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0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松花江干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生物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2010年春季(4-5月)、夏季(7-8月)和秋季(9-11月),对松花江干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并利用生物指数对松花江干流水质进行评价.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6目36科116种,其中水生昆虫种类最多,为74种,属6目21科,占总数63.8%,年平均密度为66.80 ind·m-2、生物量为24.30 g·m-2.春、夏、秋季的平均密度以春季最高 (90.52 ind·m-2),秋季(61.26 ind·m-2)次之,夏季(48.63 ind·m-2)最低;平均生物量以秋季最高(35.35 g·m-2),夏季(23.12 g·m-2)次之,春季(14.41 g·m-2)最低.Shann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指数均以春季最高,夏季与秋季相近.各断面微生境共有种不多, 物种相似性不高,最大仅为60%;功能摄食群种类数相近,共有撕食者26种,收集者32种,刮食者28种,捕食者30种.采用BI生物指数和FBI生物指数对松花江干流水质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并与化学监测结果基本吻合.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断面以上水质一般,哈尔滨以下断面水质在不同时期处于污染或严重污染状态.推测大顶子山航电枢纽的修建已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造成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2.
对三种泉溪大型藻类(脆弱刚毛藻, 弧形串珠藻和普生轮藻)藻体上附生藻类的种类、分布及环境因子与寄主本身对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2004 年7 月至2005 年4 月在山西省辛安泉泉域采集三种大型藻类植物(每个季节采集一次)。研究结果表明, 三种大型藻类藻体上的附生藻类种类数不同, 普生轮藻上的附生藻类有49 种, 脆弱刚毛藻上37 种, 弧形串珠藻上6 种, 其中硅藻门种类数最多。这说明寄主本身结构的复杂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会影响附生藻类的种类数及多样性。就季节变化而言, 三种大型藻类藻体上的附生藻类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季节性,大致趋势为: 春季>秋季>夏季>冬季, 同时, 灰关联分析结果也表明, 环境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对附生藻类也有影响, 最关键的影响因子是流速、水深和电导。这说明影响大型藻类植物藻体上附生藻类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不仅有寄主本身, 同时流速、水深和电导这三种环境因子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3.
宁津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特征和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宁津海域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南北黄海交界处. 根据2007年1、4、7及10月4个航次(冬、春、夏、秋)对宁津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采用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分析以及MDS标序等方法,分析了该区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特点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 该区域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243种,其中多毛类动物96种;软体动物43种;甲壳动物77种;棘皮动物13种;其他类群动物14种.各季度优势种有变化也有重叠,拟特须虫和日本倍棘蛇尾为4个季度共有优势种.调查海域年平均生物量为9.5 g·m-2,最高生物量出现在春季,最低出现在冬季;年平均丰度为219.6 ind·m-2,最高丰度出现在冬季,最低出现在秋季.物种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2.82~3.23,物种丰富度指数(D) 2.28~2.75,物种均匀度指数(J) 0.82~0.86.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个航次群落分布格局均包含近岸群落和远岸群落;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深和底质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4.
湛江高桥红树林和盐沼湿地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比较湛江高桥潮间带不同植物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根据2010年4个季度湛江高桥潮间带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数据,运用Brey经验公式计算不同植物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结果表明:湛江高桥红树林和盐沼湿地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次级生产力为11.77 g AFDM·m-2·a-1.其中,无瓣海桑生境次级生产力最高,为18.16 g AFDM·m-2·a-1,其次是桐花树、盐地鼠尾粟和木榄生境,分别为17.67、8.34和2.92 g AFDM·m-2·a-1.在4种生境中,木榄生境的年生产力/年均生物量(P/B)最高,为2.38,其次是无瓣海桑、盐地鼠尾粟和桐花树生境,分别为1.23、0.99和0.48.湛江高桥潮间带不同植物生境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差异主要与总有机碳含量、食物类型和动物个体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05.
大型尖状类石器在长江中游地区相邻或相近的汉水上游、丹江口库区、三峡地区和澧阳平原等不同区域保存有不同的技术传统。汉中盆地的大型尖状类石器多选自河滩砾石为毛坯直接加工。丹江口库区无论是调查数据还是发掘数据其比例均高于汉中盆地,现有发掘材料来看其大型尖状类石器有稳定的传统,即选自砾石直接单面或两面加工而成,但调查的材料显示存在另外一种传统,即选取砾石生产长度大于10cm的大石片,以大石片为毛坯加工大型尖状类石器。三峡地区古人类在更新世期间似乎不存在有生产大型尖状类石器的传统,为数不多的手镐与当地的砾石砍砸器和石片砍砸器应当为"同质异型"类器物。澧阳平原及周边丘陵区内发现的大型尖状类石器相比于汉中盆地和丹江口库区,发现数量最多,技术传统也最为复杂,至少包括三种不同的技术。大型尖状类石器在不同区域显示不同的技术传统,暗示从中更新世开始长江中游地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并不简单的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106.
