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21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研究了农田土壤枯枝落叶分解代谢过程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农田土壤枯枝落叶分解速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分解速率的高峰值主要是在 7,8月份。通过灰色关联分析表明 ,影响土壤枯枝落叶分解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弹尾类动物、线虫类动物、无机磷转化作用和土壤含水量。建立了灰色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2.
杨效东 《生物多样性》2004,12(2):252-261
2000年5月-2001年4月,采用尼龙网袋法,以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混合凋落叶作为分解基质,在3个季节雨林样地开展分解实验,对实验过程中分解袋内的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meso—microarthropod)进行取样调查。根据所获数据探讨了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在分解过程中的结构和动态。结果显示:(1)在季节雨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始终以弹尾目和蜱螨目相对数量较高(均在30%以上),成为优势类群。(2)分解中期,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类群、个体及重要类群的数量均处于整个分解过程中的较高水平,分解初期和后期相对较低,且波动性大,其中分解初期各多样性指标在波动过程中呈逐步增长趋势,而后期逐步降低,其变化过程受凋落叶数量和质量、林地降雨量变化的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类群和个体相对密度(每克凋落叶干重的类群数和个体数)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动物与凋落物质量的动态关系。(3)不同样地间,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差异在分解前期不明显,而分解后期差异有所增加,但3样地凋落叶分解物质损失率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3.
植物叶寿命及其相关叶性状的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5,自引:10,他引:7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科学家早已注意到,具有长叶寿命的植物通常生长于营养和(或)水分较为缺乏的环境,而具短叶寿命的植物一般生长在具有较高的营养可利用性地带。国外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单位重量的叶氮含量(Nmass)与叶的最大光合速率存在密切正相关,而比叶面积(单位干重量的叶面积)与植物生产单位叶面积的物质成本呈负相关,二者又随叶寿命的增加而降低,这种相互关系几乎在所有植物种群和群落中都普遍存在,反映了植物对环境适应的趋同进化特征,是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行为特征的基础。松属(Pinus)及云杉(Picea)、冷杉(Abies)等常绿针叶树种的叶寿命一般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其相关叶性状也普遍存在明显的垂直分布格局:随着海拔升高,单位面积的叶氮含量(Narea)及最大光合速率增加,而比叶面积则减少。一般认为,长的叶寿命是对高寒及养分、水分贫乏等胁迫环境的适应,而短的叶寿命和(或)落叶性被认为是植物为了快速生长以及对干旱或寒冬等季节性胁迫环境的适应结果。根据成本-效益分析理论,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叶寿命大小取决于形成并维护单位叶面积所需要的物质消耗与叶片碳收获的平衡,与常绿/落叶森林植被纬向/垂直地带性分布存在一种内在联系机理。因此,叶寿命及其相关叶性状成为将叶片水平上的生理生态实验数据扩展到整个群落冠层乃至生物地理群区的关键因子。加强叶寿命及其相关叶性状的格局分析研究,可为现有的区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与植被地理模型的连接(即区域植被动态模型)提供科学依据,这将有助于从机理上解释区域植被对全球变化的适应与响应机制。但是,以往植物生理生态研究大多注重于个体叶片水平的测定,仍不清楚如何实现这些叶性状在不同尺度间的转换,尤其是从叶片水平上升至整个群落冠层。国际上至今仍缺乏在生态系统水平上的大量野外观测数据来定量描述这些叶性状与群落特征、气候因子的数量关系;国内相关研究基本尚属空白。  相似文献   
104.
小麦残茬落叶的分解与土壤因子间动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北高寒地区的黑钙土土质优良肥沃 ,适合小麦、大豆和玉米等种植。近年来 ,由于人们只重视无机化肥的使用 ,忽视了地力培育 ,大量秸秆被移出田外 ,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土壤板结 ,使原本高产的农田逐渐变成中低产田 ,甚至有的已成为撂荒地。因此 ,研究当前农田土壤对枯枝落叶的分解现状 ,对于认识现有耕种条件下 ,农田土壤亚系统的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具有实际意义。1 研究地区和研究方法1 .1 自然概况该研究是在黑龙江省克山师专农场进行的。地理位置位于东经 1 2 5°8′~ 1 2 6°8′,北纬 47°50′~ 48°33′。年均气温 1 .3℃ ,1…  相似文献   
105.
兴安落叶松林生产力模拟及其生态效益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和气候资料,建立了反映森林生物学特性(蓄积量和年龄)和气候因素(年均温和年均降水)综合作用的兴安落叶松林现实生产力模型;同时,评估了兴安落叶松林的生态系统公益,指出我国兴安落叶松林的生态系统公益总价值约为4499.8×106美元@a-1,其中生态效益(包括气候控制、土壤形成、废物处理、生物控制)的价值达2816.1×106美元@a-1,约占生态系统公益总价值的62.6%,是兴安落叶松林所创造的直接经济价值的2.56倍.社会经济价值的5.0倍.这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将对兴安落松林的影响巨大,迫切需要研究全球变化下的兴安落叶松林对策.  相似文献   
106.
