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4篇
  免费   411篇
  国内免费   197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155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140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36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149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不同植物群落下酸化尾矿养分状况及土壤酶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不同植被群落下铜尾矿的养分状况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动态,通过常规方法测定了尾矿的pH和电导率,以及有机质,总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用底物反应法测定了过氧化氢酶,芳基硫酯酶,脲酶,酸性磷酸化酶和脱氢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与酸化的裸露尾矿相比,定居其上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和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均能显著增加尾矿基质pH值(从3.6上升到5.4),降低电导率,减缓尾矿酸化过程。芦苇和狗牙根能够显著提高尾矿基质中N、K和有机质含量(P<0.05),增加尾矿中的养分。3种植物群落下有效磷较裸露尾矿没有显著增加。植物的定居显著提高了尾矿中过氧化氢酶、芳基硫脂酶和脲酶的活性(P<0.05);但酸性磷酸化酶和脱氢酶活性没有显著提高。研究表明,植物对尾矿有明显的改良作用,而且芦苇和狗牙根优于双穗雀稗。在各种植被条件的尾矿中除酸性磷酸化酶以外的其它实验土壤酶活性均与尾矿中有机质和总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32.
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穿透水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大气降水、林冠层穿透水、灌木层穿透水和草本层滴透水中N、P、SiO2、K、Ca、Mg、Cu、Fe、Zn和Mn共10种养分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月份大气降水养分元素含量不同,各元素各月平均含量按大小排序为Ca>SiO2>Zn>NH4-N>K>NO3-N>Fe>Mg>Mn>P>Cu。大气降水经过林冠层后,林冠层穿透水、灌木层穿透水、草本层滴透水中各养分元素含量变化基本一致,均表现季节动态变化,大多数元素含量增加。林冠层穿透水、灌木层穿透水、草本层滴透水中各元素各月平均含量按大小排序分别为Ca>K>Zn>SiO2>NH4-N>NO3-N>Mg>Mn>Fe>P>Cu、Ca>K>Zn>SiO2>NH4-N>NO3-N>Mg>Fe>Mn>P>Cu和Ca>NH4-N>K>SiO2>NO3-N>Mn>Mg>Zn>Fe>P>Cu。林冠层穿透水和灌木层穿透水中Fe,草本层滴透水中Fe、Zn为负淋溶,其余各元素浓度有所增加。在上述3项中,除NO3-N、Fe、Zn外,草本层滴透水中其它养分元素的富集作用都强于其它2项。  相似文献   
33.
于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首次对北京怀沙河、怀九河自然保护区的藻类植物进行实地调查研究,通过对区内10个采样点360余份水生藻类植物标本鉴定、统计,分析了该区藻类植物的区系组成、藻类时空分布特点.研究表明,该区共分布有藻类植物9门105属226种,其中以硅藻、蓝藻、绿藻3门为主,并有少量裸藻、甲藻、黄藻、红藻、金藻等分布;藻类植物由于受水体化学物质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影响,各采样点及不同月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均有差异.怀九河源头的物种丰度和硅藻多度均最大,洞台、黄坎丝状蓝藻占优势,怀柔水库绿藻占优势;在时间分布上,7月物种丰度和藻类多度最大.通过对区内藻类分布规律及大量污染指示藻类的分析表明,该保护区的水体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34.
骨髓基质干细胞在β-tricalciumphosphate(β-TCP)支架上分别进行了1、2和4周的三维动态培养,对支架上不同时间和部位的细胞面积/微孔面积及支架动态培养的流体环境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第1周细胞在支架大部分孔道内粘附生长并出现一定区域的单细胞层和多细胞层,第2周部分区域的部分孔道已填满了细胞并出现多细胞层,第4周大部分孔道几乎填满了细胞,主管道内壁出现了较多的细胞生长.同时发现,支架上各个区域细胞粘附面积不等,部分区域无细胞存在,有的部位2周后细胞逐渐减少.为了研究支架各个位置细胞増殖与流速、剪切应力的关系,建立了支架随机孔道结构的流体分析模型,通过支架上流速和剪切应力分布探讨实验中细胞分布现象的机理.结合计算和实验发现,流体能流到的部位几乎都有细胞生长,细胞生长较快的部位速度大多集中在0.24~0.53mm/s,剪切力大多在0.0050~0.023Pa,主管道底部及靠近进口的部位可能存在由于过大的剪切力影响细胞生长的区域.上述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细胞-支架-流体三者在成骨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对指导体外灌注培养的流量确定、灌注工艺及骨转化动力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5.
不同黄芪品种根中多糖的动态积累及多糖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多糖是药用黄芪根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本研究分析测定了分属于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和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mongolicus)的6个品种在不同时期根中多糖含量的变化以及采收期根中多糖含量的差异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品种均从8月开始根中多糖迅速积累,至受霜害时多糖含量达到最高,受霜害后多糖含量迅速下降,可溶性糖含量上升;在初霜降时(10月4日)6个品种中以旬邑野生膜荚黄芪多糖含量最高。因此8月至初霜降是黄芪多糖积累的主要时期,黄芪的最佳采收期为初霜降前后。而旬邑野生膜荚黄芪是多糖含量较高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36.
