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目的:测定不同浓度PABA对牙龄卟啉单胞菌胰酶样蛋白酶(TLP)活性的影响,以探讨血链球菌在龈下菌微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方法:在1/2浓度的BH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PABA和一定浊度的P.gingivalis,行常规培养。测定培养物上清液和菌细胞中TLP活性及蛋白质含量,计算TLP的比活。结果:PABA对P.gingivalis TLP的比活产生促进作用。结论:PABA影响P.gingivalis TLP的活性提示血链球菌可能对龈下菌斑的微生态平衡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2.
为解决我国大部分耕地土壤中可溶性磷含量不足、植物生长困难的问题,本研究对一株溶磷微生物(PB)进行了筛选鉴定及溶磷性能优化。结果表明: 菌株PB属于伯克霍尔德菌。该菌具有固氮和分泌吲哚-3-乙酸(IAA)等植物促生能力,对大肠杆菌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效果;在pH 8.0~10.0范围内,菌株PB仍然能够保持较高的活性和溶磷能力,具有良好的耐碱性;溶磷性能优化结果表明,在30 ℃、pH 7.0、180 r·min-1条件下,以葡萄糖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磷酸三钙为磷源和添加50 μmol·L-1赖氨酸时,菌株PB的溶磷能力达到最优,溶磷量为569.33 mg·L-1,是优化前的1.9倍。该菌代谢过程中主要分泌柠檬酸、丙二酸和葡萄糖醛酸,添加赖氨酸后其分泌的有机酸种类不变,含量明显增加。盆栽试验表明,施用 PB菌肥能够显著促进大蒜幼苗的生长,而添加赖氨酸后促进效果更明显。与对照相比,PB加赖氨酸处理苗高增长18.6%,苗直径增长16.7%,地上部分鲜重和干重分别增长15.7%和22.1%,地下部分鲜重和干重分别增长22.0%和28.7%。土壤磷含量检测结果表明,PB和PB加赖氨酸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为对照的2.1和2.3倍,表明施用PB菌肥能够提高土壤中可溶性磷含量,而添加赖氨酸可以进一步强化PB菌肥的溶磷性能。  相似文献   
113.
通过过表达外源基因,旨在获得一株生产乙醇酸的食品安全菌。通过构建质粒在枯草芽孢杆菌A164S中过表达来自大肠杆菌的木糖酸降解途径,并用高效液相色谱对产物进行检测。诱导质粒表达后,重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成功地将木糖酸转化为乙醇酸,摩尔转化率达到42.54%。同时,枯草芽孢杆菌自身因存在非特异的醛缩酶及乙二醛脱氢酶,能够在只表达木糖酸脱水酶YjhG的情况下获得生物转化木糖酸的能力。成功构建了一株可利用木糖酸生产乙醇酸的枯草芽孢杆菌,并发现了可能的YjhH同工酶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4.
目的:研究SIRT3对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ccRCC)769-P细胞增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在769-P细胞的基础上构建SIRT3过表达稳转细胞系;利用CCK-8试剂检测769-P SIRT3过表达细胞的增殖速度;利用CellROX~Deep Red染料并结合流式细胞分析检测SIRT3过表达对769-P细胞中ROS水平的影响;利用定量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方法,探究SIRT3对769-P细胞的作用机制。结果:CCK-8实验结果表明,769-P SIRT3过表达细胞的生长速度与对照细胞相比下降了约48%;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显示,769-P SIRT3过表达细胞中ALDOA、ALDOA、ENO2、PKM、LDHA、LDHB表达量下调约0.4至0.7倍,SDHB和CS上调约1.3倍;代谢组学分析显示,PEP、pyruvic acid、lactate、carnitine水平下降约0.4至0.7倍,isocitric acid和acetyl-CoA水平升高分别约1.3和2.8倍;分析还显示SIRT3过表达上调SOD2、TXN、GPX4和GLRX5的表达量约1.3至2倍,降低ROS水平约40%,增强细胞对过氧化氢的耐受力。结论:SIRT3过表达引起769-P细胞的代谢转换,从而抑制其增殖;且上调769-P细胞中抗氧化酶的表达,降低ROS水平,增强细胞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15.
兰属小金童(Cymbidium Golden elf.‘Sundust’)茎尖组织培养研究表明:茎尖外植体在不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花宝1号培养基上诱导产生原球茎;原球茎在花宝1号3g/L 6-BA 1.5mg/L的液体培养基上培养,能形成快速增殖的丛生原球茎;不同的培养方式对原球茎的增殖效果有显著差异;原球茎在不附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1/2MS或花宝1号培养基上分化成无根小苗,然后在花宝1号 NAA 0.2mg/L IBA 0.6mg/L培养基上诱导生根,进而再形成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116.
