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21.
稻镰状瓶霉Falciphora oryzae是本实验室从野生稻根系分离获得的一株DSE,具有促生、防病等作用。本研究旨在对其促生机制进行初探。在室内平板共培养条件下,对水稻种子接种稻镰状瓶霉菌饼(4个/皿),测定植株生长指标、营养元素含量及营养吸收相关基因表达量;温室盆栽条件下,将稻镰状瓶霉以菌肥形式(60g/桶)与水稻进行盆栽共培养,测定植株农艺性状指标。结果表明,接种稻镰状瓶霉后,平板上的水稻幼苗的株高、叶宽和茎秆直径显著增加,根长并未受影响。稻镰状瓶霉能够促进水稻根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提高地上部分和根系组织中N、P、K、S、Fe和Mg元素的含量,诱导根部与营养元素吸收相关的调控基因OsPTR9OsAMT3;2OsPT4OsSULTR3;1OsMRS2-8OsHAK16OsYSL15OsIRO2的显著上调表达。盆栽试验表明,稻镰状瓶霉显著提高了水稻各农艺性状指标,包括叶宽、茎秆直径、植株鲜重、植株干重、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强度。结果表明,稻镰状瓶霉的根部定殖能够诱导营养元素吸收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从而促进根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进而促进水稻植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22.
本文研究了野生稻暗色有隔内生真菌稻镰状瓶霉与水稻的共生关系,通过根部接种DsRED荧光标记菌株,观察稻镰状瓶霉在水稻根系内的定殖,并对其抗白叶枯病特性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经叶部接种白叶枯病菌后,对照组发病严重,病级集中在7级和9级,分别占比43.33%和34.67%,病情指数为79.26;相比之下,接种了稻镰状瓶霉的水稻植株发病较轻,叶片病斑面积小,并伴随零星黑色过敏性坏死斑出现,未发病植株占8%,72%的植株病级为1级,病情指数仅为15.26。稻镰状瓶霉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0.75%。稻镰状瓶霉的定殖能够引起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极显著提高,分别是对照组的5.26、12.08和10.53倍;诱导PR1aPR1b显著上调表达8.71和3.37倍,AOSOsSAUR2EL5基因显著下调表达0.28、0.57和0.65倍。利用野生稻内生真菌防控水稻白叶枯病,在国内外尚属首次,可为水稻白叶枯病的生物防治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23.
为了研究高温胁迫对扶桑绵粉蚧的影响,将该虫分别置于35℃、38℃、41℃、44℃和47℃水浴处理2 h、3 h和4 h,然后置于26℃下恢复2 h,测定成虫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处理2 h、3 h和4 h下,对照(26℃)的POD活力值分别为(0.0527±0.0015)mmol/min、(0.0508±0.0015)mmol/min和(0.0483±0.0072)mmol/min,均高于高温各处理的POD活力值;5个温度处理下的POD活力值变化为低(35℃)-高(38℃)-低(41、44、47℃)的变化趋势;当处理2 h时,不同温度下的POD活力值分别是(0.0183±0.0009)(35℃)、(0.0480±0.0012)(38℃)、(0.0227±0.0012)(41℃)、(0.0197±0.0003)(44℃)、(0.0173±0.0007)(47℃)mmol/min。且在不同温度和时间处理下,成虫的GSTs活性变化趋势与POD活性变化趋势一致。即不同时间处理下,对照的GSTs活性均高于高温各处理的GSTs,其对照的GSTs活力值分别为(0.5537±0.0044)(2 h)、(0.5358±0.0078)(3 h)和(0.5291±0.0264)(4 h)mmol/min;5个温度处理下的GSTs活力值变化为低(35℃)-高(38℃)-低(41℃、44℃、47℃)的变化趋势;当处理3 h时,不同温度下的GSTs活力值分别是(0.5114±0.0116)(35℃)、(0.5426±0.0009)(38℃)、(0.4861±0.0073)(41℃)、(0.3657±0.0029)(44℃)、(0.3404±0.0156)mmol/min(47℃)。因此高温对扶桑绵粉蚧体内的POD和GSTs活力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艰难梭菌毒素A(TcdA)对人胆管癌细胞株FRH-0201细胞凋亡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荧光染色检测TcdA作用后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cl-2表达水平,Caspase3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Caspase-3的活性。结果:TcdA能抑制胆管癌细胞株FRH-0201细胞增殖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到细胞凋亡,与对照组相比,TcdA作用后Bcl-2蛋白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活性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dA可以通过下调Bcl-2蛋白表达表达,激活Caspase-3而诱导FRH-0201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5.
细胞自噬的基因调控及其与稻瘟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过程,并且在进化上十分保守.在真核生物分化和发育的过程中,它参与胞内细胞器和蛋白质的周转,被认为在细胞的形态建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现就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和功能做一介绍,并对稻瘟病菌细胞自噬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26.
