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2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报道了采自东北亚地区的长自槭树属上几种核菌。文中对几种核菌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提供了显微结构图及与相近种的讨论。其中Eutypella albomaculata作为新种被描述。  相似文献   
22.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是海南岛的主要害鼠之一,海南岛是我国南方海上的重要交通口岸,但关于海南岛褐家鼠的种群遗传多样性以及和邻近地区褐家鼠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情况还缺乏了解。本研究测序分析了来自海南岛、广东、越南等地91只褐家鼠的细胞色素b基因,分析了不同种群中的Cyt b单倍型,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F_(st)),构建了全世界60个褐家鼠的Cyt b单倍型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发现,海南岛琼中/澄迈和崖城的褐家鼠种群没有共享的Cyt b单倍型,种群间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F_(st)=0.453),但这两个群体分别与广东和菲律宾/越南的褐家鼠分享共同的单倍型,表明海南岛褐家鼠与广东和菲律宾/越南褐家鼠近代存在着基因交流。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多数海南岛和广东褐家鼠的Cyt b单倍型来自共同的单倍型组CⅢ和CⅦ,说明海南岛和广东省的褐家鼠可能由一个或多个共同的祖先种群扩散而来。由于褐家鼠喜欢与人伴生,褐家鼠很可能随着黎族人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大约3 000年前)或更早以前,从广西、广东沿海地区迁移至海南。  相似文献   
23.
陈炎栋  刘聪  陈卓  陈志林  白明 《生物多样性》2022,30(1):22018-176
1"蚁学巨匠"E.O.Wilson E.O.Wilson教授被誉为当代蚂蚁研究的翘楚。他的研究领域涉及蚂蚁的分类、生态和行为等各个方面,并由此衍生出岛屿生物地理学的理论和社会生物学的体系。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当今的昆虫学和生物学其他分支学科均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
20世纪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生物地理学家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Edward Osborne Wilson,1929-2021)与杰出的理论和数学生态学家罗伯特·赫尔默·麦克阿瑟(Robert Helmer MacA rthur,1930-1972)共同开创的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是他们青年时代的巅峰之作。  相似文献   
25.
温州沿海岛屿众多,水文环境复杂,疣荔枝螺(Reishia clavigera)是岩相潮间带常见种,对其群体间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有助于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种质资源。本实验对温州沿海14个典型岛屿的158个疣荔枝螺个体,进行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序列测定,得到158 条长度为672 bp的序列,A、T、C、G 四种碱基含量分别为23.0%、38.4%、17.4%和21.2%。共检测到保守位点562个,变异位点108 个,其中包括简约信息位点57 个,单突变位点51 个。所有个体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0.008 0 ± 0.029 7,单倍型多样性为指数Hd为0.978 ± 0.006,平均核苷酸差异度为5.328。群体间遗传距离在0.005 7 ~ 0.011 1之间,群体内遗传距离在0.005 7 ~ 0.010 8之间,不同疣荔枝螺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处于同一水平。霓屿岛和大竹峙岛群体内遗传距离最小,洞头岛群体内遗传距离最大。共检测到102 个单倍型,大部分单倍型聚合为一支,没有形成明显的区系结构,各个岛屿的疣荔枝螺存在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26.
本文报道了云南景东四川湍蛙的核型:2n=26(20M+6sM),NF=52,5+8模式,次缢痕以及Ag-NORs均位于6pinter,C-带阳性分布于全部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域和8qinter,但6pinter12pter和13qter等处间或也显示C-带正染。没有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形染色体。与采自四川宝兴地区的居群作了比较,并讨论了细胞地理学问题。  相似文献   
27.
我国动物地理学研究的前景─—方法论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着重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在新形势下我国动物地理学的前景,提出建立两类资料地图──动物学资料图( Zoological information map)和地理学资料图(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map),以比较地理学分析法(Comparative geographical analysis),进行不同时空尺度的研究,并建议了在最近时期内应优先选择开展研究的关键性地区及其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28.
针对特有性简约性分析(PAE)不足之处,提出一个新的改进分析方法。主要区别是,新方法对分布区内分类群区分了原始和演化,相应地编码为0/1;为了获取分类群原始和演化的特性,分析以分类群分支图为基础。新方法是系统发育与地理分布相统一原理的一个具体的定量化探讨。用新方法分析了豆科锦鸡儿属锦鸡儿组15种,结果表明新方法优于以前的PAE方法。用新的改进方法分析得到的可能的祖先分布区是原始类群树锦鸡儿和一大类属内原始类群的分布区。与目前属的起源问题的一般观点相一致。  相似文献   
29.
中国现代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学派形成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回顾了中国近代植物区系 (地理 )学的历史。记述了吴征镒的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理论和张宏达的华夏植物区系理论的形成和主要特点 ,比较异同 ,以期通过他们及其研究群体联手协作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植物区系学新学派  相似文献   
30.
李义明  李典谟 《动物学报》1998,44(2):150-156
分析了面积,海拔高度,离物种源的最小距离,岛屿形状和人类活动对舟山群岛蛙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物种多样性与岛屿面积和最高海拔明显相关。但物种多样性与离物种源的最小距离没有显著相关性。这说明钫屿形成后蛙类与岛屿间很少发生迁移和再定居,物种数处于“非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