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李晨  孙传清  穆平  陈亮  王象坤 《遗传学报》2001,28(8):746-751
用江西东乡普通野生稻(简称东乡普野)和桂朝2号的115株的BC1群体,构成了1张长度为1418.2cM,包含120个RFLP标记的遗传图谱,该图谱除第1染色体短臂上的标记的顺序与日本水稻基因组计划发表的图谱不同外,其他染色体上相对应的标记的顺序及标记之间的遗传距离基本一致,对控制花药长度和柱头外露率这两个载培稻和野生稻的重要分类性状的TQL分析结果表明,控制花药长度的2个QTLs分别位于第2染色体C424-G39和第9染色体C2U807-C1263间,控制柱头外露率的2个QTLs分别位于第5染色体R2289-R1553间和第8染色体G1149-R1963间,这两个重要分类性状的QTLs定位,为进一步研究野生稻进化到载培稻的分子进化机理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22.
水稻糙米高蛋白基因的QTL定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由糙米蛋白含量高达14.55%的广东省农家品种三春种配制的BC1群体进行糙米高蛋白基因的QTL定位,定位到了6个糙米蛋白基因的QTLs,其中有3个新的QTLs。有1个增效基因qCP1-2为主效基因,解释的表型变异高达44.2%,有可能是与谷蛋白基因Glu-1紧密连锁的新调控序列。本研究表明,所利用的BC1群体的糙米蛋白可能主要是由1个主效QTL所控制。  相似文献   
23.
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线粒体DNA的RFLP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7个探针、17种内切酶探针组合对118份普通野生稻和76份亚洲栽培稻的线粒体DNA(mtDNA)RFLP分析表明,籼粳分化是亚洲栽培稻线粒体基因组分化的主流,76个栽培稻中,36个品种mtDNA为籼型,40个品种mtDNA为粳型。普通野生稻mtDNA以籼型为主(86份),粳型较少(7份),1份类型难以确定,还有24份没有籼粳分化。  相似文献   
24.
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穗颈维管束和穗部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籼稻品种特青为轮回亲本构建高代回交群体,用SSR标记构建连锁图谱,在第1、2、3、4、7和10染色体上定位到7个控制穗颈大维管束数的QTL,在第1、2、3、4和8染色体上定位到5个控制穗颈小维管束数的QTL,在第11和12以外的10条染色体上,共定位到15个控制穗一、二次枝梗数和穗颖花数QTL。来自野生稻的等位基因大多表现负效,能显著减少群体的穗颈维管束数、枝梗数和颖花数,说明从野生稻演化成栽培稻的过程中,可能淘汰了一些对产量不利的QTL,保留了有利的QTL。相当一部分控制穗颈维管束数、枝梗数及颖花数的QTL在染色体上成簇分布或紧密连锁,且加性效应的方向一致,从理论上解释了这些性状表型显著相关的遗传基础,同时也说明在人工选择或自然选择下,这些性状可能存在平行进化或协同进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5.
亚洲栽培稻起源、演化中两个重要稻种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分布子云南及南亚的光稃稻和镰刀谷在研究亚洲栽培稻(O.sativa L.)的起源、演化及稻作育种上有重要意义。它们在分类上的地位往往被误分,进而影响这些类型的开发利用。研究表明,光稃稻是普通野生稻被引上亚洲的热带与亚热带山区在旱地上首先被人类驯化成的原始粳型陆稻,当其进一步被引向高海拔和高纬度时则演化成普通粳稻。镰刀谷迄今多被划为籼稻,我们的初步研究表明,镶刀谷大部分属粳稻,其中也包括一部分籼稻。它的起源及其分类上的地位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