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浮游藻类植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还含有氨基酸、维生素、微量金属元素等营养成分,能为对虾幼体从蚤状期到糠虾期的生长发育提供较全面的营养保障。从本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人们在从事对虾人工产卵孵化育苗的试验工作中,遭受无数次的挫折与失败,大凡成功的例子,无不重视饵料的选择。经验告诉我们,藻类饵料是对虾幼体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到七十年代,人们普遍采纳以藻类植物喂养对虾幼体这一生产模式,使对虾人工育苗成活率大幅度提高,从而推动了对虾养殖业的发展。目前,有几十种海洋浮游藻类被人们分离提纯,进行保种培养…  相似文献   
22.
用改变安吉小鲵 (Hynobiusamjiensis)盆养密度和饵料投放量的实验方法 (共 2× 2种处理 ) ,研究了这两个生态要素对动物生长和同种相残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小鲵幼体生长率及其变异受到饵料投放量的显著影响 ,而相残率受到密度与饵料投放量的双重制约 ;4种处理中 ,低密度高饵料组有最大生长率和最小的个体差异 ,而高密度低饵料组有最小的生长率和最大的相残率。以上结果符合理论预期。  相似文献   
23.
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每月在长江口东滩湿地西南水域的光滩、盐沼(以海三棱藨草为主)和潮沟3种亚生境进行斑尾刺虾虎鱼的样本采集,分析斑尾刺虾虎鱼的丰度和食性差异.结果表明:6—11月均采集到斑尾刺虾虎鱼样本,以幼鱼为主,其他月份未采集到.其中,7月采集数量最多,为71尾,11月仅采集到3尾.潮沟中共采集到93尾,分别是光滩和盐沼的5.2和4.9倍.6—11月斑尾刺虾虎鱼的平均体长和体质量均呈逐渐增加趋势.斑尾刺虾虎鱼主要摄食虾类、蟹类、昆虫类和多毛类等10大类30小类饵料生物.其中,虾类是最重要的饵料类别,并以安氏白虾等白虾属为主;蟹类以相手蟹属为主;昆虫类以小划蝽等蝽科昆虫成虫为主;鱼类饵料的质量百分比相对较高,但数量比例很低.不同亚生境斑尾刺虾虎鱼的饵料组成差异较大.7—11月斑尾刺虾虎鱼的摄食等级随体长增大而明显增大,秋末(11月)平均摄食等级可达3.不同亚生境间的斑尾刺虾虎鱼丰度差异与其摄食饵料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24.
海洋生态系统的营养动力学是决定渔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也是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的重要基础。为了评估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对海州湾5种关键饵料生物被摄食的影响,本研究基于2011和2018年秋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和胃含物分析数据,构建了Delta-GAMMs模型,选择细螯虾、日本鼓虾、枪乌贼、小黄鱼和口虾蛄5种关键饵料生物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出现频率百分比和捕食压力指数筛选其主要捕食者,基于方差膨胀因子和全子集回归筛选影响5种关键饵料生物被摄食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5种关键饵料生物在捕食者食物中的出现频率范围为8.5%~42.2%,重量百分比范围为4.2%~40.9%。Delta-GAMMs二项模型和正态模型的平均偏差解释率分别为16.1%和23.8%。捕食者体长、捕食者种群密度和底层水温是影响饵料生物-捕食者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其中,捕食者体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关键饵料生物的被摄食率和被摄食量均随捕食者体长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关键饵料生物的被摄食率和被摄食量随着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下降。此外,底层水温、水深、纬度和底层盐度等环境因素对种间营养关系的影响,因饵...  相似文献   
25.
简易测重法在武汉东湖轮虫常见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参考国外有关报道,通过对东湖常见轮虫的活体观察,确定其近似几何图形,测量并找出长、宽、厚之间的比例关系,制定了以体长为依据的测算体重的简化公式。作者认为该简化公式是测算轮虫生物量的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6.
轮虫培养的影响因素及产业化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综述了水生浮游动物轮虫培养的过程中,培养温度、pH值、饵料的种类及密度、光照等因素对轮虫卵及种群生长的影响,并结合当前水产养殖现状,对轮虫大规模、高密度培养的产业化途径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27.
