著下移 ;( 3 )冬眠中POA神经元对NA反应的敏感性增高 ,冷敏神经元对NA的反应从夏季的抑制型转变为冬眠时的兴奋型 ;( 4)入眠和深冬眠时下丘脑内NA的含量和代谢水平下降 ,出眠时代谢水平升高 .这些变化可能解释动物入眠时主动降低体温和出眠时从深低体温中快速地升温的温度调节机理 .  相似文献   
35.
本研究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比较研究了后肢去负荷大鼠(Rattus norvegicus)和冬眠不活动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不同类型骨骼肌氧化应激水平和抗氧化防御能力及与肌萎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后肢去负荷14 d后,大鼠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肌萎缩程度显著升高,过氧化氢和丙二醛水平增加,Nrf2介导的抗氧化信号通路及下游抗氧化酶蛋白表达及活性显著下降;而冬眠不活动达乌尔黄鼠骨骼肌中肌萎缩指标并未出现变化,氧化应激水平维持夏季组水平,抗氧化酶和调控因子出现不同程度升高。研究表明,后肢去负荷导致非冬眠大鼠骨骼肌氧化应激水平升高,抗氧化防御能力减弱,可能是导致大鼠废用性肌萎缩的重要机制之一;而冬眠动物达乌尔黄鼠骨骼肌在自然废用状态下,抗氧化防御能力增强可能是防止自然冬眠不活动引起的废用性肌萎缩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6.
金线蛙冬眠期与出眠初期肝脏比较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嵇庆 《动物学杂志》1996,31(3):33-36
本实验对金线蛙冬眠期与出眠初期肝脏进行了比较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冬眠期肝细胞含有大量糖元颗粒和一些脂滴,线粒体数目少,未见粗面内质网;出眠初期糖元颗粒稀少但仍有脂滴,粗面内质网丰富,线粒体数目多,这提示蛙类在冬眠中优先依靠消耗糖元维持生存。此外,本文还对两个时期肝细胞中细胞器种类和数量变化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7.
冬眠哺乳动物心血管机能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世强  周曾铨 《动物学报》1997,43(2):203-208
冬眠动物心血管系统适应于冬眠和激醒过程的特殊生理条件形成了其显著的机能稳定性。我们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提出了冬眠动物心血管系统具有耐低体温,抗主律失常,耐缺氧三大机能特点。这些特点不仅是冬眠动物五非冬眠动物的区别,也是冬眠动物在冬眠季机能强化的方面。  相似文献   
38.
王世强  冯强 《生理学报》1995,47(6):551-558
本文比较冬眠动物黄鼠冬眠状态和活动状态心肌收缩的力-频率关系和力-间歇关系,以及Cd^2+和ryanodine对其动作电位和收缩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提高刺激频率对活动组具有负变力作用,而对冬眠组则是收缩力先增加后减弱的双相变化;冬眠组具有较强撞歇后收缩,并且刺激频率对其具有较强的调制作用;(2)与活动全相比,冬眠组动作电位前期时程和收缩期较短,收缩力较大,Cd^2+对其影响较小,但ryano  相似文献   
39.
冬眠阵过程中黄鼠脑与血浆阿片肽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祖承  蔡益鹏 《生理学报》1995,47(6):610-614
利用放射免疫测定法,观测了自然冬眠阵过程的常温、入眠、深眠、激醒四个阶段中,达乌尔黄鼠不同脑区及血浆中β-内啡肽(β-EP)与甲啡肽(MEK)的含量。结果表明:黄鼠下丘脑、垂体中的β-内啡肽在入眠过程中增多,在深眠状态下的含量又高于入眠期;海马、血浆中的β-内啡肽含量变动趋势正好相反,在入眠期与深眠期低于常温水平;桥延脑中含量在冬眠阵过程中变化不大。甲啡肽含量在入眠期升高,而在深眠期重新下降,不同  相似文献   
40.
目的应用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SS)、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lu)、胰多肽(PP)和P-物质(SP)6种特异性抗血清,对黑龙江林蛙冬眠期和非冬眠期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检测。方法应用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ABC)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在冬眠期和非冬眠期黑龙江林蛙消化道内检测到5-HT细胞、SS细胞和Glu细胞,而GAS细胞、PP细胞和SP细胞均未检测到。5-HT细胞分布广泛,存在于黑龙江林蛙冬眠期和非冬眠期从食管到直肠的整个消化道中,在冬眠期分布密度高峰为胃幽门部和十二指肠,而非冬眠期则为胃幽门部;SS细胞分布也较为广泛,在黑龙江林蛙冬眠期和非冬眠期消化道中,除了直肠以外,均有分布,且这两个时期SS细胞的分布密度高峰均在胃幽门部。Glu细胞在冬眠期仅在胃贲门部、胃体、空肠和回肠检测到,而在非冬眠期除以上四个部位外直肠部也检测到了Glu细胞,并且Glu细胞分布密度高峰都在胃体部。结论黑龙江林蛙在冬眠期和非冬眠期消化道中内分泌细胞分布型的不同,可能与机体适应不同时期的生理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