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1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近年来,随着休闲渔业的兴起,观赏鱼养殖业蓬勃发展,目前我国出口的观赏鱼类已达120多种,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欧洲、美国等,年出口创汇约达2亿美元。其中孔雀鱼、剑尾鱼等小型热带观赏鱼深受养殖爱好者青睐,其贸易量约占淡水观赏鱼总贸易量的30%以上。但  相似文献   
103.
利用GFP标记的田菁茎瘤固氮根瘤菌(Azorhizobium caulinodans ORS 571)侵染露白24h的小麦种子,分别在侵染后0、6、12、24、48、72和96h采样,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小麦体内6条与促生作用相关miRNAs(miR156、miR159、miR160、miR167、miR168和miR403)的表达模式,检测其中3条miRNAs(miR159、miR167和miR168)的靶基因表达模式;以接菌8d的小麦样品做切片,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小麦叶部田菁茎瘤固氮根瘤菌的分布,并测定小麦的生理指标。结果显示:(1)田菁茎瘤固氮根瘤菌侵染小麦后能够在叶片边缘部位定殖。(2)小麦叶片中与促生作用相关的6条miRNAs出现了不同程度变化,在12~24h到达其峰值,随后逐渐下降,其中miR159在峰值时的表达量为初始表达量的2.88倍。(3)3条miRNAs的靶基因表达模式与相应miRNA表达模式相对应,但并不严格。(4)生理指标测定结果显示,接种田菁茎瘤固氮根瘤菌对小麦叶片产生明显的促生作用,其中叶鲜重在96h的变化与对照差异极显著。研究表明,接种的田菁茎瘤固氮根瘤菌能够到达小麦叶组织,对小麦叶片的生长产生明显的促生作用,其中miRNAs在促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构建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域7(EGFL7)基因RNA干扰(RNAi)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方法:参照小分子干扰RNA 的设 计原则,应用OligoDesigner 3.0 软件设计三条靶向人EGFL7 基因的RNA干扰序列(hEGFL7-RNAi),并将其分别插入含有绿色 荧光蛋白(GFP)的慢病毒载体pLV3 中,获得重组质粒,与包装质粒pRsv-REV、pMDlg-pRRE 和pMD2G共同转染293T细胞,包 装产生重组慢病毒,培养72 h后,应用qRT-PCR 检测慢病毒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后靶基因mRNA 的水平,以评价 其基因沉默效果。结果:筛选出3 条人EGFL7 基因的RNAi 序列,分别包装出重组慢病毒,其滴度分别为1× 108、2× 108和5× 108TU/mL,将其转染入HUVEC 后,EGFL7mRNA表达均受到明显抑制(P<0.05)。结论:成功筛选出三条针对人EGFL7基因的 RNAi有效靶序列,并成功构建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证明该序列可沉默HUVECs 中EGFL7 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5.
地理环境的不同造就了植物不同的适生机制。本研究对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的扇叶铁线蕨(Adiantum flabellulatum)的叶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二者在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方面都存在明显区别。在显微结构方面:岩溶区生长的扇叶铁线蕨的叶片具有旱生植物叶片特点,即叶片为等面叶,叶肉细胞排列较为紧密以及叶片维管组织发达等:而非岩溶区生长的扇叶铁线蕨的叶片为异面叶,特点为叶肉细胞排列相对疏松,维管组织不发达。扫描电镜分析显示:非岩溶区扇叶铁线蕨叶片表面具有很多明显的凹槽状结构,而岩溶区扇叶铁线蕨的叶片与之有明显不同,其叶片表面特别是叶脉位置具有明显的刺状结构,超薄切片发现这些刺状膨大部分细胞内存在液泡结构,并且这些刺状结构在叶片抽真空的过程中变瘪,说明这些刺状结构可能具有储存水分的功能。岩溶区扇叶铁线蕨特有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保证了该种植物在岩溶干旱环境中可以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06.
王文林  王国祥  李强  潘国权  马婷 《生态学报》2006,26(11):3586-3593
用粒径小于100 μm的泥沙配置浊度为30、60、90、120、150 NTU和180 NTU的混浊水体,将菹草(Potamogeton cripus)幼苗分别移栽于上述水体中,观测菹草幼苗在各浊度水体中的生长发育状况,并用水下饱和脉冲叶绿素荧光仪(DIVING-PAM)测定菹草幼苗光合作用PSII最大量子产量 (Fv/Fm)、有效荧光产量(Yield)、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qN)等指标。结果表明,菹草幼苗对混浊水体有较强的耐受能力,在30、60NTU和90NTU的混浊水体中,水体浊度对菹草幼苗的存活、生长发育及光合结构PSII影响不显著(p>0.05)。当水体浊度≥120NTU时,在短期(<10d)胁迫下,水体浊度对于菹草幼苗的存活、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p>0.05),但是,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10d),菹草幼苗虽能成活但生长发育明显受到抑制,幼苗叶片受光胁迫时,能通过增加热耗散(qN)保护其光合结构PSII免受伤害;而更长时间的胁迫(80d),在高浊度(120、150 NTU和180 NTU)水体中的菹草幼苗开始大量死亡,其Fv/Fm、Yield、qP值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 qN值的急剧下降,说明光合结构PSII开始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107.
