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Jiang ML  Han TZ  Yang DW  Chen MX 《生理学报》2003,55(6):705-710
研究观察了孕期磁共振磁场照射对子代大鼠海马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SD孕鼠妊娠第12-18d给予0.35T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场照射。测量1、2和5月龄雌性仔鼠海马CAl区和齿状回的突触结构参数,用立体计量学方法进行定量测定。结果显示,磁场照射可引起2月龄子代大鼠海马CAl区突触间隙增宽.齿状回突触活性区长度变短、突触界面曲率和活性区面密度减小;5月龄子代大鼠CAl区突触间隙增宽,突触后致密物变薄,突触界面曲率减小,齿状回突触间隙增宽。结果提示,妊娠期接受MRI磁场照射可引起海马突触超微结构的改变。对这些结构变化与行为损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42.
通过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了IK细胞因子(IK cytokine)在早孕小鼠(妊娠D1~D7)子宫内膜中的表达规律及宫角注射IK细胞因子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后对胚胎着床的影响。结果显示,IK细胞因子mRNA表达在D1~D4逐渐升高,于D4达到高峰(P<0.05);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与Real-time PCR结果基本一致,其蛋白表达在D1~D5逐渐升高,于D5达到高峰(P<0.05);IK细胞因子在D5胚胎着床点的表达显著高于着床旁组织;假孕小鼠子宫内膜IK细胞因子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妊娠,且整个假孕过程中没有表达高峰;宫角注射IK细胞因子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后24 h和48 h(即D4和D5)子宫内膜IK细胞因子表达明显受到抑制,MHCⅡ抗原表达增强,且胚胎着床数量明显减少(P<0.05),提示IK细胞因子在胚胎着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43.
延迟5分钟剖宫产造全脑缺氧缺血新生大鼠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围产期全脑缺氧缺血性损伤的新生大鼠模型。方法 SD雌性大鼠妊娠21 d时,颈椎脱臼法处死,用止血钳夹闭双侧子宫角血管5 min后,剖宫产取出新生大鼠,交由代乳鼠喂养。结果造模组雌性大鼠9只,共娩出新生大鼠91只,出生3 d内死亡7只,死亡率7.7%。新生大鼠出生第2天进行翻身实验,第14天进行悬吊实验和斜坡实验,造模组和其余各组均有显著性差异。新生大鼠出生后21 d,取脑组织切片行HE染色,显示大脑皮层典型的缺氧缺血性损伤,与正常组相比,可见神经细胞明显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论采用延迟5min剖宫产和代乳鼠喂养的方法,操作简便,并结合行为学测试筛选行为异常者,可建立稳定可靠、可供长期实验使用的围产期全脑缺氧缺血性损伤的新生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244.
Chan HC  He Q  Ajonuma LC  Wang XF 《生理学报》2007,59(4):495-504
雌性生殖道内适宜的液体微环境对一系列生殖事件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位于生殖道上皮细胞顶膜或基底膜的一系列离子通道和转运体,通过对水、电解质的跨膜转运,从而调节雌性生殖道内液体的分泌与吸收。本综述着重探讨了上皮细胞钠离子通道和囊性纤维化跨膜电导调节体对雌性生殖道内液体容量和成分的调节以及它们在不同生殖事件,比如精子获能及着床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因离子通道失活或失调引起的雌性生殖道内液体微环境稳态失衡导致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输卵管积水以及不孕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45.
为明确延迟交配对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分别对初羽化未交配的马铃薯块茎蛾雌虫、雄虫及雌雄虫同时延迟1~5 d配对饲养,研究不同延迟交配处理对该虫产卵量、卵的孵化率及雌雄成虫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产卵量来看,分别将雄虫或雌虫延迟1~3 d交配对产卵量无显著影响,而延迟4和5 d交配能显著降低其产卵量,其中雄虫分别延迟4 d和5 d交配后使单雌产卵量分别降低了 20.50%和42.00%,雌虫分别延迟4 d和5 d交配后单雌产卵量分别降低了 26.01%和35.79%.当将雌雄同时延迟1~2 d交配,对单雌产卵量无显著影响,而延迟3 d、4 d和5 d交配时,产卵量分别降低了 12.50%、23.84%和44.57%.从卵的孵化率来看,延迟1~5 d交配对卵的孵化无明显影响.从成虫寿命来看,不同延迟交配对雌雄虫的寿命均无显著影响.由此表明,马铃薯块茎蛾延迟3d或4 d后交配有利于降低其产卵量,因此可通过在田间设置性诱剂以干扰马铃薯块茎蛾正常交配来降低产卵量,从而达到控制田间马铃薯块茎蛾下一代虫口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46.
