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水文模型是水文过程研究的有效工具,初损率(λ)是径流模型SCS-CN模型的参数,对模拟流域水文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确定生物结皮对λ的影响,提高该模型在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广泛分布的退耕地的预测精度,本研究以陕西省定边县鹰窝山涧流域不同盖度的生物结皮坡面为对象,采用模拟降雨试验,分析土壤潜在最大入渗量(S)与实际入渗量(F)的关系,以及生物结皮盖度对λ的影响,并修订了λ;在此基础上,采用陕西省安塞县纸坊沟流域生物结皮径流小区的模拟降雨试验数据校验了参数修订后的模型。结果表明: 生物结皮坡面SF的关系式为: S/F=2.5×60/T(其中T为降雨历时);模型参数λ与生物结皮盖度(CBSC)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二者关系式为: λ=0.0791×e(-0.015×CBSC),R2=0.60;较λ取标准值,依生物结皮盖度修订λ后,SCS-CN模型Nash效率系数提高338.7%,合格率提升16.1%。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坡面λ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准确评估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水文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2.
药用植物浸提液抑制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柴民伟  石福臣  马妍  马俊改 《生态学报》2010,30(18):4960-4966
研究了11种药用植物浸提液对水华藻种蛋白核小球藻的影响,结果显示:黄连、重楼、贯众、防己4种药用植物的浸提液均有抑藻效应。当药用植物浸提液的相对浓度为1g/L处理时,其半抑制效应时间LT50的排序为:防己重楼黄连贯众。进一步研究防己的相对浓度梯度抑藻效应,结果表明:在相对浓度为2g/L时,实验3d后的藻细胞几乎全部死亡;防己的抑藻效应受贮藏时间和贮藏温度的影响不显著。在所研究的药用植物中,防己的抑藻效果最好,在抑藻方面有较大应用前景,其它3种药用植物对轻度藻类爆发的控制也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3.
低温弱光对黄瓜幼苗Rubisco与Rubisco活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津优3号'黄瓜幼苗为试材,研究弱光(100 μmol·m-2·s-1)下适温(WL:25℃/18℃)、亚适温(ST+WL:18℃/12℃)和低温(LT+WL:10℃/5℃)对黄瓜幼苗光合速率(Pn)、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加氧酶(Rubisco)、Rubisco活化酶(RCA)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25℃/18℃,400 μmol·m-2·s-1)相比,WL、ST+WL和LT+WL处理的单株叶面积和干物质量均明显减小.处理初期,Pn、Rubisco活性及其大亚基基因(rbcL)、小亚基基因(rbcS)表达、RCA活性与基因(CsRCA)表达量大幅度降低,5~7 d后,WL处理趋于平稳,ST+WL处理缓慢回升,而LT+WL处理持续下降,表明黄瓜光合机构对适温弱光和亚适温弱光环境有逐步适应机制.Rubisco和RCA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对低温弱光的响应与Pn基本一致,表明低温弱光下RCA和Rubisco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下降是黄瓜幼苗Pn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rCBV、rCBF和rMTT在评估急性期脑梗死IP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的29例脑梗死患者行PWI及常规MRI检查。并从PWI上计算出rCBV、rCBF和rMTT值。结果①核心、内缘和外缘区的rCBV、rCBF低于镜像区,rMTT高于镜像区,有统计学差异(P<0.05),周围与镜像区无差异,rCBV、rCBF按核心→内缘→外缘→周围区顺序逐渐增高,rMTT逐渐缩短。②核心与内缘区、内缘与外缘区及外缘与周围区各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核心与周围区有统计学差异(P<0.05);外缘与周围区的P值=0.05;内缘的rCBV、rCBF明显低于周围区(P<0.05),而rMTT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PWI得出的IP区域与溶栓治疗后复查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PWI能有效地对急性期脑梗死IP进行评估,rCBV、rCBF及rMTr是有用的参数。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宫腔镜联合B超在诊治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4例异常子宫出血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作B超及宫腔镜检查,宫腔内切除物或刮出物均送病理检查。结果:124例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84例(67.7%),合并宫颈息肉10例;子宫内膜增生症16例(12.9%),其中单纯性增生12例,复杂性增生4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1例(0.8%);子宫粘膜下肌瘤12例(9.7%);子宫内膜样腺癌6例(4.8%);子宫内膜炎3例(2.4%);胚物残留2例(1.6%)。结论: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是诊断异常子宫出血最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6.
