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1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60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通过野外观察并采用杂交指数(OCI)测定、花粉/胚珠比(P/O)检测、人工控制授粉等方法,对长萼兰花蕉(Orchidantha chinensis var.longisepala(D.Fang) T.L.Wu)种群的繁育系统进行了研究,采用常规石蜡切片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柱头与"V"形黏盘的结构与形态。结果表明,长萼兰花蕉单花花期一般为18 d,依其花部形态的变化可分为蕾期、花萼未反转期、花萼反转期、唇瓣枯萎期、花萼枯萎期5个时期;根据杂交指数值为4、P/O值为253.89 ±21.09、人工异花授粉结实率分别为45%(2014年)和75%(2015年),显示出长萼兰花蕉的繁育系统属于异交,且需要传粉者。石蜡切片观察到长萼兰花蕉黏盘区与柱头可授区之间是光滑的表皮细胞,结合人工授粉实验与分泌物含糖量测定结果表明,长萼兰花蕉的"V"形黏盘不具有可授性,其作用可能是分泌黏液附着在传粉者背部使其便于携带花粉。长萼兰花蕉整个花期环境湿冷、多雨且开花同步性较低,这些因素很可能造成其有效传粉媒介缺乏,影响了传粉成功;另一方面,长萼兰花蕉有性繁殖受到限制,其主要通过根状茎进行无性繁殖后代,所以分布范围比较狭窄。  相似文献   
102.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转录本长度在200至数千个核苷酸序列,且不具有蛋白质编码潜能的非编码RNA。相较于研究较多的微小RNA(microRNA,miRNA)和干扰小RNA(small interfering,siRNA)等非编码小RNA,lncRNA的许多功能仍尚不清楚。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lncRNA可通过多种方式调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包括表观遗传组蛋白甲基化、转录辅因子调控、可变剪接调控等途经。而以上途经的异常均与多种人类重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自闭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等。本文就lncRNA在表观遗传水平、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和翻译水平上调控神经系统发育以及其在人类神经性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3.
骨肉瘤是一类主要发生于长管状骨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其主要特征是由肿瘤细胞直接形成不成熟的骨或骨组织。患者具有严重的疼痛症状和软组织肿胀,严重的可导致病理性骨折。由于骨肉瘤侵袭性较高和转移较快,其临床治疗效果较差,且患者具有较高的癌症致死率。尽管目前在骨肉瘤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上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关于骨肉瘤的生理、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长链非编码RNA作为非编码RNA的一种,在各类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其对骨肉瘤细胞的生长、增殖、迁移、侵袭以及骨肉瘤的发生、发展、耐药性和预后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明确长链非编码RNA在骨肉瘤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探究骨肉瘤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4.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3,37(6):1036-1043
为了筛选与大黄鱼生长性状紧密相关的分子标记,并对这些标记的有效性进行鉴定,研究以大黄鱼家系和群体为材料,经标记筛选、两次验证共三个步骤,找到2个与大黄鱼生长性状紧密相关的微卫星标记:LYC0088和LYC0143,其中LYC0088与体高、体质量均极显著相关(P0.01),与体长显著相关(P0.05),LYC0143与体长和体质量显著相关(P0.05),与体高的相关性极显著(P0.01)。LYC0088与LYC0143位点的优势等位基因分别为E、A,优势等位基因型均为AB,优势等位基因型组合为AB/AB,两个位点呈加性效应。该结果为开展大黄鱼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有价值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05.
禁食导致一些啮齿动物的贮食量增加,但禁食处理后雄性长爪沙鼠贮食行为的变化则不一致。每天禁食22 h,长爪沙鼠的一些个体表现出高水平的贮食行为(禁食贮食组),而另一些个体则没有表现出贮食行为(禁食无贮食组)。延长禁食(22 h)持续的时间(连续重复3 d 和20 d)和增加禁食时间(禁食48 h),都没有使禁食无贮食组的动物表现出贮食行为。同样在自由取食条件下,长爪沙鼠的贮食行为也表现为二型性。在自由取食和禁食条件下,贮食量与体重、体脂含量和瘦素的浓度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禁食是诱导雄性长爪沙鼠贮食行为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但增加禁食的程度并不改变其贮食行为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6.
