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21.
摘要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HUA)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与糖耐量异常、炎症因子及红细胞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我中心在健康体检中诊断的HUA患者240例(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我中心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00例(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UA、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红细胞参数: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及红细胞计数、糖耐量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及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稳态模型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SI)。结果:观察组的UA、RDW及红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MCV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hs-CRP、MCP-1、IL-6及TNF-α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FPG、2hPG、FINS及HOMA-IR均高于对照组,HOMA-ISI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系数指出,HUA患者血清UA水平与红细胞计数、RDW、hs-CRP、MCP-1、IL-6、TNF-α、FPG、2hPG、FINS及HOMA-IR呈正相关,而与HOMA-ISI、MCV呈负相关(P<0.05)。结论:高尿酸水平可引起HUA患者炎症反应增强、糖耐量异常及红细胞参数改变,控制UA水平可减少多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2.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镇痛中地佐辛应用的有效性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需接受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治疗患者120例,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布托菲诺进行术后镇痛,研究组应用布托菲诺联合地佐辛进行术后镇痛,分析两组患者镇痛效果、炎症反应以及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对比两组患者镇痛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术后24 h、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Score,VAS)评分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6 h、12 h布氏舒适评分(Brinell Comfort Score,BC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24 h、48 h的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24 h、48 h 的IL-2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6 h、12 h、24 h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前以及术后48 h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以及心率(heart rate,HR)水平在麻醉前、气管拔管后5 min以及10 min时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HR、SBP以及DBP水平在气管拔管后5 min以及10 min时高于麻醉前(P<0.05),研究组气管拔管后5 min以及10 min时HR、SBP以及DB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进行镇痛干预时,在布托菲诺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地佐辛可有效降低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提高镇痛效果,降低患者应激反应,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3.
通过精确模拟东北三省胡桃楸多形地位指数混合效应模型,为胡桃楸立地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23个典型区域内,采用样圆法布设样地197块,测定样地内胡桃楸树高-年龄数据,共得到数据1537组,同时将立地因子进行划分和赋值,应用方差分析和模型拟合进行计算。结果表明: 坡位是影响胡桃楸优势木生长最显著的因素,其次为土壤深度、坡度和坡向等;对8种常见基础模型进行拟合与分析,发现逻辑斯蒂模型H=a/[1+exp(b+cA)]为最优基础模型(R2=0.70),平均绝对误差(MAE)为2.52;对4种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随机组合,得到随机组合因素最优地位指数模型M8.15,其R2=0.90,提高了基础模型的拟合精度;采用K均值聚类分组法进一步将初始的立地类型划分为6个立地类型组,按6个立地类型组建立的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Mfinal,即H=(20.1837+ui)/[1+exp (1.7352-0.0961A)]+εij,其R2=0.92,AIC=912.65,模型的拟合度和精确度显著提高,可以用于东北三省复杂立地类型下胡桃楸立地质量的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24.
目的:将大鼠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基因转染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为后续基因修饰的BMSCs移植治疗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直接贴壁法分离,传代培养出纯化的大鼠BMSCs;用电穿孔的方法将构建好的大鼠HIF-1α基因表达栽体转染入BMSCs中;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HIF-1α能否成功转染进入BMSCs;RT-PCR检测转染前后HIF-1α在细胞中的表达效果.结果:直接贴壁法能有效分离、纯化大鼠BMSCs;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转染后BMSCs内充满蓝紫色深染颗粒;RT-PCR结果显示,转染后细胞内HIF-1α基因表达量明显增高.结论:大鼠HIF-1α基因通过电穿孔方法可成功转染到符合试验标准的BMSCs中,并且稳定表达,为进一步研究修饰后HIF-1α基因对BMSCs增殖带来的影响以及治疗相关疾病等方面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5.
