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摘要 目的:探讨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月我院采取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159例(A组)及采取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178例(B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随访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并通过格拉斯哥(GOS)预后评分、Raymond分级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出血及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积水、肺炎发生率、致死率及致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连续校正后P=1)。术后1月内及术后12个月随访GOS评分,A组评分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内及术后12个月随访Raymond分级,A组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栓塞效果明显且术后并发症少,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在弹簧圈栓塞基础上应用自膨式支架辅助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栓塞的疗效。  相似文献   
22.
梅花鹿东北亚种(Cervus nippon hortulorum)曾被认为已野外灭绝,近年来在黑龙江东南部和吉林东部临近边境地区发现少量分布,其生境隔离、面积狭小,破碎化严重。亟需对其种群的遗传变化,特别是遗传多样性和近交衰退等种群遗传信息开展进一步评价,增强保护与管理的针对性。本研究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设计9个重点研究区域,共收集673份疑似梅花鹿粪样样本。首先基于线粒体DNA Cyt b基因测序技术开展物种鉴定,并对鉴定为梅花鹿的阳性样本利用微卫星技术进行个体识别。结果证实,东北梅花鹿仅在老爷岭东部山脉有分布,106份梅花鹿粪便DNA中识别出33只个体(穆棱保护区20只,老爷岭保护区13只)。33个Cyt b基因序列共检测出6个变异位点和5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621,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0.006 7;微卫星检出种群平均等位基因数(Na)7.1个,观测杂合度(Ho)0.604,期望杂合度(He)0.712,固定系数(Fis)0.152。结果表明,东北梅花鹿种群遗传多样性丰富,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杂合度不足和近亲繁殖;种群近期经历了瓶颈效应,未发生种群扩张;群体间无遗传分化,可作为一个管理单元加以保护。建议,对东北梅花鹿稀有单倍型个体重点监测和保护,恰当时期考虑圈养种群野外放归,以提高野外个体间基因交流和快速种群恢复。  相似文献   
23.
肠道微生物群是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宿主共进化、共代谢、共发育,并与宿主之间相互调控,影响宿主健康。近年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群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了解肠道微生物群的特征性变化及其诱发结直肠癌的机制对于结直肠癌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目前以肠道微生物群为靶点的干预性基础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研究进展。本文主要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其可能的致病机制及临床相关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4.
黑龙江省完达山东部林区马鹿冬季环境容纳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 年和2006 年冬季,在黑龙江省完达山东部林区采用分层抽样技术,测定马鹿生境中主要食物的生物量供给量。通过食物营养成分分析,确定野外生境食物营养供给量。经饲喂实验,测定圈养马鹿冬季的日营养需求。结合研究地区马鹿生境食物资源类型,以干物质、代谢能和氮为基础估算了完达山东部林区野生马鹿的营养容纳量。研究结果表明:以干物质为估算基础,完达山东部林区冬季马鹿容纳量为11 115 ± 1 419头,以代谢能为基础估算值为5 845 ± 1 077头,而基于氮的计算结果为16 958 ± 2 983头;显示该地区马鹿主要食物含氮量超出马鹿日平均需求量,而代谢能供给量则略显不足,成为种群增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所以本文以代谢能为基础估算的容纳量作为该地区冬季马鹿种群环境容纳量。此外,由于受雪被厚度、食物生物量、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影响,两年估算的容纳量数值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5.
动物生境选择研究中的时空尺度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张明海  李言阔 《兽类学报》2005,25(4):395-401
尺度研究已成为生态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研究热点,但是在动物生境选择的研究中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动物的生境选择包括多层次的判别和一系列等级序位,在各个尺度和水平上具有不同的特征和机制,受到时空尺度的严格限定。繁殖期的时间限制、社群压力、环境变化、动物生理需求的变化决定了动物生境选择的时间制约性;而生境资源的斑块化分布、功能生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动物生境选择的空间制约性。研究者对时间和空间尺度的选取与应用会直接影响到生境选择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本文从动物生境选择的时空制约性出发,分析了生境选择研究中时间尺度的重要性,叙述了国内外生境选择研究中常见的研究尺度,强调了多尺度研究和长期生态研究的必要性,尺度的选择应该成为生境选择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相似文献   
26.
黑龙江省完达山地区马鹿生境破碎化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姜广顺  张明海  马建章 《生态学报》2005,25(7):1691-1698
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黑龙江省完达山地区马鹿生境相关因子重要性、对景观连接度进行模糊相对赋值,建立了景观连接度评价模型及景观斑块指数,研究了黑龙江省完达山地区关于马鹿生境的景观连接度水平、生境的适宜性以及景观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155.6km2的面积中,适宜地区的总面积仅为14.81km2,占研究地区的9.52%;次适宜地区的总面积为9.57km2,占研究地区的6.15%;一般适宜地区的总面积为130.05km2,占研究地区的83.58%;不适宜地区的总面积为1.17km2,占研究地区的0.75%;(2)研究地区马鹿各类适宜地区呈多个斑块且相互隔离,在空间分布上处于破碎状态,而且不适宜地区斑块(人为活动景观)的面积比例虽小,在生态系统中形态上的破碎化程度较小,但对马鹿的生境的生态功能的丧失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7.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阴道感染性疾病之一,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受到年龄、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其具体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多数研究认为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道微生物群失调,乳杆菌减少,其他病原菌增多的结果。正常女性阴道微生物群可被分为5种状态类型,这些状态类型中微生物的紊乱是发生细菌性阴道病最直接的原因。本文通过与正常状态下阴道微生物组成的对比,综述了细菌性阴道病状态下阴道微生物群的不同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并对以阴道微生物群作为靶标的细菌性阴道病治疗新方法和新进展进行了讨论与对比。  相似文献   
28.