松山自然保护区各功能区植被动态及变化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全球生态保育的基石,保护区管理和设计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旨在描述不同功能区在相应保护措施下植被的差异性变化。运用遥感和GIS技术以及景观分析手段,利用两期Landsat5TM影像提取出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7、2001年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NDVI)信息,对植被动态进行分析,并按变化率分为减少、无变化和增加3种类型,利用景观指数刻画出变化格局,就植被动态及其变化格局在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分异性进行比较。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保护区建立后植被大体稳定并有所改善,形成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植被覆盖梯度。(2)在绝对保护措施下,核心区植被稳定性高并得到进一步改善。植被稳定类型集中于区域中心,增加类型聚集在区域边缘,减少类型与自然植被动态特征相符呈随机分布状态。(3)受经营、开发措施影响,实验区稳定性低,变化面积大、变幅大、增加与衰退共存,植被覆盖居全保护区最低且有退化趋势。(4)缓冲区植被动态呈现出一定的随机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37.
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传染病时空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宫鹏  徐冰  梁松 《中国科学C辑》2006,36(2):184-192
和其他物种迁移或生物入侵过程类似, 传染病的时空传播与流行伴随着人类活动的全球化而加剧. 以血吸虫病时空传播流行定量模拟为例, 提出一种对已知传染源→媒介→宿主传播关系前提下的疾病传播的时空动态概念模型. 用西昌郊区血吸虫病流行区为例, 证明这类概念模型的可行性. 展示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这类模型中具体的应用方法. 利用建立的模型, 模拟给不同村居民服药所达到的不同效果, 证明这类模型在传染病防治和控制中可以起到空间决策支持的作用. 本文介绍的模拟方法对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莱姆病等传染病有直接借鉴意义;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对其他有关的传染病, 甚至生物入侵过程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8.
用Minirhizotrons观测柠条根系生长动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Minirhizotrons是一种非破坏性、定点直接观察和研究植物根系的新方法。该文介绍了用Minirhizotrons测定植物根系的方法,并同根钻取原状土样法进行了比较;探讨了根系生长动态同土壤含水量间的关系。试验于2004年植物生长季在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的水分平衡观测场的人工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林进行,结果表明:Minirhizotrons 管埋入土壤后需要10个月时间允许柠条根系在其周围定居,其观测图片中的根系代表了管子周围2.6 mm土层的根系。柠条根系生长动态和土壤水分变化相关,含水量的升高导致根系的大量繁殖,而根系吸水及蒸发散又导致含水量的减少;在2004年植物生长季,土壤水分和根系的这种相互作用出现了两次,但根系生长高峰比土壤含水量高峰滞后20 d左右。  相似文献   
39.
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甲螨群落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7月至2002年4月在不同的季节,对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属级水平上土壤甲螨结构的季节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土壤甲螨多度的四季变化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土壤甲螨多样性的四季变化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不同的季节土壤甲螨群落组成不同,但小奥甲螨属、小盾珠甲螨属、木单翼甲螨属3个属在每个季节均为绝对优势属.土壤甲螨主要分布在表层,但从夏季到冬季,土壤甲螨从表层向深层迁徙.  相似文献   
40.
以长白山落叶松(Larix olgensis)林下笃斯越桔(Vaccinium uliginosum)群落为对象,调查了构成群落土壤各层次的主要矿质养分N、P、K、Ca、Mg、S含量及其构成特征.结果表明:长白山区落叶松林下笃斯越桔群落的根系主要生长在由苔藓、落叶松和笃斯越桔凋落物等积累形成的上层基质内,而在由火山灰构成的下层矿质土壤层内几乎没有根系生长.主要构成成分苔藓(泥炭藓Sphagnum spp.和金发藓Plytrichum spp.)的全N、全P和全K含量均明显大于落叶松针叶,全Ca含量略小于落叶松针叶,全Mg和全S含量与落叶松针叶相近,说明苔藓枯死体是群落N、P、K养分的重要来源之一;笃斯越桔枯落叶在凋落物内的构成比例虽较少,但N、P、Ca、S含量均较高,也是群落养分的重要来源之一.按照土壤层次,从上至下依次划分为活苔藓层L、死苔藓层F、半分解层A1、泥炭层A2和火山灰层C.全N含量呈F>L>A1>A2>C的趋势,除F层略高一点外,基本上呈自上而下递减的趋势;全P含量为L≈F≈A1>A2>C;全K含量为L≈F<A1<A2<C;全S含量为L≈F≈A1>A2>C;全Ca含量为L≈F>A1;全Mg含量为L<F<A1.在具有矿质土壤的A2层和C层,除有效S以外,C层的N、P、K、Ca、Mg等可利用矿质营养均明显低于A2层,加之C层pH值较高,限制了笃斯越桔根系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