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青藏高原全新世花粉记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全新世青藏高原的花粉记录,反映高原东南部和西北部截然不同的孢粉类型。东南部主要国常绿硬叶种类及潮湿亚热带成分。而西北部几乎没有乔木树种花粉,主要为干旱灌丛和草原成分。文中根据青藏高原20个湖沼孢粉资料,探讨了青藏高原全新世不同时段、不同地区的植被史及古气候状况。由于高原的特殊大气环流形势,夏半年受西南季风控制,由东南向西北,水份逐渐减弱;冬半年高原面受干冷西风环流影响,致使气候寒冷干燥。全新世植被  相似文献   
22.
应用聚类分析划分孢粉带(区)的实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序言随着计算机的普遍使用,孢粉分析学者对于数值方法在第四纪孢粉分析中的应用有了长足的认识。聚类分析、全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多变量统计分析已用于处理第四纪孢粉学问题。应用这些方法划分孢粉带、孢粉分布区,进而探讨孢粉谱和植被、气候间的关系,定量解决第四纪孢粉学和古生态学的问题。在我国,虽有少数孢粉学者做了这方面的工作,但工作开展得还不够充分。本文是应用Q型聚类分析方法的一个实例。试图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珠江三角洲和内蒙古旱海的两个钻孔和南中国海海域表层样品作孢粉带划分  相似文献   
23.
北极巴罗地区300年以来的孢粉记录及其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北极巴罗地区Elson泻湖300年以来的孢粉记录,揭示出小冰期以来的该地区植被的生态变化和气候变化,相对温暖期分别出现在公元1720年、1800年、1922年、1953年和1992年以后,结果和其他研究成果是比较一致的。孢粉总浓度的变化和生态变化相对应,孢粉总浓度可以作为北极巴罗地区温度变化替代性指标。温度升降是北极地区植被覆盖率变化的主要原因。20世纪人类已经对北极地区植被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4.
北极Barrow地区几种冻原植物的花粉形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中一美合作协议,研究北极巴罗地区2000年以来气候和环境变化史,张青松和唐领余于1998年5—6月到阿拉斯加巴罗地区进行了为期4周的野外考察。除湖泊打钻外,还在巴罗地区采集了表土花粉和植物标本。本文是研究北极巴罗(Barrow)地区12种冻原植物的花粉形态,它们的形状有球形、近球形、扁球形、茧形和四面体形,其萌发孔有三孔沟,三沟,二合沟以及散孔等类型。花粉具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两种类型。这些花粉的植物体是北极地区常见的植物,分属于10个科,除三种为小灌木外,大多数为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这些冻原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为恢复北极地区古植被和古气候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对比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25.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在孢粉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MRC1000型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具有自发荧光的孢子、花粉、沟鞭藻以及疑源类等不同时代的化石标本,发现现代和第四纪孢粉具有较强的自发荧光,古生代的孢子自发荧光强度最弱。后者很难聚焦成清晰的二维投影图像。在观察孢粉样品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激光波长及激光扫描强度是关键的技术问题。一般以氪、氩离子激发为效果最佳,以波长488,568,647nm最合适。  相似文献   
26.
本文是我国首次应用孢粉分析对西藏东南部海洋性冰川中粒雪和孤拱形成研究的初步总结。其基本原理是依据粒雪层和冰层中花粉含量的多寡的季相变化规律以及孢粉种类成分,区分晚夏和冬季的粒雪层理,进而进行年层和冰带的划分。通过对西藏若果冰川9.3米深粒雪试坑的孢粉研究,我们认为它是1972—1975年积累的粒雪层,通过对若果冰川弧拱冰样的孢粉分析,发现孢粉组合有明显的季相变化,证明孤拱可能是粒雪年层的遗迹和夏季雪崩堆积构成。  相似文献   
27.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植被史及其气候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青藏高原目前已知的60余个剖面和钻孔揭示的大量古植物资料来看,由于喜马拉雅山的强烈隆升、地质事件及全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植被发生显著的变化。中新世进入上新世,植被由森林型变为草原型。在中新世晚期植被按纬向分为三带,南带为亚热带硬叶常绿阔叶林-雪松林,中带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及灌丛,北带即昆仑山北坡为山地常绿针叶林及森林草原。山地的高差已使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上新世早中期气候转凉,原北带出  相似文献   
28.
晚更新世以来浙江余姚地区植被变化及人类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余姚河姆渡镇7 m钻孔的孢粉记录提供了晚更新世以来的植被变化及其反映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历史.在全新世海侵之前,研究区发育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全新世早中期,海侵发生,植被由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发展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碳屑和禾本科(≥35/μm)花粉的增高说明,可能在河姆渡文化之前,研究区已经有人类活动.7 cal.kyr BP之后,高含量的禾本科(≥35 μm)花粉表明钻孔点的临近地区有水稻种植.亚热带与温带乔木花粉的比值(sub/tem)显示,在8 cal.kyr BP之前的海侵期间,浙江余姚地区气候最温暖湿润;7.5-5.86cal.kyr BP期间,温度低于海侵期但是仍然属于全新世暖期,温度高于现在;5.86 cal.kyr BP之后,温度下降;4cal.kyr BP之后温度进一步下降,接近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