长蓝猪QTL定位资源群建立及其遗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高度选育的8头瘦肉型长白猪为父本,16头中国优良地方品种蓝塘猪为母本,采用远交系杂交的F2代设计方法,建立包括8头F1公猪、40头F1母猪和232头F2个体的猪资源群体。资源群体的遗传分析表明,所测定的32个性状都有一定的变异,主要经济性状的变异系数都在10%以上。进一步的方差组分估计表明,主要经济性状的加性遗传方差较大。在所测定6号染色体连锁群的22个微卫星DNA标记中,12个表现有多态性,全群平均杂合度为0.53,多态信息含量为0.46,能较好地为QTL检测提供信息。因此,F2代有较好的分离状态,有可能利用该资源群体检测到较多的QTL。  相似文献   
27.
IGF-1基因对长白×蓝塘猪资源群生产性能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F2代设计建立了由216头F2代个体组成的长白×蓝塘猪资源群,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F2代个体IGF-1基因的多态性;通过固定模型方法估计了IGF-1不同基因型的最小二乘均值,同时采用混合模型方法分析不同性状IGF-1基因型的遗传效应,并由此计算IGF-1基因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固定模型和混合模型方法的分析结果都表明,IGF-1不同基因型对猪断奶后日增重有显著影响,AA型的遗传效应显著比AB型高20.58 g(P=0.0347),IGF-1基因对该性状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分别为1.78 g和-18.81 g;对胴体组成性状也有影响,AA型和AB型对骨率的遗传效应分别极显著低于BB型5.22%(P= 0.0008)和5.19%(P=0.0007),IGF-1基因对该性状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分别为-2.61%和-2.58%;AA型胴体瘦肉量的遗传效应显著比AB型少0.45 kg(P=0.0264),IGF-1基因对该性状的加性和显效应分别为0.16 kg和0.61 kg;AA型和AB型皮脂率的遗传效应比BB型分别高8.81%(P=0.0206)和7.64%(P=0.0431),对该性状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分别为4.41%和3.24%.因此,IGF-1基因的遗传效应分析说明该基因对断奶后日增重、骨率、胴体瘦肉量和皮脂率等4个性状有显著的遗传影响;而加性和显性效应估计值的大小表明,IGF-1基因的遗传效应只有在皮脂率性状上加性效应相对显性效应比较高,可以作为主基因对该性状进行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28.
刘小红  沈阳 《生物磁学》2011,(1):60-62,70
目的:研究艰难梭菌毒素A(TcdA)对人胆管癌细胞株FRH-0201细胞凋亡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荧光染色检测TcdA作用后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cl-2表达水平,Caspase3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Caspase-3的活性。结果:TcdA能抑制胆管癌细胞株FRH-0201细胞增殖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到细胞凋亡,与对照组相比,TcdA作用后Bcl-2蛋白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活性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dA可以通过下调Bcl-2蛋白表达表达,激活Caspase-3而诱导FRH-0201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9.
贝氏高原鳅脑垂体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贝氏高原鳅的垂体由神经垂体和腺垂体构成,属于背腹型,但神经垂体稍偏向背部.腺垂体从前到后又依次分为前外侧部(RPD)、中外侧部(PPD)和中间部(PI).前外侧部由ACTH细胞和PRL细胞组成,中外侧部由GH细胞和大小两种嗜碱性细胞组成,中间部分布有MSH细胞和另一种嗜碱性细胞.神经垂体分枝丰富,遍布于腺垂体的各个部分,在中间部尤为丰富.垂体内血管发达.  相似文献   
30.
许多病原菌能够通过分泌不同的效应蛋白以调控植物的防御以及胞内进程,从而助其有效入侵植物组织。稻瘟病菌的效应蛋白根据其不同的定位特点,被分为细胞质效应蛋白与质外体效应蛋白两类。在侵染过程中,细胞内的侵染菌丝被源于宿主植物的交界面菌丝膜(extrainvasive hyphal membrane, EIHM)包围,由EIHM与侵染菌丝细胞壁形成的质外体隔间是效应蛋白分泌的"必经通道"。此外,在稻瘟病菌侵染过程中会形成一个高度局部化的结构—活体营养表面复合体(biotrophic interfacial complex, BIC),它能够聚集由侵染菌丝分泌的细胞质效应蛋白。该文综述了稻瘟病菌效应蛋白的功能及其迁移过程,介绍了BIC的两个重要的形成阶段,阐明了不同效应蛋白的定位特点以及胞间转运的动态过程,揭示了效应蛋白分泌、转运至水稻细胞质以及在水稻细胞之间移动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