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稻瘿蚊为害(标葱)的空间分布型及其与有效穗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自军 《昆虫知识》1994,31(3):135-137
稻瘿蚊为害的空间分布型属聚集分布,田间估计稻瘿蚊为害的最佳取样方法为棋盘法和平行线法,当每丛受害超过1苗时,抽样数量可稳定在151丛以下。标葱率和有效穗相关性测定表明:当标葱率在20%以下时,为害程度与有效穗的多少无显著相关;当标葱率大于20%时,标葱率与有效穗呈显著负相关,每受害加重5%,有效穗将减少0.37个/丛。  相似文献   
22.
CoCl2、NiSO4及高浓度的GA3抑制水稻离体幼穗乙烯的生成,而2,4-D、Ag2S2O3和乙烯利则明显促进乙烯生成。玉米赤霉烯酮的抑制不明显。精胺和亚精胺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3.
尾穗苋茎的异常加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尾穗苋茎中多轮散生维管束的产生是由起源于原形成层的异常形成层连续活动的结果。异常形成层由1─2层细胞组成,在早期的活动中,通常以单向方式向内交替产生维管束原束和薄壁结合组织;而后期则以双向活动方式向内产生木质部和其间的厚壁结合组织,韧皮部较晚在异常形成层的外缘发生。原形成层束分化为具束中形成层的外韧维管束,但无束间形成层分化。中央维管束和各轮异常维管束中的束中形成层能产生一些次生维管组织。  相似文献   
24.
2个小麦-黑麦-中间偃麦草三属杂种F1的减数分裂方为复杂,中期Ⅰ染色体平均每细胞构型为19.53Ⅰ+13.47Ⅱ+0.70Ⅲ+0.06Ⅳ和19.99Ⅰ+13.42Ⅱ+0.65Ⅲ+0.04Ⅳ+0.01Ⅴ,后期Ⅰ染色体分配不平衡,单价体并不一定排列在赤道板上,产生各种类型的异常四分体。18株花粉植株染色体组成类型多样,在2个花粉植株中分别观察到端体和等臂染色体。单倍体花粉植株中期Ⅰ染色体配对频率较高,交叉值为1.51-3.85。本文还讨论了三属杂种和花药培养的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25.
利用染色体配对分析和酯酶及种子醇溶蛋白电泳分析研究了我国育成的11个八倍体小偃麦,结果表明:(a)来源于小麦和中间偃麦草杂交后代的6个部分双二倍体中,中1和中2的偃麦草染色体组不同于中3、中4、中5和小偃78829的偃麦草染色体组;(b)来源于小麦和长穗偃麦草杂交后代的5个部分双二倍体中,小偃784的偃麦草染色体组不同于小偃693和小偃7631中的偃麦草染色体组,表明在长穗偃麦草中有两个互不相同又不同于小麦的染色体组E和F,而小偃7430和小偃68中的偃麦草染色体组很可能是E和F染色体组的重组体;(c)小偃784中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和中5及小偃78829中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基本相同,而中2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不同于小偃693和小偃7631中的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F,这意味着在长穗偃麦草和中间偃麦草中可能只有一个共同的染色体组E。部分双二倍体中酯酶及醇溶蛋白偃麦草染色体特征带的存在和发现,为这些染色体或其片段导入小麦后的鉴定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26.
多穗柯叶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多穗柯叶的综合利用廖代富,周双姣(南京野生植物研究所)多穗柯Lithocarpuspolystachyus(Wall.)Rehd.,别名甜茶。系壳斗科,常绿乔木,高7~15米,树皮灰褐色,小枝紫褐色,幼时被短绒毛。叶互生,叶柄长1.5~2cm,叶片革...  相似文献   
27.
Eviostachya hoegii Stockmans在中国五通组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描述了Eviostachya hoegii Stockmans的营养部分,通过大量标本的观察,修订了前人有关其生殖部分和解剖部分的描述,并对其生殖部分进行了复原.同意Emberger(1968)的观点,将其归于Eviostachyrales中.  相似文献   
28.
小麦穗分化期间叶片和幼穗含糖量及转化酶活力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穗分化期间叶片中酸性转化酶和总糖含量随小花分化总数的增加而增加,还原糖含量在小花出现前递增,小花出现后变化不明显。幼穗中酸性转化酶较稳定,其酶活力和成熟时的粒数显著相关(r=0.7488~*)。幼穗的总糖含量及幼穗鲜重随小花分化进程加快呈对数曲线上升。还原糖含量很低,且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9.
获得了硬粒小麦(2n=6x=28,AABB)与中间偃麦草(2n=6x=42,NNE1E1E2E2)杂种F1及回交后代材料。统计分析杂种F1及回交一代PMCMI染色体配对构型,认为中间偃麦草具较远缘的同亲关系染色体组。由三价体出现频率分析,中间偃麦草不含小麦的B染色体组,建议用NE1E2为其染色体组公式。根据回交一代及其自交后代染色体数目,分析了六倍体小偃麦这一人工新物种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30.
该研究以耐热型水稻品种Nagina22和热敏型水稻品种YR343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置喷施清水+常温处理(NT0)、喷施清水+穗分化期高温胁迫(HT0),以及分别喷施5、10、15、20 mmol·L-1外源海藻糖+高温胁迫(分别记为HT1、HT2、HT3、HT4)共6个处理,分析外源海藻糖对高温胁迫下穗分化期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活性氧含量等生理特性,以及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为水稻抗热栽培和耐热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在高温胁迫下水稻穗分化期,2个水稻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降低,叶片MDA和H2O2含量以及■的产生速率均上升,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最终显示水稻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显著下降。(2)喷施外源海藻糖能显著增加高温胁迫下穗分化期水稻的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从而提高籽粒产量,其中弱势粒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增幅高于强势粒,外源海藻糖最适喷施浓度为15 mmol·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