中国野生东北虎数量监测方法有效性评估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张常智  张明海  姜广顺 《生态学报》2012,32(19):5943-5952
虎数量监测是虎保护的核心内容之一。野生虎现存数量少、领域宽广,加之习性机警,很难对其数量和种群变化趋势做出准确的评估。合适的虎数量监测方法随着监测目标、监测尺度、虎密度、猎物密度、气候及其它环境因素的变化而不同。2002—2011年,用东北虎信息收集网络法,样线调查法,猎物生物量和捕食者关系法,对东北虎数量进行监测。(1)用老虎信息收集网络法研究2006年完达山东部地区东北虎的种群现状,结果显示东完达山地区2006年东北虎数量为6—9只,由1只成年雄虎,2—3只成年雌虎,2—4只亚成体虎和1只小于1岁的幼体虎组成;(2)用猎物生物量和捕食者关系法得到东完达山地区2002年东北虎的密度为0.356只/100 km2,能容纳22—27只东北虎;(3)用样线法在黑龙江的老爷岭南部和吉林省大龙岭北部面积1735.99 km2的区域内设置样线64条,总长609 km,没有发现东北虎足迹链。样线调查的结果表明,在2011年2—3月该调查区域东北虎的数量为0只。监测结果表明,用猎物生物量和捕食者关系得到东北虎数量远远超过现实数量,人们对有蹄类的盗猎和猎套对老虎的伤害可能是其主要原因;样线法调查得出的结果低于现实种群,主要原因是老虎数量极低和调查者对野生虎行为学了解甚少,较难在野外有效的发现虎信息;且样线法监测仅应用于当东北虎以一定的密度(即有定居虎)存在的情况下(多数监测样线能发现虎信息)。虽然和样线法一样存在着诸如专家估计密度和真实密度之间的关系,老虎足迹数量和老虎真实密度间关系不确定,保守估计等内在缺点,在目前中国东北地区野生东北虎种群密度极低,且多是穿越于中俄边境地区的游荡个体的现状下,信息收集网络法是一种高效,可行东北虎监测方法。因此,建议建立更广泛的监测信息收集网络,培训监测人员,严格执行信息收集程序,减少专家估计误差以完善此监测方法。此外,其他监测方法,如占有法、基于标志重捕远红外照相法、粪便DNA法、足迹数码信息法、警犬法等,应根据各种方法的理论前提、误差来源、适用范围和老虎是否定居及密度等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加以应用,且有些方法可能成为未来中国野生东北虎种群的有效监测工具。  相似文献   
29.
刘艳华  张明海 《生态学报》2011,31(7):1976-1981
西藏马鹿(Cervus elaphus wallichi) 为我国特有物种,仅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桑日县,目前关于西藏马鹿的研究报道很少。因此,深入了解西藏马鹿各地理单元内种群的遗传变异,可以为我们制定保护管理策略提供依据,进而使其种群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本文对54个不同西藏马鹿个体(来自3个不同地点)的线粒体DNA Cty b基因进行了测定和群体分析,获得了731bp的片断,并检测到24个变异位点,占分析长度的3.28%,且这24个变异位点皆为碱基置换,并未出现碱基插入或缺失的现象,并定义了14种单倍型,核苷酸多样性平均值为0.02781,种群总体遗传多样性较高。从Tajima′s D和Fu and Li′s D值的估算结果来看, 这3个马鹿种群相对于中性进化的歧异度并没有明显的偏离(P>0.1),没有明显的证据显示这3个西藏马鹿种群间存在很强的平衡选择。分子变异分析表明3个群间基因流(5.36>Nm>1.87)均大于1,说明这3个马鹿种群间存在着丰富的基因流,并建议将三个地区的西藏马鹿作为一个管理单元进行保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30.
从分子水平探讨中国东北狍的分类地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内外对中国狍的分类地位意见不一。本测定了来自中国东北完达山、小兴安岭、大兴安岭、三江和吉林向海等5个地区的15只野生狍的线粒体DNA Cyt 6基因(415 bp)和来自完达山、三江和吉林向海等3个地区的6只野生狍的线粒体控制区部分序列(764 bp),分析了中国东北狍与西伯利亚狍、欧洲狍的系统进化关系,得出中国东北狍与欧洲狍之间mtDNA Cyt 6和mtDNA控制区序列差异平均值分别为4.12%,和4.89%,达到了鹿类动物的种间差异水平;而与西伯利亚狍的mtDNA Cyt 6和mtDNA控制区序列差异平均值仅为1.61%和2.44%,只达到亚种水平。结合形态学的差异,本认为中国东北的狍与欧洲狍为两个独立的物种,与西伯利亚狍为同种。并提出中国东北狍与欧洲狍的分歧时间约在200万年前,与西伯利亚狍的分歧时间约在80万年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