在广西田阳县中学生中,分6组共697人进行了O139型霍乱菌苗与O1群霍乱菌苗的双盲、有对照的人体反应现场观察。结果表明,不加铝佐剂的O139型霍乱菌苗及O1群霍乱菌苗,不论是低剂量组(两剂全程接种45亿菌体)抑或常剂量组(全程接种90亿)接种人群均可产生10~25%的体温呈轻度升高的弱反应,并且同种菌苗的两剂量组的反应率无显著差异;第一剂接种的反应率(19~25%)较第二剂接种的(10~15%)高,P<0.05;接种局部反应轻微,只有个别受试者出现直径小于15mm的硬结;加佐剂的O1群吸附霍乱菌苗的反应较其它组强。结果证实,甲醛灭活的O139型霍乱菌苗和O1群霍乱菌苗是安全的,接种人体对之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17.
两个东亚钳蝎抗哺乳动物神经毒素的cDNA序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我国山东东亚马氏钳蝎尾腺中分离纯化mRNA,经逆转录构建了BmK蝎毒cDNA文库。利用PCR扩增,筛选到两个抗哺乳动物毒素的cDNA基因,并测定了序列。这两个cDNA阅读框均为252bp组成,可翻译84肽的毒素前体,包括N端19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64个氨基酸残芭的成熟毒蛋白,以及C端一个额外的碱性氨基酸Arg。其中由一CDNA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BmKM1)一已知的天然毒素BmK1蛋白序列完  相似文献   
118.
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对17.7kD和6kD胰腺蛋白的磷酸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导了胰腺提取物中两种可被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磷酸化的热稳定蛋白。SDS-PAGE测定其表观分子量分别为17.7kD和6kD。经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磷酸化后,其最大磷酸参入最为8.8μmol/g蛋白。同时磷酸化作用导致17.7kD蛋白在SDS-PAGE中迁移率发生变化。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各种阳离子对磷酸化的影响,并对此两种蛋白可能的生理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9.
2004年5-6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在新疆北部和中部进行了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发现24个石器地点和数千件石制品,采集和试掘出500余件石制品;绝大多数石制品来自于地表,少数出自原生地层。石制品类型多样,包括普通石核与石片、棱柱状石核、石叶、两面器、细石叶石核、细石叶、勒瓦娄哇石核与石片等;原料种类多样,尺寸、形态、技术变异大。从技术与类型判断,这些不同地点的文化材料时代跨度较大,较早的可能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之初,甚至旧石器时代中期,较晚的则可能属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较早阶段的石制品组合与中亚、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同期遗址的文化面貌有相似之处,也与我国水洞沟遗址的石叶遗存有一定联系。骆驼石遗址及其丰富的勒瓦娄哇制品及大型石叶制品是本次调查的最大收获。本次调查的成果表明,新疆地区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人类迁徙和生存演化的活跃地带,留下丰富的文化遗存,对研究当时人类技术、文化特点和适应生存能力提供了重要材料与信息;很多地点具有与欧洲、俄罗斯阿尔泰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相似的文化遗存,对研究当时欧亚大陆古人群的迁徙、融合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该地区具有发现更多、更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并开展深入的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20.
2013年夏,在藏北那曲地区申扎县羌塘高原旧石器调查中,从规模恢弘的尼阿木底遗址地表暴露的、数以万计的石制品中,分别采集到似阿舍利类型"手斧"9件和"薄刃斧"2件。本文对尼阿木底遗址所见的这类器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与分析,认为它们只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勒瓦娄哇技术产品的石核,或偶尔为之的、与手斧和薄刃斧形似的石制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手斧与薄刃斧。尼阿木底遗址不存在从选料、剥片、加工出成品,到使用、损坏和废弃等各个阶段的、明确的阿舍利类型石器工业产品生产体系的工艺链条,换言之,在尼阿木底生活的古人脑海中,并不存在一个加工阿舍利类型手斧和薄刃斧等工具的"概念模板"(Mental template)。联系到青藏高原其他地区以前所报道的同类材料,我们认为在青藏高原腹地目前所见的旧石器遗址中,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阿舍利石器工业类型的遗存。晚更新世末期时,来自于印巴次大陆方向的早期占领者,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和昆仑山脉三条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之间的通道,自高原西南方向开始向高原腹地扩张,其间阿舍利石器工业技术在非洲和欧亚大陆早已消弭,当时的青藏高原腹地并不具备重新产生该类石器工业技术的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