风花菜根异常次生结构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玉心  蔡体久  李强 《植物研究》2006,26(2):151-155
利用光镜观察了风花菜(Rorippa islandica (Oed.)Borb.)的根的发育过程中的解剖结构的变化,发现风花菜根具有异常次生结构,第一年早期次生结构中,在导管周围形成额外形成层并由额外形成层向内外分裂形成大量的薄壁组织,从而使根快速增粗,在根的横切面上,导管分散在薄壁组织当中。第一年晚期的次生结构中,由木质部中薄壁组织细胞反分化形成额外形成层,许多分散的额外形成层片段连接形成形成层环,形成层环向内向外分裂形成三生木质部及三生韧皮部,从而构成三生维管组织环,三生维管组织环形成方向由外向内,可以形成多环。第二年风花菜的韧皮部以及皮层中的薄壁组织反分化形成额外形成层,并且由额外形成层片段连接形成额外形成层环,进而分裂形成三生维管组织环,而且在皮层中可以形成多层,形成的方向为由内向外。风花菜根不同发育时期的异常次生结构是与其生理活动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08.
黏质沙雷氏菌L15-2几丁质酶的分离纯化与性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几丁质酶高产菌株黏质沙雷氏菌L15-2在含有1%胶体几丁质、0.3%K2HPO4、0.3%KH2PO4、0.05%MgSO4、0.05?Cl2、0.001?SO4的产酶培养基中37℃培养4 d后,粗酶液经过DEAE Sepharose Fast Flow和Seph-adex G-100,电泳检测得到电泳纯的几丁质酶。该酶的性质特征测定结果表明,该几丁质酶的分子量为41.314 kD;最适作用温度为50℃,最适作用pH为6.6;在60℃之前热稳定性较好,在pH 4~10范围内较稳定;各种金属离子对酶活力影响不同,Fe2 、Zn2 抑制作用明显,而Ba2 、Mn2 、Ca2 对酶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几丁质酶对致病真菌的抑制作用也很明显。  相似文献   
109.
为深入研究乳腺癌中孤儿受体ERRα1参与基因表达调控的详细机理,特别是核受体辅激活蛋白在其中的作用,以ERRα1的LBD为诱饵,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人乳腺组织cDNA文库得到了与其有明显相互作用的快速骨骼肌型肌钙蛋白I(TNNI2).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表明,TNNI2与多种核受体存在相互作用,且这种作用依赖于功能性的核受体AF2结构域.在哺乳细胞瞬时共转染实验中,TNNI2显示了对多种核受体反式激活功能的辅助活化作用.研究证明,TNNI2与许多辅激活蛋白类似,以配体依赖(对类固醇激素受体而言)或非依赖(对孤儿受体而言)的方式与核受体功能性AF2结构域相互作用,并增强多种核受体介导的反式作用.  相似文献   
110.
【目的】为解决当前苹果园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抗药性高、防治效果差、用药量大的问题,评价当前登记药剂及果园正在使用的药剂对二斑叶螨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室内生测的方法比较了10种登记药剂,9种果园正在使用的药剂对二斑叶螨的毒力效果。【结果】选用的登记药剂中,80%的药剂对二斑叶螨效果差,甚至失去控制作用,防治效果低于66.67%,仅双甲脒、阿维菌素48 h防效在92.68%以上;果园常用药剂螺螨酯、虫酰肼、噻虫啉对二斑叶螨均表现出很好的防治效果,48 h防效达到84.09%-100%。【结论】目前80%以上的登记单剂药剂对二斑叶螨失去了防控效果,这是果园二斑叶螨防效差的主要原因,常用药剂螺螨酯、虫酰肼、噻虫啉等对二斑叶螨防效好。建议增加高效药剂登记或更换防治药剂,保证对二斑叶螨的防效,降低果园用药量,提高果园用药系统的精准性。二斑叶螨防治不能仅依赖化学药剂,要充分发挥果园生态系统的自然控害功能,延缓抗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