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31.
Phylogeographic studies of Eremias lizards (Lacertidae) in East Asia have been limited, and the impact of major climatic events on their population dynamics remains poorly known.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population histories and refugia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of two sympatric Eremias lizards (E. argus and E. brenchleyi) inhabiting northern China. We sequenced partial mitochondrial DNA from the ND4 gene for 128 individuals of E. argus from nine localities, and 46 individuals of E. brenchleyi from five localities. Forty-four ND4 haplotypes were determined from E. argus samples, and 33 from E. brenchleyi samples. Population expansion events began about 0.0044 Ma in E. argus, and 0.031 Ma in E. brenchleyi. The demographic history of E. brenchleyi indicates a long-lasting population decline since the most recent common ancestor, while that of E. argus indicates a continuous population growth. Among-population structure was significant in both species, and there were multiple refugia across their range. Intermittent gene flow occurred among expanded populations across multiple refugia during warmer phases of the glacial period, and this may explain why the 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 has remained relatively stable in E. brenchleyi and grown in E. argus.  相似文献   
232.
张晓梅 《化石》2014,(1):32-38
正大家想过吗,世界上如果没有鸟类,将会非常寂寞!鸟类是世界上最为灵动的生命,它们的存在为世界增添了无限生机,无论是清晨动听的鸟鸣,还是广袤天空下优美翱翔的身姿,都在昭示着世界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奇!那么鸟类是何时出现在地球上,是如何练就这独特高超的飞翔本领的呢?这说起来可是一言难尽。对于鸟类的起源,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探讨,似乎已经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认为鸟类的祖先来自赫赫有名的恐龙家族。具体来说,  相似文献   
233.
2011年7,2012年7月和10月在河南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5号宁波滑蜥标本,系河南蜥蜴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234.
2013年6月,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精河县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调察中,采集到麻蜥属(Eremias)标本20余号,经鉴定其中4号为虫纹麻蜥(E.vermiculata),为该种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北地区的首次发现,增加了其在国内的分布点。此发现能为研究虫纹麻蜥的地理分布和生物地理格局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35.
山地麻蜥主要贮能部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成体山地麻蜥越冬时期腹脂肪体、躯干和肝脏等主要贮能部位。结果表明,腹脂肪体、躯干、肝脏能值的组间差异显著,人眠组的腹脂肪体、躯干脂肪能值显著高于出眠组和禁食组。腹脂肪体、躯干、肝脏能量贮存动用活跃,为该种动物最主要的能量贮存部位。  相似文献   
236.
山地麻蜥主要贮能部位水分含量和能值的年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雪峰  吴义莲 《动物学报》2003,49(2):191-197
研究了安徽宿州山地麻蜥主要贮能部位水分含量和能值的年变化。蜥蜴分别于2001年9-11月和2002年3—8月逐月捕回,经测量、称重后解剖分离为躯干(包括尾)、肝脏和腹脂肪体三组分。所有样品65℃恒温干燥至恒重,用索氏脂肪提取器测定脂肪含量,微电脑热量计测定能值。本研究结果显示:雄体躯干、肝脏水分含量显著高于雌体,躯干、肝脏水分含量的月间差异显著;雄体躯干、脱脂躯干能值显著高于雌体,躯干、脱脂躯干能值的月间差异显著;雄体肝脏能值、脱脂肝脏能值以及腹脂肪体能值显著低于雌体,肝脏能值、脱脂肝脏能值以及腹脂肪体能值的月间差异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山地麻蜥躯干、肝脏以及腹脂肪体能值的年变化与繁殖和冬眠关系密切,繁殖期雄体适度贮能有利于提高运动的敏捷性;雌体适度贮能有利于增加繁殖输出,提高野外生存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237.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和山地麻蜥(Eremiasbrenchleyi)是我国长江以北数量较多、分布较广的常见小型蜥蜴类,在动物学教材中常作为爬行纲的代表动物。为便于教学和研究,现将这两种麻蜥的生态生物学特征比较如下。1 两种麻蜥的分布及形态全世界约有麻蜥50种,我国有9种,其中丽斑麻蜥和山地麻蜥是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种类。关于两种麻蜥在我国的具体分布地点和形  相似文献   
238.
广州南沙区植物多样性及植被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地调查,对广州南沙区的植物多样性及植被进行了研究。据统计,该区野生维管束植物共有603种,隶属于128科,388属;植被主要为湿生植被、水生植被、滩涂植被及丘陵植被等。对南沙区野生植物多样性和区系地理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物种集中于少数科内,科属的优势现象明显。在植物区系上,该区具有较强的热带性,但温带成分也有一定程度的入侵。最后对该区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39.
物种分子系统关系是进化生物学领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测序分析了来自广西等地90个变色树蜥Calotes versicolor的ND2-tRNA基因片段,分析了不同地理种群的单倍型、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F_(st))和历史动态,构建了单倍型之间的分子系统关系。结果发现,所研究的地理种群共检测到45个单倍型,总体呈现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941 8)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005 5),其中有6个地理种群的个体共享1个单倍型。大部分种群间F_(st)值较高且差异显著,遗传分化程度较高。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的遗传差异。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地理种群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遗传分支且在地理上没有严格的分布范围和分化,这可能是由于种群间存在渐渗杂交或不完全的谱系筛选。网络关系图也显示各采样种群间不存在明显的谱系结构。种群历史动态分析表明,各地理种群不存在扩张现象。把所有地理种群合并在一起分析表明,贝叶斯轮廓图分析与碱基错配分析方法均检测到种群在历史上发生过快速扩张,约0.05 Ma前存在种群扩张现象。  相似文献   
240.
快步麻蜥复合体(Eremias velox complex)分布于亚洲中部干旱区,不同地理居群形态和遗传变异较大。学界长期认为,快步麻蜥在我国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E.veloxvelox)和E.v.roborowskii亚种。前者分布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谷;后者分布于新疆吐鲁番盆地,近年分类地位由亚种提升为种——吐鲁番麻蜥(E. roborowskii)。我们在吐鲁番市高昌区一万泉附近捕获到3只麻蜥,经过COI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关系重建以及外部形态比较,鉴定为快步麻蜥指名亚种。这是首次发现新疆天山以南存在快步麻蜥指名亚种分布,同时也确定为吐鲁番盆地的蜥蜴类分布新记录种,此发现可为研究快步麻蜥的谱系地理格局和演化历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