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根据医学免疫学的特点和我国教学现状,设计了多种互动式教学方式,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评价问题仍将是影响其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对相应的评价应在一定层次上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和系统的构建,为今后全面实施多元化互动式课堂模式进行有益的尝试,也为全面实现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2.
摘要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麻醉在剖宫产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泌乳素、白细胞介素10(IL-10)及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剖宫产产妇,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n=61)和对照组(n=59)。对照组给予连续性硬膜外麻醉,试验组蛛网膜下腔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情况、泌乳素、IL-10、心率(HR)、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水平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感觉阻滞起效、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感觉阻滞维持、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泌乳素、IL-1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试验组血清泌乳素、IL-10均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试验组和对照组HR、SBP及DBP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HR、SBP及DBP均有所降低,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两组应激反应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NE、E、DA水平均有所升高,且试验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92%、8.47%,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剖宫产中应用蛛网膜下腔麻醉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产妇泌乳素、IL-10水平。  相似文献   
23.
【背景】油田废弃钻井泥浆含油量高,污染物复杂,环境危害严重,现有技术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石油开采行业在废弃钻井泥浆处理方面的需求。生物法处理废弃钻井泥浆,工艺简单,成本低,但也存在局限,包括广谱性差、处理周期长、原油降解率低、泥浆性质波动冲击工艺稳定性等。【目的】构建一种高活性和高环境耐受能力的微生物菌群,分析遗传稳定性和综合性能,提高废弃钻井泥浆处理技术水平。【方法】通过定向富集、诱导驯化的方法,提高活性群落对石油烃乳化降解效率,降低共代谢底物反馈抑制和群体感应系统敏感度,分析群落结构和活性成员的种群类别,分析乳化降解石油烃的活性对应关系。【结果】从含油量超过12g/kg、芳烃-胶质沥青含量超过80%、含盐量超过8g/kg的钻井废弃泥浆中富集得到1个活性微生物菌群,主要成员包括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根瘤菌属(Rhizobium)、红细菌属(Rhodobacter)和嗜碱还原硫素杆菌(Dethiobacter alkaliphilus),比例分别达27.44%、20.73%、8.54%和7.93%。在超过22代的连续驯化过程中,假单胞菌(Pseudomonas)、类希瓦氏菌(Alishewanella)和盐单胞菌(Halomonas)数量达92.72%,菌群结构和活性趋于稳定。处理钻井废弃泥浆5 d,土壤含油率由处理前的12403 mg/kg降低到处理后的42 mg/kg,综合脱油效率99.67%,石油烃降解率68.9%。分析微生物群落作用前后石油饱和土壤中的石油含量变化,原始含油量261 g/kg,处理后含油量305 mg/kg,脱油率99.88%。【结论】菌群驯化后活性稳定,耐受高盐环境能力强,在钻井废弃泥浆、含油土壤及油泥污染物处理方面具有很强的工业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4.
为了明确吉林省粘虫的田间种群动态,提出适宜的测报、防控时间,为该虫的区域性监测预警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基于多年资料及2014-2018年的监测,采用轨迹分析和田间系统调查方法,对吉林省粘虫的田间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迁入虫源地。结果显示:(1)粘虫迁入期的风向以西南风为主。迁入虫源地来自山东、河北、江苏、安徽等省份,其中还有部分来自于朝鲜半岛,各旬之间有差异。(2)5月末到6月上中旬为第1代成虫高峰期,属迁入虫源;7月中下旬为第2代成虫高峰期,由本地虫源及迁入虫源组成。(3)第1代成虫在吉林省产卵期为5月末到6月中旬,峰期6月上旬。部分年份5月末、6月中旬卵量也较大。(4)粘虫的幼虫种群全年有2个明显危害时期,分别是6月中下旬及8月上中旬。本研究初步明确了吉林省粘虫的春季虫源地及种群发生动态,提出了针对于第3代粘虫的测报工作的一些新方法,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及相近区域的粘虫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5.
早在20世纪80年代, 我国就引入IUCN红色名录原理, 对我国生物物种的濒危状况开展评估工作。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气候变化, 一些物种的数量和分布区发生了变化, 加之在以往的评估中存在一些不足, 亟需对我国生物物种的濒危状况开展一次全面的评估。2008年, 环境保护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启动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编制工作,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分别于2013年9月和2015年5月正式对外发布。本文回顾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编制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果。《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完成了对我国34,450种高等植物和除海洋鱼类外的4,357种脊椎动物受威胁状况的评估, 是迄今为止对象最广、信息最全、参与专家人数最多的一次评估。在评估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统计了中国已知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物种数, 确定了物种丰富度在世界上的排名; 完善了国际上所使用的IUCN红色名录评估等级标准体系; 评估分析了我国已知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的受威胁程度及分布差异; 评估分析了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濒危灭绝的原因, 其中人类活动导致的生境丧失和退化是首要因素。这些成果将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6.
27.
当前数字健康技术发展迅速,逐渐延伸到健康服务各个领域。通过推动数字健康技术深度融入老年健康管理,探索老年数字化健康管理模式,从而为老年人群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和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对于提升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推动实现健康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老年数字化健康管理模式在本文中被创新性地概括为:利用适老化的数字健康技术手段,对老年人实施健康监测、评估和干预,高效、便捷、精准满足老年人生理-心理-社会等各层次健康需求,从而达到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目的。远程监测、移动健康、物联网、智能家居、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数字健康技术在老年人健康管理中得到探索应用,老年数字化健康管理技术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信息系统造价较高、创新技术支撑不足、缺乏临床验证、科研成果转化不足、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同时,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老年人在利用数字化健康服务时存在“数字鸿沟”,这也给老年人数字化健康管理发展造成阻碍。建议在老年数字化健康管理发展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注意开发适老化产品,注重保障个人隐私安全,特别是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让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临床实践和日常生活。该文重点就老年数字化健康管理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