太湖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欣  牛翠娟  胡忠军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2):3329-3336
分别于2009年8月和2010年5月对太湖流域37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采样.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9种,其中寡毛类15种,占21.7%;软体动物16种,占232%;甲壳动物5种,占7.2%;水生昆虫27种,占39.1%;多毛类6种,占8.7%.利用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以及物种相对丰度,应用双向指示种(TWINSPAN)和无偏对应分析(DCA)将37个采样点分为4组.第1组的指示种为齿吻沙蚕和河蚬等多毛类及软体动物;第2组的指示种为太湖大螯蜚和方格短沟蜷等多毛类及软体动物;第3组的指示种为霍甫水丝蚓等环节动物;第4组的指示种为正颤蚓和摇蚊幼虫.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 电导率和总氮是影响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铵氮、CODCr、透明度、叶绿素a、水深及硝态氮对底栖动物分布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7.
当前我国大型公立医院内部资源配置模式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存在趋利性和粗放性,不适应外部政策导向和自身发展需求。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是优化运行机制的基础,针对大型公立医院内部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结合其资源的特点,从创新发展战略、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知识资源管理和对资源科学利用方式探索等方面对优化大型公立医院内部资源配置的相关路径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8.
我国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的生态恢复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吴钢  魏东  周政达  唐明方  付晓 《生态学报》2014,34(11):2812-2820
煤炭能源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煤炭工业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基础产业。由于受传统发展观的影响,煤炭工业一直存在生产粗放、安全事故频发、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治理和管理滞后等问题。我国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对提高煤炭供应保障能力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因此,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强矿区的生态恢复,深化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对促进国家和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矿区,确保区域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特别是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介绍了国家大型煤炭基地的发展历程、分布和开发现状,以及煤炭开采利用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重点阐述了当前我国煤炭基地建设的关键生态恢复技术体系,并从生态恢复与环境管理的角度提出我国大型煤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9.
松嫩草原不同演替阶段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型土壤动物处于整个土壤食物网的最顶端,其各功能类群控制着其他动物所需资源的有效性,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查明松嫩草原大型土壤动物的功能类群特征,在2006年5—10月期间,逐月对松嫩草原羊草、羊草+虎尾草、虎尾草、碱茅、碱蓬和光碱斑6个演替阶段大型土壤动物的功能类群组成、结构、多样性等特征进行研究。依据其食性将该区土壤动物划分为杂食性、植食性、捕食性和腐食性4个功能类群其中,杂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所占比例最多为39.16%,植食性土壤动物的类群数所占比例最多为50.00%,腐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所占比例均最小,分别为8.09%和12.82%。各功能类群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从水平结构来看,总体上各功能类群土壤动物在羊草群落和羊草+虎尾草群落个体密度和类群数较多,在无植被的光碱斑生境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较少,植食性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杂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腐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随着群落演替发生显著的变化(P0.01)。植食性和腐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相关性显著(P0.05)。垂直结构上,0—10 cm土层和20—30 cm土层除捕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以外,其它各功能类群土壤动物个体密度随着群落演替发生显著的变化(P0.05或P0.01);10—20 cm土层,除腐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以外,其它各功能类群土壤动物个体密度随着群落演替发生显著的变化(P0.05或P0.01)。0—10cm土层,植食性和杂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P0.05)相关性显著;10—20 cm土层,植食性和腐食性土壤动物个体密度(P0.05)相关性显著。不同演替阶段对各功能类群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影响程度有所不同。4种功能类群土壤动物在羊草群落和光碱斑之间相似性指数较低,个体数量组成在演替初期的羊草群落和演替后期的光碱斑差异比较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松嫩草原不同退化演替阶段能够降低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组成和结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0.
治理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对保护河口湿地鸟类栖息地及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在崇明东滩比较了"淹水刈割"、"反复刈割"及"化学除草"三种措施对大面积互花米草的治理效果及其对大型底栖动物与土著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复刈割措施对互花米草生长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对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较小;使用化学除草剂清除互花米草的效果不明显,对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亦不明显;淹水刈割措施能长期有效地清除互花米草,但长期淹水对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较大,同时亦对芦苇生长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因此,淹水刈割可能是在河口生态系统治理大面积互花米草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后续管理中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减小对底栖动物及土著植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