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6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探讨寿竹(Phyllostachys reticulata ‘Shouzhu’ Yi)的材质特性,分析寿竹的造纸性能, 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和慈竹(Bambusa emeiensis L. C. Chia & H. L. Fung)为对照,对重庆市梁平县寿竹秆形结构的垂直变化、材积与生物量以及纤维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寿竹秆的节间长度随竹高度呈现先长后短的变化趋势,直径与壁厚均随竹秆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寿竹材积的模型为V=0.000939H+0.001861D-0.01374,生物量模型为W=1.297D+2.053H-16.666。寿竹纤维长度平均为2.47 mm,以2~3 mm分布最多,长宽比大于100,属于制作优良纸张的较好纤维;纤维壁腔比较大,达3.85。相对毛竹而言,寿竹竹秆的节间长度更长,垂直方向上材积分布更加均匀,纤维长、长宽比大。寿竹与慈竹的纤维长度差异不大,但纤维长宽比小于慈竹,壁腔比大于慈竹。寿竹节间长,垂直分布均匀,材积和生物量大,是优良的板材利用原料;寿竹纤维长,长宽比大,是优良的造纸原料,造纸性能优于毛竹略次于慈竹。  相似文献   
102.
采用根尖压片和卡宝品红染色法,对分布于高黎贡山的东、西坡不同生态带的8个云南黄连居群进行染色体核型比较分析。结果表明,8个居群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18,核型基本一致,除东坡一个居群为3A型外,其余均为2A型;总体上同一生态区域内各居群的核型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但不同生态区域的居群间却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为近端部和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的有无及数目在东西坡居群间存在较大变化;东坡居群的不对称程度均较西坡高。  相似文献   
103.
水稻脆性突变体是研究细胞壁组分结构形成机制的重要材料。通过离子束诱变籼稻9311获得1个茎秆、叶片均脆的突变体,命名为bc9311-1。bc9311-1突变体与野生型9311相比,分蘖数减少,结实率显著降低,其他农艺性状无明显差异。叶片和茎秆的细胞壁成分分析表明,与野生型相比,bc9311-1突变体茎秆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明显降低,半纤维素和SiO2含量显著增加;叶片中的纤维素含量降低,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增加,SiO2含量无明显差异。遗传分析表明,该脆性突变体脆性性状受单隐性基因控制。以bc9311-1突变体与02428杂交的F2群体为基因定位群体,利用SSR标记将bc9311-1突变位点定位在水稻第1染色体上,位于SSR分子标记的RM1095和RM3632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6cM和3.4cM,与其中的标记RM1183表现共分离。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克隆突变基因,揭示脆性性状的分子机制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4.
从印度南瓜自交系HL中发现了一个梭形果突变体HL-fu。该突变体的花、果、茎等多器官的生物学特性同时发生了明显变异:雌花及雄花花器中异性花蕊的残存度较野生型高;果实为梭形,果形指数达野生型5倍;节间呈现长短交替分布的排列状态,叶序类似于对生。以突变体HL-fu与野生型HL杂交分别构建了正、反交F1,正交F2,BC1(P1)F1、BC1(P2)F1群体进行遗传分析,推测该变异类型为隐性多效单基因突变,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fu控制。探讨了梭形果突变体在南瓜育种及相关基础研究方面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5.
描述了竹亚科矢竹属一新种——中岩茶秆竹(Pseudosasa zhongyanensis S.H.Chen,K.F.Huang et H.Z.Guo)。本种与茶秆竹(P.amabilis(McClure) Keng f.)相近似,但箨环具明显箨基残留物和木栓质隆起,高于秆环,箨鞘顶端具小型外翻箨耳,耳缘具皱曲繸毛,箨舌几无毛或有短柔毛,易于区别。  相似文献   
106.
在15~35℃、RH80%~85%条件下,研究了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Amblyseius) californicus (Mcgregor)以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为猎物时,不同螨态的发育和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加州新小绥螨在此温度范围内能完成世代发育,世代发育历期随着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该螨能适应35℃的高温条件,雌性的发育历期最短仅为6.14d。平均产卵期和平均寿命均随着温度的上升逐渐缩短。20℃~25℃时,该螨的平均产卵量最大,达53.73粒/雌。净增殖率在20℃时最高(48.2525),且雌雄性比最大。15℃时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最低,分别为0.0638和1.0659,种群倍增时间最长(10.8669d),35℃时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最高,分别为0.1954和1.2158,种群倍增时间最短(3.5477d)。  相似文献   
107.
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杨梅乡慕尼克村,利用陷阱法捕捉到3号麝鼩属(Crocidura)标本。本次采集标本的体形较小,头体长(49.0 ± 0.8)mm,尾长[(41.8 ± 4.2)mm]略短于头体长(尾长/头体长为85%)。背毛呈浅灰褐色,腹毛颜色浅于背毛,呈灰色。尾部双色,背侧黑褐色,腹侧淡于背侧。前足背部白色,后足则为淡灰色。尾近乎裸露,尾基约1/3着生稀疏白色长毛。颅全长(15.92 ± 0.55)mm,脑颅高(4.75 ± 0.18)mm。上门齿1枚,有一长而大的前尖和一小而矮的后尖。上单尖齿3枚,第1单尖齿最大,第2单尖齿略大于第3单尖齿,1枚第四前臼齿(P4),3枚臼齿。上述特征与东阳江麝鼩(C. dongyangjiangensis)模式标本的描述和鉴定特征基本一致,因此将3号采集标本鉴定为东阳江麝鼩。基于Cyt b基因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采集标本与麝鼩属物种中的东阳江麝鼩遗传距离最近,在0.004 ~ 0.027之间。系统发生树显示,3号标本与东阳江麝鼩构成一个单系进化分支,进一步证实本次采集的3号标本是东阳江麝鼩,为贵州省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08.
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泉头组三段上部介形类化石的指相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辽盆地三肇地区白垩系下统泉头组三段上部(杨三组—杨一组)以大套的紫红、红色砂、泥岩沉积为主,在紫红色泥岩中含有较丰富、完整的介形类及其它门类化石。以往认为,这套以红色为基调的地层属河流相沉积。对其中介形类等化石的古生态、埋藏特征及丰度变化的研究表明,该地层的沉积环境应为浅水湖泊环境,而非河流等水上环境。湖相沉积自杨三组就已存在,向上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反映了湖泊水域面积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9.
浙江桐庐早二叠世船山组介形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报道的介形类化石系采自浙江省桐庐县瑶林镇沈村剖面早二叠世船山组,计14 属4 亚属22 种,包括4新种和4未定种。其中12属4亚属和19种产自船山组第三段,并被归为Hollinella(Praehollinella) ema ciata Basslerella ola 组合,代表早二叠世船山世隆林期。牙形刺化石主要产自船山组第一段,带化石Streptogna thodus elegantulus 及其共生的其它牙形刺化石,指明船山组第一段的时代为中、晚卡西莫夫期到早格泽里期。根据介形类动物群生态组合和岩石特征,推测船山组第三段是在温暖的近岸浅水且为低能的开阔海环境下沉积的。  相似文献   
110.
《生命世界》2008,(10):76-77
经历宇宙旅行后的花卉种子返回地面后,在科研人员的精心培养下,普遍在花期、花型、株形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其中许多还发生开花早、花朵数多、花期长、带有香味、花型和花色新颖等优良性状的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