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吴军  徐海根  丁晖 《生态学报》2011,31(22):6973-6977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是一个类似于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独立的政府间机构,其目标是建立科学界和决策者之间的沟通平台,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从2008年11月到2010年6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主持召开了三次政府间谈判会议.在最后一次会议上各国同意建立IPBES,并形成了一份《釜山成果》文件,确定其基本职能主要是开展评估,还确定IPBES的决策机构是全体会议,向联合国所有会员国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开放,政府间组织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可作为观察员.IPBES的建立将会在国际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其未来走向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一是如何保持科学独立性的问题,二是评估尺度可能会影响其成功,三是能否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参与.为使我国能在IPBES中发挥重要作用,建议今后应加强对IPBES运作模式的研究,加强评估工具和方法的开发以及加强生物多样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22.
铜绿假单胞菌泳动能力相关新基因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Mu转座突变子文库中经过表型筛选,得到12株泳动(Swimming motility)能力缺陷的突变子,经Mu转座子插入位点的确认、基因克隆及测序分析发现其中10个突变子中Mu转座子分别插入到10个不同的与鞭毛运动和功能相关的基因中,2个突变子中Mu转座子插入到功能未知的新基因(PA2950和PA5022)中,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这2个突变株均具有完整的鞭毛,初步推测这2个基因可能是参与鞭毛泳动的能量代谢、趋化作用或信息传递的新基因。  相似文献   
23.
为初步探讨园蛛总科内网型不同的蜘蛛间分子系统发生关系,测定了9种蜘蛛核18S 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联合GenBank中的2种蜘蛛18S rRNA基因序列数据,用NJ法、MP法和ML法重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1)织圆网的园蛛科和肖蛸科蜘蛛在园蛛总科中不是姊妹群;(2)不织圆网的球蛛科和皿蛛科也不是单系发生,证实了皿蛛片网和球蛛网独立起源的观点;(3)皿蛛科蜘蛛的分子系统发生地位与肖蛸科较近、而与园蛛科较远,这表明皿蛛科和园蛛科问雄性触肢结构的相似性很可能是类似而不是同源相似。  相似文献   
24.
应用种群累积培养法,就培养液pH值对大乳头水螅(Hydra magnipapillata)的生存、种群增长、无性生殖以及水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3种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水螅存活的pH上限为10.5,下限为4.0,水螅存活的最适pH范围为5.5~9.5;pH值对水螅种群增长有显著影响,种群密度及种群瞬时增长率均随pH的不同而明显改变。培养15d后,除了pn4.0时水螅种群为负增长外,其他pH梯度下的水螅种群为正增长,其中pH6.5时水螅种群密度最高。以pH6.5为起始点,随着培养液酸性或碱性的增强,水螅种群密度整体都呈递减趋势。水螅SOD活力的转折点在pH6.5,当pH值偏离6.5时(酸性或碱性增强),水螅SOD活力整体呈明显上升趋势;但水螅GSH—PX和CAT活力的转折点却在pH7.0,当pH值偏离7.0时(酸性或碱性增强)GSH—PX和CAT活力整体呈明显下降趋势。pH6.5时水螅SOD活力最低与pH6.5实验组水螅的无性出芽生殖率最高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实验室培养水螅提供适宜的pH值指标。  相似文献   
25.
为了解NAC类转录因子与桃果实内果皮发育木质化的关系,本文以桃内果皮为试材,采用同源基因克隆法获得了两个NAC类转录因子的全长编码区,分别命名为PpNST1和PpSND1。序列分析表明2个基因编码区全长均为1188bp,可编码396个氨基酸,其预测蛋白均包含1个NAC结构域和2个特征结构域(LP—box和WQ-box)。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PpNST1和PpSND1与苹果、葡萄、毛果杨和拟南芥等参与调控次生细胞壁形成和木质化的NST/SND1类转录因子具有较高同源性。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PpNST1和PpSND1的表达水平随内果皮的木质化程度加强而不断升高,分别于盛花期后59和52d达到最高表达量,且它们在内果皮中的表达水平远高于中果皮。对PpNST1和PpSND1下游可能的作用靶标进行进一步的表达分析表明,PpNST1和PpSND1可能在内果皮发育木质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6.
线粒体呼吸功能与精子活力、核DNA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线粒体呼吸功能与精子活力、核DNA损伤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按WHO标准收集34例不同活力的精液标本,采用蔗糖差速离心法或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精子线粒体,通过铂氧电极-溶氧仪测定线粒体呼吸耗氧率并计算状态III呼吸、状态IV呼吸、呼吸控制率(RCR)、磷氧比(P/0)及氧化磷酸化效率(0PR);应用精子染色质扩散(sperm chromatin dispersion,SCD)实验检测精子DNA损伤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活力精子线粒体状态Ⅲ呼吸耗氧量之间具有显著差异俨〈0.01);弱精子症组RcR和OPR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别降低了17.03%(P〈0.05)和40.74%(P〈0。01);精子DNA损伤程度与精子活力、状态III呼吸及OPR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是-0.812、-0.788和-0.696)。以上结果提示:精子线粒体呼吸耗氧和氧化磷酸化功能与精子活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精子DNA(包括mtDNA)损伤可能影响精子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27.
从天然土壤中筛选出产胞外中性植酸酶的细菌20余株,通过钼蓝法对菌种进行复筛,确定phy7为研究菌。通过16SrDNA测序分析方法鉴定该菌株属于绿脓假单胞菌属。结果表明:该菌株分泌中性植酸酶,其最适反应pH为7.0、最适反应温度为40℃;在37℃时以植酸钠为底物的Km为0.26mmol/L,max为0.0506nmol/min。金属离子zn2+、Al3+、Cu2+和Mn2+等对该酶有抑制作用,而Fe2+等则有一定的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28.
目的:构建了以manA基因为选择标记的植物表达载体。方法:从大肠杆菌DH5α中克隆出manA基因,连接到质粒pCAMBIA1301的XhoⅠ位点,替换hpt基因,通过酶切和PCR检测了插入片段的正确性,使用XbaⅠ和HindⅢ酶切Gateway载体(pGWCBF)获得含有P35S-T35S-attR1-attR2-CmR-ccdB的结构域,将其插入到表达载体pCAMBIA1301的相应位点中,获得中间表达载体pCAMBIA1301-manA-GW,使用Gateway载体的BP反应与LR反应,将转录因子CBF基因片段整合到载体中。结果:酶切结果表明以甘露糖异构酶基因(manA)为选择标记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manA-CBF已经构建完成。结论:将构建好的载体用液氮冻融法转化到农杆菌中,可以用于葡萄的遗传转化研究,为将来获得安全的转基因抗寒植株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9.
一株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固体发酵培养物经柱层析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水杨酸甲酯(2)、水杨酸戊酯(3)、香草乙酮(4)、草夹竹桃苷(5)、2-甲氧基-4-乙烯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1-O-β-D-glucopyranosyl-(2S,3R,8E)-2-[(2R)-2-hydroxylpalmitoylamino]-8-octadecene-1,3-diol(7)、1-O-β-D-glucopyranosyl-(2S,3R,4E,8E)-2-[(2R)-2-hydroxyhexadecanoylaino]-8-octadecene -1,3-diol (8)、脑苷脂D(9)和脑苷脂C(10)。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茄病镰刀菌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6首次作为天然产物报道。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