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元素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其过程是植物与土壤获得养分的主要途径。为了量化凋落叶化学计量学性状变化过程对分解的影响及对凋落物-土壤生物化学连续体的深层理解,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不同林型各自凋落叶化学计量学性状变化及与分解速率关系,结果表明:林下各自凋落叶分解速率是马尾松林栓皮栎林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马尾松林、栓皮栎林、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凋落叶分解50%和95%的时间分别是2.11 a和9.15 a,1.93 a和8.45 a,1.76 a和7.77 a;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化学计量学性状变化明显,分解450 d后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碳释放最快,栓皮栎林最慢;3种凋落叶起始N含量是栓皮栎林最高,马尾松林最低,分解450 d后马尾松林、栓皮栎林和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N含量分别增加了66.67%、44.91%和44.52%,而P含量分别释放了30.80%、38.89%和42.29%。凋落物不同化学计量学性状与分解速率关系不同,3种林型凋落叶分解速率均与N含量呈正相关(P0.01),与C含量(P0.01)、C/N比(P0.01)呈负相关,与N/P比呈负二次函数关系(P0.01),而P含量与3种林型关系不同,与栓皮栎林(P0.01)和马尾松林(P0.05)呈负线性关系,与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呈负二次函数关系(P0.05)。研究表明,不同林型凋落叶分解中的养分动态趋向利于分解变化,N、P养分动态是生态系统碳平衡和凋落物分解速率的主要因素,混交林中混合凋落物的养分迁移是分解相对较快的原因。  相似文献   
27.
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石蜡切片和醋酸洋红压片法,从细胞学角度对4个同质异核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ms(bicor)-8222、ms(bicor)-80(6)、ms(bicor)-5-4及ms(bicor)-5-8的花粉败育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4种不育系败育特点总趋势基本雷同,但也因特定核型亦存在一些差异;(2)二角型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生与其保持系相似,花粉败育就花药而言,中层有延迟退化、解体的趋势,就花粉粒而言,败育主要发生在二细胞花粉粒后期至三细胞花粉粒期;(3)4个不育系花粉败育异常,主要表现为二分体细胞内有微核出现,内缘壁周缘细胞均呈次生纤维状增生;维管束鞘细咆排列不规则,花粉大小不一;(4)花粉败育与营养供应无直接关系,细胞核对花粉育性及育性相关性状相对细胞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A评估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效果。方法对43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64排螺旋CTA扫描,18例一周后行双下肢DSA检查,将每侧下肢血管分成8段,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5个级别。并以DSA为标准来评估。结果对18例患者双侧下肢共288段血管进行研究,CTA与DSA对血管狭窄程度显示一致的有275段,被CTA高估有ll段血管,低估有2段血管。结论64排螺旋CTA是下肢动脉狭窄硬化性疾病可靠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29.
悬钩子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近10年来悬钩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行了综述,为该属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悬钩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萜、鞣质、甾等。药理活性主要包括抗菌、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抗过敏、保肝、镇痛等。  相似文献   
30.
8-氧化咖啡因和嘧啶类生物碱在普洱熟茶中的存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柱层析分离技术,从普洱熟茶中首次分离到8-氧化咖啡因,嘧啶类生物碱(胸腺嘧啶脱氧核苷、胸腺嘧啶和尿嘧啶) ,黄酮类配糖体(黄杞甙) ,以及简单酚类化合物(1 ,2 ,4-苯三酚、1 ,3-苯二酚和4-甲基-1 ,2-二苯酚)。由于普洱熟茶是由大叶茶经微生物后发酵生产的, 8-氧化咖啡因显然是茶叶中的咖啡因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的转化产物。胸腺嘧啶脱氧核苷亦可能是茶叶中的嘧啶类生物碱与微生物中的核苷类化合物在后发酵过程中缩合形成的。二者均为新发现的普洱熟茶的特征性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