目的:对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基因进行克隆及载体构建,为进一步研究HIF-1基因转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制备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提取脊髓组织mRNA,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R)合成HIF-1α cDNA,并对其进行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纯化及连接T载体、转化感受态和双酶切鉴定,并将HIF-1α克隆入pcDNA3.1载体.结果:PCR扩增的片段长度为2472bp与预期结果一致;利用BamHI和XbaI双酶切能够切出大小约2472bP的目的片段,与PCR产物片段大小相等,经测序证实无碱基改变.结论:成功克隆HIF-1α,并被构建到载体pcDNA3.1中,为进一步研究基因转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6.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SCII)作为原发性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性损害是造成神经细胞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基因和细胞移植治疗SCII尚处于探索阶段.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产生并处于缺氧应答的关键环节,在缺血后细胞凋亡及微循环的重建等方面起关键作用,用其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进行细胞移植治疗SCII,可有望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7.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SCII)是一种不可逆性脊髓损伤,其临床治疗效果差以及致残率高的特点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负担。因缺血而导致的局部组织低氧进而造成细胞受损是发生SCII的主要原因,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在细胞的低氧应答过程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其功能主要为增强缺氧细胞的代谢,从而对抗低氧对细胞的破坏。另外,采用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可喜的效果,这给截瘫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不仅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还可接受外源性基因并稳定表达基因产物,且其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因此,它在组织工程创伤修复、细胞替代治疗、基因治疗等方面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HIF-1α联合BMSCs治疗SCII,有望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8.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酚酸物质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及利  杨雨春  王君  杨立学 《生态学报》2019,39(18):6710-6720
酚酸物质是影响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子之一,研究酚酸物质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微生物群落变化的作用机制。以山河屯林业局奋斗林场次生林(SF)、落叶松人工林(LP)、农田地(FL)和撂荒地(AL)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5 cm、5—10 cm和10—20 cm层的土壤总酚、复合态酚、水溶性酚和9种酚酸物质,并采用磷脂脂肪酸法(PLFA)测定这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各土层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总酚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三种土地利用方式。在0—5 cm和5—10 cm土层中,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水溶性酚含量最高,而在10—20 cm土层中,则是次生林显著高于其余三种土地利用方式(P0.05)。在0—5 cm土层中,次生林土壤的总PLFA、真菌含量比农田地和撂荒地分别高14.61%、80.91%和55.63%、156.55%,同时,次生林的土壤真菌∶细菌(F∶B)显著高于落叶松人工林、农田地和撂荒地(P0.05)。0—5 cm层和5—10 cm层的土壤总酚与微生物群落(细菌、真菌)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而在10—20 cm层,三种土壤酚类物质与微生物群落均未达到显著相关(P0.05)。冗余分析表明,0—5 cm层土壤中的阿魏酸、2,4-二羟基苯甲酸和β-谷甾醇均对真菌群落和F∶B有显著影响(P0.05),而在10—20 cm层中,只有β-谷甾醇影响了微生物群落的生长。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改变了表层土壤的酚酸物质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酚酸物质对表层土壤各类群的微生物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抑制了深层土壤微生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29.
生产实习是本科阶段大学生利用专业技能,开展工程训练的重要教学环节,是生物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本文介绍了滨州学院“生物工程类专业生产实习”课程组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立足黄河三角洲——滨州生物与医药产业集群特色,深化校企合作,以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多克隆抗体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课程持续改进等内容进行改革与实践。一方面对其开发、生产、流通等环节的内容进行设计与重排,利用虚拟仿真等线上资源和平台开展培训,并通过实操检测和“校友邦”等软件平台进行实习过程记录、追踪与监测;另一方面建立注重实习过程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考核方式和持续改进的双向评价模式。通过近年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促进了生物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希望能对同类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0.
杜仲花粉离体萌发特征及花粉管微丝骨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干燥的杜仲成熟花粉为材料,对杜仲花粉离体萌发的适宜液体培养基配方进行了筛选,并对花粉萌发特征及花粉管微丝骨架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适宜杜仲花粉离体萌发的液体培养基组成为200g/L蔗糖+30mg/L硼酸+10mg/L Ca(NO3)2,于26℃条件下离体培养18h的花粉萌发率可达46.29%±3.75%。(2)在适宜液体培养条件下,杜仲花粉萌发率在培养6h内急剧增长,随后趋于平稳;而花粉管在培养8h内伸长较快,之后有放缓趋势,至培养48h时,花粉管长度可达363.14±30.51μm。(3)杜仲花粉属于2胞花粉,花粉萌发过程中,营养核和生殖核的移动存在一定的时序性,通常营养核先于生殖核进入到花粉管;杜仲花粉生殖核的有丝分裂发生在花粉管中,离体培养12h可逐渐观察到有丝分裂行为。(4)花粉萌发过程,微丝骨架形成束状,与花粉管伸长方向平行排布,与较为稀疏的网状微丝阵列组成连续系统,引导细胞核的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