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0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深秋落叶前后杨树各部位养分贮量发生巨大变化。叶是生长中杨树的重要养分库,叶中N的贮量可占全树N总贮量的2/3,P、K分别可占1/3。落叶时叶中N贮量的60%和P贮量的50%向外输出,因此落叶中只含少量的N和P,但K含量几乎不变,Ca,Mg、Si含量明显增加。树干、枝和根是N、P和有机养分的冬季贮存库,冬季这些部位的N、P贮量比夏季高得多,但K、Si的贮量略有减少,Ca贮量几乎不变,Mg贮量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22.
杨树落叶时N、P的迁移主要发生在叶和干枝根之间,落叶时叶中2/3的N和1/2的P可迁移至干枝根的皮层和木材之中。皮层和木材中的K在落叶时可能部分向体外排出,叶中的K贮量则几乎保持不变。落叶前后杨树体内N的总循环率可高达62—67%,且以内循环为主;P的总循环率为31—36%,内外循环各占一半,K、Ca、Mg、Si的总循环率均为50%左右,几乎全部为外循环。  相似文献   
23.
江淮丘陵地区油—稻轮作条件下土壤硫库变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江淮丘陵地区下蜀系黄土母质发育的水稻土油稻轮作试验表明,油菜种植期间,耕层土壤硫主要来源于耕层以下土层的补给,其次是大气干湿沉降;该时期耕层土壤硫输出主要是油菜吸收,其次是淋失.油菜种植期间耕层土壤硫输入量小于输出,导致耕层土壤硫库下降8.76kg·hm-2,22%来自无机硫库的下降.水稻种植期间,耕层土壤硫输入主要来自灌溉水,其次是底土层的补给和大气干湿沉降;而硫输出主要是淋失,其次是水稻吸收.耕层土壤硫输入量大于输出,导致耕层土壤硫库增加18.69kg·hm-2,18%来自无机硫库的增加.全年油稻轮作期间耕层土壤硫输入量大于输出,导致耕层土壤硫库增加9.93kg·hm-2,13%来自无机硫库的增加.  相似文献   
24.
以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了不同施肥和土壤管理对潮棕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裸地和农田处理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较低,但是农田处理下施肥增加了微生物生物量,其中NPK+M效果最明显。DGGE图谱显示,处理间细菌条带分布较相似,其中裸地的细菌多样性最高;长期施肥和土壤管理改变了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施肥增加了真菌多样性,且有机肥的影响大于化肥;不同处理间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NPK+M显著增加了氨氧化细菌多样性,且无机肥和有机肥对氨氧化细菌群落影响不同。施肥和土壤管理对细菌影响较小,但显著改变了真菌和氨氧化细菌的群落结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管理措施较施肥对细菌、真菌和氨氧化细菌群落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5.
应用生态学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应用生态学可定义为研究协调人类与生物、资源、环境之间关系以达到和谐目的的科学。生态学已成为包含上百个分支的庞大学科, 当前的弱点和存在问题主要是:缺乏科学的严格性、实验技能和应用技术薄弱以及生态学在迅速扩展过程中正失去自身的学科边界。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在生态学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 生态实验、宏观生态学研究和生态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可能是未来应用生态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  相似文献   
26.
在一丰P黑土(Olsen P25.8mg·kg-1)上进行13年中长期田间试验的结果表明,氮肥平均增产率为275%,年增产粮食(大豆、玉米、小麦混合)724kg·hm-2,1kgN增产粮食9.4kg;磷肥前期增产不明显,13年平均增产率为7%,年增产粮食241kg·hm-2,1kgP增产粮食12.7kg.每年施用循环回田猪圈肥(以处理区收获产品的80%喂猪、垫圈经堆制而成),粮食平均年增产量在不施化肥、施N、施NP基础上,分别为268、258、255kg·hm-2,相应的增产率为9.8%、7.6%和7.0%.试验期间循环回田猪圈肥的增产效果有逐渐增长趋势,表明存在着猪圈肥残效的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27.
不同施肥制度下潮棕壤钾素肥力变化和土壤缺钾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潮棕壤上进行的15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下钾素肥力变化和土壤缺钾指标.结果表明:不施钾肥处理加剧了土壤钾素的消耗,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单施钾肥处理不能维持土壤钾素平衡,土壤中速效钾和缓效钾浓度仍有下降趋势;循环堆肥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土壤钾的支出,但需配施钾肥;循环堆肥和钾肥配施处理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浓度基本保持不变.根据历年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表明,用十字交叉法得出的玉米和大豆土壤速效钾临界值均为73mg.kg-1.  相似文献   
28.
旱地农田水肥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水、肥是提高旱地农业生产力的关键,也是制约该类型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能否充分发挥水肥的增产效应对我国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灌溉试验、旱棚试验与长期定位试验等几种水肥效应常用研究方法的设计原理及不足;并在总结旱农地区水肥协同效应定性与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对旱地农业水肥相互作用机理和交互作用模型进行了系统论述,指出适宜的水、肥条件对作物生长与产量形成具有明显的正交互作用,但因研究方法与试验地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结合农业生态系统特点对未来旱地农业水、肥效应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9.
黑土农田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5  
黑土是我国东北主要土壤类型之一,也是我国宝贵的土壤资源.本项研究在分析了黑土南北样带上采集的115个土样理化性质的基础上,建立黑土肥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和因子分析方法对黑土肥力水平进行评估、分级.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lnfo绘制黑土区土壤肥力状况图.研究发现,深厚黑土主要分布于黑土区北部,中厚与薄层黑土则分别集中在黑土区的中部和南部,这主要与黑土分布区的气候条件和黑土的成土过程有关.另外,黑土肥力水平分布规律在东西向为东高西低;南北向为中部最高,北部次之,南部最低,且大部分地区肥力水平处于中等。占整个黑土区的73.6%.  相似文献   
30.
9年的试验结果表明 ,农产品中N、P经堆腐后损失率平均为 30 % .在丰产条件下 ,6 0 %的收获产品直接堆腐回田 ,可循环回田的养分量为N 5 5~ 70kg·hm-2 、P 9~ 11kg·hm-2 ,相当于这一系统中每年化肥N用量的 37%~ 4 7%和P肥用量的 36 %~ 4 4 % .有机肥料中N和P的表观利用率随施肥年限延长而有增长趋势 ,表明有残效叠加效应存在 .有机肥料中N和P的当季表观利用率 8年平均分别为 2 3%~5 0 %和 37%~ 6 5 % .通过此项研究可以证明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的循环再利用是保持土壤肥力 ,提高养分利用效率 ,减少化学肥料消费的重要措施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