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53篇
  免费   4617篇
  国内免费   25174篇
  2024年   90篇
  2023年   896篇
  2022年   1591篇
  2021年   1794篇
  2020年   1711篇
  2019年   1323篇
  2018年   1045篇
  2017年   1426篇
  2016年   1708篇
  2015年   1546篇
  2014年   1974篇
  2013年   2251篇
  2012年   2644篇
  2011年   3063篇
  2010年   2751篇
  2009年   2956篇
  2008年   3078篇
  2007年   2999篇
  2006年   2726篇
  2005年   2757篇
  2004年   2801篇
  2003年   2727篇
  2002年   2711篇
  2001年   1349篇
  2000年   2095篇
  1999年   1503篇
  1998年   797篇
  1997年   988篇
  1996年   740篇
  1995年   648篇
  1994年   631篇
  1993年   1036篇
  1992年   1079篇
  1991年   898篇
  1990年   810篇
  1989年   657篇
  1988年   554篇
  1987年   426篇
  1986年   378篇
  1985年   374篇
  1984年   350篇
  1983年   342篇
  1982年   258篇
  1981年   242篇
  1980年   188篇
  1979年   142篇
  1978年   73篇
  1965年   76篇
  1964年   103篇
  1958年   6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土壤水分时空动态特征对于干旱地区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与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的樟子松和柠条固沙人工林为对象,于2018年11月-2019年11月连续观测了林地0-200 cm土壤剖面的含水量、温度及微气象因子,系统分析了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期内,两种林地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可分为冻结期、补充期、消耗期和稳定期;依据土壤剖面的水分特征可分为易变层、活跃层和稳定层,但两种林地的分层深度有一定差异。在生长季内(5-10月),土壤含水量对大气降雨的响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降雨对樟子松人工林0-20 cm层土壤水分的影响极显著(P<0.01),对柠条人工林0-10 cm层的影响极显著(P<0.01)、20-60 cm层显著(P<0.05)。在土壤冻融周期内(2018年11月-2019年4月),两种林地的土壤均表现为"单向冻结"和"双向融化"的特点;土壤温度是影响冻融期内土壤含水量的关键因素,两者呈极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樟子松和柠条人工林土壤的最大冻结深度分别为170 cm和190 cm,前者10 cm土层解冻时间要比后者晚11 d,可能与乔木树冠的遮阴作用有关。潜在蒸散与柠条林0-60 cm层、樟子松林0-20 cm和200 cm层的土壤水分呈极显著相关(P<0.01),而与樟子松林60 cm和160 cm层呈显著相关(P<0.05),这与树木蒸腾和土壤蒸发等综合作用有关。研究表明,由于两种人工林的树种组成、树冠大小、郁闭程度和根系分布等结构特征不同会导致林地土壤水分时空特征的异质性及其对环境因素响应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2.
103.
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概念辨析与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利顶  孙然好  孙涛  杨磊 《生态学报》2021,41(11):4251-4258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城市间物流、人流和能流高度融合而形成的区域性复合生态系统,如何保障城市群生态安全与健康发展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系统分析了生态安全、城市生态安全与城市群生态安全的内涵。认为狭义上城市群生态安全侧重于城市群内部生态空间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重点关注城市群地区生态用地空间优化与"三生空间"(生态、生活及生产空间)的合理布局。广义上的城市群生态安全不仅需要考虑城市群内部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协调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平衡,也需要从区域尺度考虑城市群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协调关系。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目的则是保障城市群内部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实现城市群与区域之间物流、能流和人流的有序流通。在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时,除了遵循生态安全一般性原则外,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①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尺度效应;②生态安全保障的阈值效应;③生态安全格局的空间联动效应。最后文章提出了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本思路和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104.
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晓  杨薇  孙涛  崔保山  邵冬冬 《生态学报》2021,41(10):3856-3864
探索食物网的复杂结构是生态学的中心问题之一。基于构建的黄河口海草床食物网并耦合实际食物网的数据集,整理了包含河口、湖泊、海洋和河流四种水生生态系统类型的48个实际食物网案例。以食物网的节点数反映食物网多样性,物种之间的营养链接数、链接密度和连通度来表示食物网的复杂性,采用营养缩尺模型描述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复杂性特征与节点数的普适性规律。结果表明:所涉及的48个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跨度较大,其中,节点数的分布范围为4-124,链接数为3-1830,链接密度为0.75-15.71,连通度为0.06-0.25。不同类型水生生态系统间的连通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节点数、链接数、链接密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各类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链接数、链接密度均随节点数的增加而增加(R2=0.92,P<0.001和R2=0.82,P<0.001)。湖泊生态系统的连通度随节点数的变化不明显,围绕在0.20附近;而其他3种类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连通度随节点数的增加而降低(R2=0.06-0.41,P<0.001)。对全球尺度的水生食物网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定量化研究对于提升对食物网的复杂结构的科学认识,从系统尺度探究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关系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5.
