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4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公约》(下称《公约》)的重点保护对象。自1998年珊瑚礁出现大规模白化现象以来, 珊瑚礁养护议题一直受到《公约》缔约方大会的关注。本文通过梳理我国珊瑚礁养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履约措施, 结合海南、广西、广东三省的珊瑚礁资源变化状况, 评价我国在履约方面的表现并识别存在的主要差距。研究发现, 总体上我国积极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珊瑚礁的养护和管理, 活珊瑚覆盖度和种类数量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但仍存在相关立法分散、综合性治理方案缺乏、气候变化适应不足、跨部门协调机制不完善、海洋保护区管理有效性不足、资金缺乏且当地社区参与度低、珊瑚礁监测标准和规范简单且不统一、监测数据不足以进行有效评估、国际合作程度低、公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建议我国结合履约要求, 与《公约》的目标和精神基本保持一致, 并考虑正在讨论的《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 进一步完善珊瑚礁养护立法、行动计划和气候变化适应方案, 加强综合管理和协调机制建设, 提升海洋保护区的管理实效性, 改进珊瑚礁监测和数据采集, 提升国际合作, 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度, 从而不断提升履约能力, 构建更加完善的珊瑚礁养护体系。  相似文献   
162.
铁元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对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稳定和湿地生态功能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地区8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7种植被群落类型为对象,分析了土壤中总Fe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土壤总Fe含量均值为24.28 g·kg-1,其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工矿区总Fe含量最高,为27.29 g·kg-1,森林湿地和光滩中总Fe含量最低,分别为22.55、22.56 g·kg-1;不同植物群落中芦苇覆盖下的土壤总Fe含量最高,为27.30 g·kg-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的总Fe在0~10和10~20 cm深度的差异性显著(P<0.05);同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深度之间的差异性并不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总Fe含量与有机质、总氮、铵态氮、碳酸氢根离子含量在每层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总Fe含量和分布还与成土母质、土壤类型、水文条件、氧化还原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3.
夜间人工光照正在迅速蔓延,成为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许多研究关注了它的潜在生态影响,但绿化植物对夜间人工光照的生理响应机制研究相对匮乏。本研究以我国亚热带地区常见的城市绿化灌木圆锥绣球、红叶石楠和金森女贞为对象,模拟不同光质(黄光、白光)下不同光强(20、40和60 lx)的夜间光环境,研究植物抗氧化酶系统以及生物量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夜间人工光照显著提高了3种灌木的细胞膜质过氧化程度,激发了植物抗氧化保护系统,显著提高了抗氧化酶活性。光质对植物抗氧化酶的影响因植物种类而异,圆锥绣球在白光下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是黄光下的1.5和1.3倍,红叶石楠2种酶活性在白光下均为黄光下的1.1倍,而金森女贞2种酶活性在白光下分别是黄光下的88.6%和99.5%。3种灌木抗氧化酶活性随夜间光强的增加而增加,但超过一定光强阈值(120 d时,阈值约为40 lx)后,丙二醛含量迅速增加,抗氧化酶活性降低。3种灌木在夜光胁迫下起主要作用的保护酶不同,圆锥绣球通过POD与CAT互补来抵御胁迫带来的氧化伤害,金森女贞的主要作用酶为POD。3种灌木在夜间人工光照下生物...  相似文献   
164.
165.
在2014年第1期的Cel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利用CRISPR/Cas9技术进行大鼠条件基因敲除技术的技术性论文(Ma,et al.,Generating rats with conditional alleles using CRISPR/Cas9, Cell Research (2014)24:122-125.),这篇论文利用CRISPR/Cas9在靶基因的特定外显子产生DNA双链断裂,同时提供一个环形质粒模板,该质粒包含两端被loxP位点标记的、且与被打断外显子相同的DNA片段。在受精卵内同源重组修复系统(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 pathway )的作用下,可实现高效率的靶基因loxP位点标记,从而用于大鼠的条件性基因敲除。论文中利用该技术实现了三个甲基化酶基因(Dnmt1, Dnmt3a, Dnmt3b)loxP位点标记,效率高达30%,使得制备一个含loxP位点标记大鼠的周期仅2~3个月,成为目前为止最经济、快速的大鼠条件基因敲除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