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7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溶血性弧菌是引发微生物食源性疾病的首要病原菌,其在临床上主要引起3种疾病,即胃肠炎、伤口感染和败血症。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对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机制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着重介绍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毒力因子、毒力基因表达调控及常用的毒力表型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2.
目的:研究SARS冠状病毒(SARS-CoV)核衣壳蛋白(N蛋白)与γ血红蛋白的相互作用。方法:利用免疫共沉淀实验验证SARS-CoV N蛋白与γ血红蛋白存在相互作用,并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SARS-CoV N蛋白对细胞内γ血红蛋白表达量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SARS-CoV N蛋白与γ血红蛋白的相互作用能使SARS-CoV N蛋白抑制γ血红蛋白在293细胞中的泛素化,提高γ血红蛋白在293细胞中的稳定性,从而使γ血红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量显著提高。结论:SARS-CoV N蛋白能与γ血红蛋白在细胞内形成复合物,为揭示SARS-CoV在婴幼儿群体中致病率较低的机理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扩增先天性免疫中具有重要功能的泛素连接酶TRIM25及其不同结构域的cDNA,构建带有不同标签的融合蛋白载体并进行细胞表达。方法:以TRIM25 cDNA为模板,PCR扩增不同结构域cDNA,扩增产物及载体经酶切、连接后,转化大肠杆菌DH5α,挑克隆,提取重组质粒后酶切鉴定、测序,将测序正确的重组质粒转染293细胞,用Western印迹对融合蛋白的表达进行鉴定。结果:TRIM25、Two-BOX结构域、SPRY结构域以正确读框插入Flag-pcDNA3.0,TRIM25以正确读框插入pCMV-Myc,RING结构域、CDD结构域、Two-BOX结构域以正确读框插入pEGFP-c1,上述重组质粒能够在293细胞中表达。结论:构建了TRIM25及其突变体的重组表达质粒并获得表达,为研究不同RNA病毒通过与TRIM25作用抑制宿主功能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4.
细菌基因转录调控是多种调控机制中研究最为广泛的一种模式。复杂而精细的基因转录调控网络有助于细菌应答外界环境压力,在病原菌致病与传播中均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以鼠疫耶尔森氏菌基因转录调控的相关研究进展为基础展开论述,重点阐述细菌的转录调控机制、转录调控的研究策略及鼠疫菌致病与传播中转录调控的作用,以期为深入研究鼠疫菌致病与传播中的基因转录调控分子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5.
为发掘耐盐相关基因,以蓖麻叶片为材料,设计特异性引物,克隆蓖麻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NhaD),并对该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NhaD全长1 743 bp,可编码580个氨基酸。将其命名为Rc NhaD。其编码蛋白的分子量为61.821 kD,等电点(pI)值6.74。利用DNAMAN软件对该序列与其它植物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与木薯等植物的同源性在85%以上,该蛋白含有ArsB蛋白的功能域,属于ArsB/NhaD转运蛋白家族成员。对其二级结构分析显示该蛋白为疏水性蛋白,该蛋白具有11个跨膜区域,是典型的跨膜蛋白。根据Rc NhaD全长设计带有KpnⅠ与XbaⅠ酶切位点的引物扩增出序列全长,用KpnⅠ与XbaⅠ进行双酶切后与表达载体pCG-1301连接,成功构建了Rc NhaD的表达载体。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功能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6.
硫族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结构,在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笔者综述了纳米硫化镉和纳米硫化铅的主要合成方法和应用进展。基于硫族纳米材料广泛的应用,阐述了其对生态环境的生物效应。展望了新型绿色环保、高效能的纳米材料的设计思路与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107.
云豹(Neofelis nebulosa)是中国大型猫科动物中对森林生态系统依赖性最高的物种。中国作为云豹的主要分布区, 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深入研究和有效保护, 在盗猎、森林采伐、土地利用变化等威胁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云豹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近数十年来均大幅缩减, 其分布现状亟需全面评估。本研究系统检索和查阅了国内1950年以来的云豹标本、野外调查记录、地方志、新闻报道等直接证据, 整理了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内云豹记录存在的年代; 基于2010-2020年国内55个地区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 结合同期研究文献中记录的中国云豹确认分布位点, 校准了已发表的云豹栖息地适合度模型, 并在此基础上叠加保护地和行政区划图层, 根据2010-2020年间森林覆盖率的减量评估云豹栖息地适合度的变化, 以识别我国的云豹关键栖息地和保护优先区。结果显示, 1950-2009年, 我国的云南、西藏、四川、陕西、甘肃、重庆、贵州、广西、广东、海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以及台湾共17个省级行政区有云豹分布, 但其中12个迄今已超过20年无确凿记录, 且目前仅在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仍有云豹记录延续。当前我国大陆地区云豹潜在栖息地总面积64,093 km2, 分别位于9个连续的栖息地斑块中, 其中3个为跨境斑块。2010-2020年间, 我国境内共在5个自然保护区的10个样区记录到云豹, 全部位于西藏东南部以及云南西部和南部的2个跨境栖息地斑块(即“喜马拉雅-横断山脉西侧-若开山脉”和“无量山南麓-安南山脉”)的边缘。2010-2020年间, 这两个斑块在中国境内区域的年均森林覆盖率减量(0.84%)小于境外(1.57%)。从本研究的结果推断, 中国目前确认分布的云豹种群极有可能维持在跨境分布的生境中, 面临内部和跨境的双重挑战。相关保护地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反盗猎执法, 并开展栖息地恢复工作以提升云豹栖息地质量与斑块连通性, 同时与周边分布区国家开展跨境保护合作, 为现有云豹种群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8.
灵芝深层发酵生产四环三萜酸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从灵芝深层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三种四环三萜酸,命名为灵芝酸M1,M2,M3,在25L发酵罐上研究了发酵条件对灵芝酸产量的影响,以及灵芝酸的代谢形成特征。结果表明最适发酵条件是:温度30℃;通风量1:0.75v/v/m;搅拌转速180r/min;发酵时间80h,此时灵芝酸的最高产量是0.36g/L发酵液。抑菌实验表明上述灵芝酸能够抑制大肠杆菌,产气杆菌、肠炎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9.
以霍乱毒素B亚基(CTB)为载体,由其基因构建了含有不同时期不同抗原表位的恶性疟原虫的融合基因CTB~AWTE、CTB~NANP,前者除含有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主要抗原表位杂合多肽基因SPf66外,还含有很强的T辅助细胞表位CST3和Tc细胞表位,后者含有子孢子期的B、Th细胞表位。将纯化的质粒免疫Balb/c纯系小鼠,3次免疫后诱导机体产生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的小鼠进行疟原虫子孢子攻击实验,保护率为60%一80%。将纯化的质粒混合后免疫恒河猴,3次免疫后诱导机体产生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的恒河猴进行食蟹疟原虫攻击实验,显示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0.
灵芝胞外生物活性多糖的pH控制发酵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5  
灵芝深层发酵过程中 pH值对灵芝胞外多糖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始pH为5.5时,有利于胞外多糖的形成,找到了一种有效的pH控制发酵策略,当发酵过程中控制pH4.0时,胞外多糖的产量最大,达到2.329/L,较未控制提高了24%。另外,还对胞外多糖的生物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抗肿瘤活性平均达到51.2%,且能明显提高小鼠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