王娓  郭继勋 《生态学报》2002,22(5):655-660
根据静态气室法的测量结果 ,分析了羊草群落土壤呼吸量和枯枝落叶分解释放 CO2 量的季节动态 ,及其与地上生物量 ,枯枝落叶分解量及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 1 )在整个观测期内 ,羊草群落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呈现单峰曲线 ,8月中旬达到最大值 1 3.2 7g C/( m2 · d)。 ( 2 )羊草群落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规律与地上绿色体生物量的季节动态同步。( 3)羊草群落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与枯枝落叶分解量的季节动态同步。 ( 4 )羊草群落土壤呼吸量与土壤 0~ 1 0 cm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 5 )地表枯枝落叶层直接排放 CO2 量的季节动态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 ,释放量平均为 -0 .87g C/( m2·d)。有减缓土壤向大气排放 CO2 的作用。 ( 6 )枯枝落叶分解释放 CO2 量同地表枯枝落叶量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7.
 该文通过野外试验和室内模拟相结合,系统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混合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酶活性动态。野外试验采用网袋法(1 mm和100μm网眼)限制土壤动物的出入,室内模拟试验采用灭菌-接种法控制生物组成,从而研究不同生物组成或食物链结构条件下,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酶活性变化,以及酶活性与分解进程之间的动态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转化酶和淀粉酶在有机残体的最初分解阶段发挥重要作用,参与易分解成分的转化和分解,这些酶与凋落叶分解进程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且参与分解的生物组成越简单(缩短食物链),这些酶活性越高,是微生物在分解初期对底物加以利用的关键酶类; Cx酶、 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活性均在分解中期达到高峰,多酚氧化酶在分解后期迅速上升,对凋落叶中、后期木质素的分解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些酶与凋落叶分解进程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且参与分解的生物组成越复杂(延长食物链),这些酶活性越高,是微生物在分解后期对底物进一步利用的关键酶类;与C循环有关的酶类都可以作为有机物质分解进程的重要指标,与分解进程之间存在一定的动态响应,有机残体的分解过程实质上是一个酶解过程。  相似文献   
108.
利用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内设立的典型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 hm~2固定样地为基础,分别对1996年和2012年(时间跨度为16年)的实地调查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分析,包括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种间联结和生物量等方面对其群落演替特征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1996年到2012年中,优势种生态位宽度指数下降的有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和缺萼枫香(Liquidambar acalycina),而上升较明显的有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ifolia)和东南石栎(Lithocarpus harlandii);并且2012年优势种相比于1996年生态位重叠程度更高;1996年和2012年胸径(DBH)≥10 cm的乔木树种的总生物量分别为151.03 t和148.53 t,而2012年优势种胸径5—10 cm幼树的总生物量达到10.03 t,增长潜力较大。结果总体上与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演替趋势相吻合,并以此揭示天目山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演替规律提供数据支撑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9.
《植物生态学报》2017,41(11):1127
Aims Mountains contain broad environmental gradients, which are to be an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representing significant on-going ecologic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zonal vegetation along the elevation gradients. Exploring the b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value of the vegetation zonation along the elevation gradients of Chinese mountain natural heritage site is important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Methods Based on the community survey data of the six vegetation zonation along the elevational gradients in Shennongjia, the global land use dataset, and the literature data of the communities along the altitudinal gradients of other natural heritage sites and the nominated 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s in Oriental Deciduous Forest Biogeographic Province by Udvardy, we explored the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of the zonal vegetation along the altitude gradients by the methods of spatial analysis.Important findings Shennongjia heritage site preserves the intact vegetation zonation of the typical Oriental Deciduous Forest Biogeographical Province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Biogeographical Provinces of the World by Udvardy, including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South Slope of the Heritage Site), evergreen deciduous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s,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s,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s, coniferous forests and subalpine shrub and meadow along the elevation gradients. The altitudinal zonation of vegetation in the Shennongjia heritage site represented a variety of bio-ecological processes, such as the turnover of the dominant trees along the altitudinal gradients, and is an outstanding example of the ongoing ecological processes occurr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act subtropical mixed broadleaved evergreen and deciduous forest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相似文献   
110.
以贵州8年、16年、28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植物-凋落叶-土壤的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内在联系,探讨林龄对杉木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杉木人工林植物-凋落叶-土壤均呈高C低N、P元素格局,两两组分间差异显著(P0.05);成熟叶C/N(38.58)、C/P(376.67)偏低,其养分利用效率较低;与成熟叶相比,凋落叶N、P偏低,C/N、C/P偏高;土壤C/P、N/P偏低,C/N较高,说明土壤P素分解较快而N保存较好,反映了凋落叶分解不利。(2)成熟叶C、P以及根、凋落叶、土壤的C、N、P、C/N、C/P、N/P均受林龄的显著影响;从8年到28年,C、N、P含量在植物体呈先增后减趋势,而在土壤中相反,呈先减后增趋势,但在凋落物中C、P显著减小,且C/P,N/P显著增加,反映杉木林早期对养分需求旺盛,随年龄增大需求减小,凋落物分解受制于P素,加剧中幼期杉木生态系统养分供需矛盾。(3)成熟叶与凋落叶N、C/N、N/P之间显著正相关,凋落叶养分源自成熟叶;成熟叶重吸收率P(0.518—0.645)N(0.292—0.488),即对P的利用效率高于N。凋落叶与土壤C、C/N之间显著负相关,表明土壤C、N来源于凋落叶分解,但凋落叶分解缓慢,导致大量元素滞留于凋落叶,土壤损耗元素得不到补给,两者间养分循环缓慢。土壤与根C、P、C/N、C/P、N/P之间均显著正相关,土壤与成熟叶的C、N、P均不相关,表明土壤养分是杉木生长养分的主要来源,但土壤C、N、P含量对成熟叶C、N、P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