根据1998年7月到2000年6月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开展二长棘鲷资源的专项调查资料, 计算出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二长棘鲷的各月E值, 定量分析其集群行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闽南-台湾浅滩二长棘鲷全年月平均E为7.4409108J, 生殖期间12月到翌年3月, 其月平均E 2.4949108J, 是全年月平均E的0.34倍, 鱼群集中; 4-5月, 幼鱼大量出现, 月平均E为4.556108J, 是全年月平均 的0.61倍, 鱼群相对集中; 主要索饵季节6-8月, 月平均E为1.3448109J, 是全年月平均 的1.81倍, 鱼群分散; 9-11月, E分别为1.435109、9.7409108、5.769108J, 分别是全年月平均 的1.93、1.31、0.78倍, 鱼群为适应水温和寻找产卵场, 在外移过程中逐渐集中。可见, 闽南-台湾浅滩二长棘鲷的生殖群体集群性最强, 其次是幼鱼群体、以适应水温和寻找产卵场为目的的群体, 而索饵群体分散。    相似文献   
107.
温度对桃蚜和马铃薯长管蚜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和马铃薯长管蚜Macrosiphum euphorbiae (Thomas)是2种主要的马铃薯害虫。本研究旨在明确温度对这两种马铃薯蚜虫生长发育、存活、繁殖及种群增长的影响。【方法】在室内测定了5个温度(10, 15, 20, 25和30℃)下桃蚜和马铃薯长管蚜的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指标,并组建了4个恒温条件下(10,15,20和25℃)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在10~25℃范围内,2种蚜虫的若蚜期、世代历期、成蚜寿命和产蚜期等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而30℃高温抑制了其发育、存活和繁殖。2种蚜虫的平均世代历期(T)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桃蚜和马铃薯长管蚜分别从10℃的30.08 d和35.35 d缩短至25℃的14.28 d和12.95 d。桃蚜的净增殖率(R0)在15℃时最高(86.00),其次为20℃(73.75),再次为25℃(62.49),最低为10℃(51.00);马铃薯长管蚜的R0在15℃最高(58.97),其次为10℃(51.98),再次为20℃(48.94),最低为25℃(12.36)。桃蚜的内禀增长率(rm)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从最小10℃的0.1307增大到25℃的0.2896;马铃薯长管蚜的rm在20℃时最大(0.2182),其次为25℃(0.1942),再次为15℃(0.1485),最小为10℃(0.1118)。在相同的温度下,桃蚜的发育速率、净增殖率和内禀增长率均高于马铃薯长管蚜。【结论】温度对2种马铃薯蚜虫的生长发育、存活、繁殖及种群增长有显著的影响,桃蚜在马铃薯上的种群增长能力强于马铃薯长管蚜。这一结果为马铃薯蚜虫预测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并解释了桃蚜在马铃薯上发生数量多于马铃薯长管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8.
李浩  张平 《菌物学报》2012,31(2):223-228
用双苯并咪唑(Hoechst 33258)染色法分别对长根小奥德蘑Oudemansiella radicata双孢菌株和四孢菌株的菌丝、子实体、担孢子进行染色观察,结果表明:双孢长根小奥德蘑菌丝细胞多为单核,无锁状联合;原担子中单核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形成两个横向或纵向排列的子核,这2个子核分别进入2个担孢子中,留下无核的空担子;成熟担孢子具有一个核。四孢长根小奥德蘑菌丝细胞大多数为双核,具有锁状联合;进入原担子中的两个单倍性细胞核先发生核配,形成一个二倍性的核,再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染色体减半的单倍性子核,  相似文献   
109.
周秀华  宋瑞清  崔磊  曹翠 《菌物学报》2012,31(5):660-667
采集落叶松八齿小蠹成虫、幼虫、蛹,以及母坑道、子坑道、蛹室的韧皮组织和蓝变组织。采用马丁氏培养基和PDA综合培养基对各虫态体表、体内、坑道内真菌进行分离培养,统计真菌检出率。对获得的真菌菌株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在落叶松八齿小蠹虫体内外和坑道内共分离出真菌24种,其中子囊菌7种,担子菌2种,无性型真菌15种。从各虫态体表共分离出真菌21种,从体内共分离出真菌6种,24种真菌在坑道内均有检出。其中,Ceratocystis fujiensis为检出率较高的蓝变真菌。  相似文献   
110.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