为了明确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 Günther)养殖宜投喂饵料生物的种类和规格, 通过室内外试验研究了沙塘鳢对生活习性不同8种饵料生物的种类选择, 对不同规格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Richardson)的选择, 以及其不同生长阶段对饵料鱼大小的选择。研究结果表明, 沙塘鳢对麦鲮(Cirrhinus mrigala Hamilton)的选择指数显著大于其对剩余7种饵料生物的选择指数; 在无仿真水草条件下, 沙塘鳢对小规格饵料生物的选择指数显著大于对大、中规格饵料生物的选择指数; 在仿真水草条件下, 沙塘鳢对小规格饵料生物的选择指数显著大于其对大规格饵料生物的选择指数。在不同生长阶段中, 沙塘鳢全长与其捕食的饵料鱼全长呈现正相关关系; 沙塘鳢捕食的饵料鱼PPR值为0.23—0.73, 均值为0.49±0.1(均值±标准差); 随沙塘鳢规格的增加其捕食饵料鱼的PPR值降低, 捕食饵料鱼规格分布小于环境中饵料鱼规格分布。综上, 沙塘鳢养殖宜投喂饵料鱼麦鲮, 饵料鱼PPR值宜为0.38—0.6。  相似文献   
28.
刘守海  徐兆礼 《生态学报》2011,31(8):2263-2271
2009年6月—8月期间在长江口及杭州湾水域收集了1355尾的凤鲚(Coilia mystus)标本,对其胃含物进行分析,期间采用出现频率(F)、个数百分比(N)、重量百分比(W)、相对重要性指标(IRI)、优势度(Y)公式计算,并进行种类的相似性分析,同步采集了取样点附近的浮游动物,比较了凤鲚胃含物食谱与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结果表明:河口性的长额刺糠虾IRI 为703.25,%IRI为62.94%,远远超过其他种类,甚至超过任何一个桡足类优势种,因而是凤鲚食谱中的最重要的种类。凤鲚摄食的其他主要种类包括: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IRI = 261.04),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IRI = 107.53)、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IRI = 27.27)。以上四种浮游动物重要性合计%IRI为98.36%。在主要食物种类占绝对优势。因而是凤鲚饵料中最重要的优势种。种类组成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胃含物和海域浮游动物之间的相似度值大致在0.363—0.365之间;而两者桡足类之间的相似值在0.521—0.575之间。推测凤鲚对个体较小的桡足类摄食方法是过滤性摄食,对种类的选择性较低。而对个体较大的糠虾则是有选择性追逐摄食。  相似文献   
29.
五种底栖硅藻(鲍鱼饵料)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分析了5种从鲍鱼育苗池中分离获得的底栖硅藻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作为鲍鱼饵料的5种硅藻的C_(16:0)和C_(16:1)含量都很高,达总脂肪酸的40%~80%,是5种硅藻中脂肪酸的主要成分。C20:5的含量均较高,而C_(22:6)含量均很低。其中,咖啡双眉藻的C_(20:5)明显高于其他4种,且C_(20:5)、C_(20:4)、C_(18:2)、C_(18:3)等4种脂肪酸的总含量也最高。而C_(16:0)、C_(18:0)、C_(18:1)、C_(20:4)、C_(20:5)、C_(22:5)脂肪酸的总含量及C_(16)系列脂肪酸和C_(20)系列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总含量在舟形藻(MMDL51102)中最高。  相似文献   
30.
饵料系列对军曹鱼仔鱼生长、消化酶活力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饵料是鱼类早期发育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并且随着个体发育,饵料类别不断变化。为了评定各种饵料的效果并筛选得到军曹鱼仔鱼早期发育阶段适宜的饵料组合,进行了本实验。军曹鱼仔鱼在750L桶中孵出并暂养2d,然后在水泥池中培育4d(3—6日龄),并投喂轮虫;在第7日龄,将240尾仔鱼随机平均分配至12个70L桶中,共分4组,每组3桶;7—15日龄,4组仔鱼分别投喂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和桡足类投;16—42日龄,分别投喂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和鱼糜。第42日龄,将全部仔鱼取样、称重并于-80℃保存备用。鱼体匀浆、离心后的上清液作为粗酶液用以测定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等消化酶活力,还测定了粗蛋白、粗脂肪等主要体成分,并统计了生长指标。结果表明:(1)组IV的生长表现最佳;(2)组III的成活率最高;(3)饵料对三种酶的活力和体成分都有极显著的影响;(4)组III的蛋白酶活力、组I的淀粉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最高,尤其是组I的淀粉酶活力比其他各组高出6.8—11.9倍;(5)各组鱼体的粗蛋白含量均较相应饵料的低,而粗脂肪含量则比饵料的高。因此,可以认为:仔鱼长期饥饿时,消化酶可能存在补偿性分泌,并优先利用糖类和脂肪作为能源;军曹鱼仔鱼对脂肪的沉积效率较蛋白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