李强  邢达 《激光生物学报》2006,15(3):232-235
敌草隆(DCMU)阻断植物光合器官类囊体膜上的电子从QA到QB的传递。延迟荧光(DF)是光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电荷分离效率的内在探针。本文以菠菜叶片作为实验材料,从DF衰减动力学及其总强度的变化研究了DCMU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DCMU作用后叶片DF衰减动力学曲线表明在快相部分有明显上升趋势,而慢相部分出现下降。不同DCMU浓度处理叶片后延迟荧光强度与叶片光合速率的变化表现出很好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延迟荧光能很好的表征植物叶片DCMU处理后光合速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247.
实验观察了培养心肌单细胞自发性兴奋节律的不同模式以及兴奋模式的转迁规律。结果表明,单细胞在正常灌流条件下可处于不同的兴奋状态,产生不同的兴奋节律,包括延迟后去极化、早后去极化现象。不同的兴奋模式在膜电流改变条件下可规律地相互转迁。随外向电流的逐渐减弱、内向电流的逐渐加强,同一细胞顺序历经“极化”静息状态、含延迟后去极化电位的节律、连续兴奋节律、含早后去极化电位的节律和“去极化”静息状态的兴奋节律动态转迁过程,形成心肌单细胞自发兴奋的哗律谱系”。其中延迟后去极化节律介于“极化”静息状态和连续放电节律之间,是连续放电节律向“极化”静息过渡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早后去极化节律则介于连续放电节律和“去极化”静息状态之间,是连续放电向“去极化”静息过渡的一种表现形式。哗律谱系”的概念在延迟后去极化、早后去极化现象和正常节律之间建立了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48.
利用Moms-Lecar模型研究实验观察到的培养心肌单细胞自发性兴奋模式转迁规律的动力学机理,确定性模型仿真,揭示了心肌单细胞随参数由“极化”静息经规则节律到“去极化”静息的节律变化规律。随机因素扰动下的模型仿真发现在分岔序列中的分岔点附近会出现含延迟后去极化电位、旱后去极化电位的节律模式,其中,延迟后去极化节律产生于从“极化”静息到规则节律的分岔点附近,而旱后去极化节律产生于从规则节律到“去极化”静息的分岔点附近。这表明含延迟后去极化电位的节律和含旱后去极化电位的节律是系统在自动兴奋和静息之间的分岔点附近由于参数的随机扰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249.
核受体隶属配体依赖性的转录调控因子超家族,与机体的生长发育、细胞分化、生殖以及代谢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调控密切相关.本文就核受体家族参与哺乳动物胚泡着床研究方面的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50.
叶绿体是对盐分最为敏感的细胞器,也是延迟荧光(delayed fluorescence,DF)主要的生成位点.利用自制的便携式DF探测系统,以早熟18号大豆品种为材料,分析了盐胁迫和渗透胁迫对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sis rate,Pn)、DF强度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Pn和DF随着NaCI和sorbitol胁迫浓度的升高而同等程度的降低.盐胁迫对光合作用早期的、主要的胁迫因素是渗透胁迫,离子毒害只是在相对较晚的时间才表现出伤害作用,Na+通道阻断剂phenytoin显著逆转盐胁迫光合作用抑制效应的慢相也极好地证明了这一结果.Pn和DF-致性变化证实,DF强度的变化可以用来快速鉴别和评价盐分对植物光合代谢的胁迫方式和胁迫程度.DF技术有望是耐盐植物新品种快速筛选及植物耐盐机制研究的一项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