摘要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Ⅲ型纤维连接蛋白4(LRFN4)、高迁移率族蛋白B2(HMGB2)、黑色素瘤相关抗原-A9(MAGE-A9)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2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研究。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以及癌旁组织中LRFN4、HMGB2、MAGE-A9表达情况。分析LRFN4、HMGB2、MAGE-A9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LRFN4、HMGB2、MAGE-A9表达对患者总生存率的影响。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结直肠癌组织中LRFN4、HMGB2、MAGE-A9表达阳性率上调(P<0.05)。LRFN4、HMGB2、MAGE-A9表达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LRFN4、HMGB2、MAGE-A9阳性表达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低于LRFN4、HMGB2、MAGE-A9阴性表达患者(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LRFN4、HMGB2、MAGE-A9表达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LRFN4、HMGB2、MAGE-A9表达阳性率上调,并与结直肠癌的进展和患者的预后有关,检测LRFN4、HMGB2、MAGE-A9表达情况有助于患者的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06.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生态屏障带水土流失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郎燕  刘宁  刘世荣 《生态学报》2021,41(13):5106-5117
受气候和地形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两屏三带"国家生态屏障带中的川滇-黄土高原区域和南方丘陵带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自然灾害频发。但是,针对川滇-黄土高原区域和南方丘陵带水土流失时空格局变化,特别是未来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水土流失变化趋势的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以川滇-黄土高原区域和南方丘陵带为研究对象,利用修正土壤流失方程(RUSLE)定量分析了该区在2000-2015年水土流失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预测了在RCP2.6和RCP4.5的未来气候情景下及土地利用变化条件下水土流失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地区在植被恢复的积极作用下,水土流失显著缓解;(2)川滇地区的西南部因植被盖度的增长和降雨的减少水土流失显著缓解,但四川省境内人口密集区农田面积增加以及降水增加造成水土流失大幅度加剧;(3)南方丘陵带受降水增加影响导致了部分区域的水土流失恶化;(4)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由于大部分地区降雨将减少使土壤侵蚀趋于缓解,但四川、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带大部分地区仍然面临未来农田面积增加带来的水土侵蚀压力。考虑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降雨减少的趋势,建议在黄土高原地区提高草地在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占比,在减少耗水量的同时维持地表盖度,缓解水土侵蚀;此外,各区域仍需控制农田面积,而且需通过加强坡耕地上保水保土耕作措施降低农田区域的土壤侵蚀压力。  相似文献   
107.
造林气候调节效应及其影响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麟 《生态学报》2021,41(2):469-478
造林及人工林生长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CO2),其"幼龄效应"使得全球中、高纬度新造林的CO2吸收超过天然林,被认为是减缓全球变暖、控制升温2℃目标的一个关键战略,亦是生态保护修复和林业可持续发展并举的一个重要措施。我国人工林保有面积居全球首位,占林地面积的36%,近几十年造林为全球变绿的贡献超过10%。造林改变地表生物地球化学和生物物理过程从而影响温度、降水、成云、风等,在不同气候带、不同区域呈现差异性气候调节效应,取决于温室气体、辐射能量、水汽收支之间的平衡结果。分析了国际、国内在应对气候变化活动中对于造林的急迫需求,综述了造林气候调节效应的研究进展,以及产生这种效应的生物地球化学和生物物理机理,总结了当前研究中亟待深入探索的内容,并展望了未来造林仍需深入开展系统地生物地球化学和生物物理机理研究,推动可持续地人工林管理、恢复具有完整结构的森林、促进多重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  相似文献   
108.
陈秋彤  刘骏杰  覃子浏  明霜  姬翔  杜钦 《生态学报》2021,41(24):9920-9931
廊道构建是减少栖息地破碎化负面影响的重要策略之一。目前,已经有许多模型用于动物廊道的选址,而"选址模型是否能准确预测动物迁移的实际发生位置"一直是保护生物学最为关注的问题。最小成本路径模型(LCP)和条件最小成本廊道模型(CMTC)是两种较为常用的廊道选址模型。以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为目标物种,分别运用LCP和CMTC模拟生成白头叶猴迁移廊道,将模拟结果与野外观测廊道进行对比,检验两种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与野外观测实际廊道相比,LCP模型模拟结果的完全准确率为46.7%,部分准确率为20%,完全不准确率为33.3%;CMTC模型模拟结果的完全准确率为26.7%,其余73.3%为部分准确,无完全不准确的结果;总体上看,CMTC廊道的准确率较LCP高,因而CMTC模型模拟白头叶猴实际迁移廊道位置的准确性优于LCP模型。输入"源"要素类型、阻力面栅格尺度设定、栖息地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以及动物迁移行为复杂性4个因素是影响该模拟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9.
损伤神经自发放电节律变化中的混沌与降发现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秋阐明损伤神经自发放电的动力学机制,长时间顺序记录大鼠损伤坐骨神经单纤维自发放电的动作电位间期序列(ISI)。在损伤位点应用钾通道阻断剂TEA,发现了周期一与周期二之间存在混沌的节律形式,并初步探讨了在这种情况下进入混沌的道路。应用分叉图、回归映象、功率谱等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分析和对比了实验与数学模型中的非线性现象,使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