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8篇
  免费   237篇
  国内免费   14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探讨异丙酚对迟发性脑神经元损伤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Pulsinelli-Brierley四血管阻断法制备全脑缺血模型。全脑缺血20rain再灌注24h后断头取脑,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海马iNOS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较,异丙酚处理组大鼠海马iNOS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存活的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加,统计结果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异丙酚通过抑制iNOS蛋白表达对大鼠脑迟发性神经元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2.
目的:研究丙酮酸钠对失血性休克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制作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回输全血,同时分别给予生理盐水、谷胱甘肽和丙酮酸钠适量,于再灌注后3h处死动物。检测血浆乳酸脱氢酶(LDH)和谷草转氨酶(GOT)的活性、组织丙二醛(MDA)的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观察心、肝、肺和肾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丙酮酸钠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血浆LDH和GOT的活性降低,肝、肺和肾组织MDA的含量下降,心、肺和肾组织MPO活性降低,效果优于谷胱甘肽。心、肝、肺和肾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丙酮酸钠使组织损伤减轻。结论:丙酮酸钠对失血性休克后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清除氧自由基、减少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减轻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3.
方华  王泉云  李昌熙  刘进 《四川动物》2007,26(3):689-692
目的建立兔脊髓分级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和探讨受伤脊髓病理变化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分别阻断腹主动脉30min、45min和60min后开放,再灌注48h观察神经功能变化以及病理学评价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结果脊髓缺血时间越长,后肢运动功能损害越明显。伤后2天发现受损脊髓出血、水肿、变性坏死,明显的白细胞浸润以及I-κBα、NF-κBp65、ICAM-l表达增加,脊髓灰质的病理损害严重。再灌注脊髓病理损伤程度依次为缺血60min组>缺血45min组>缺血30min组>假手术组。结论该模型是一种较好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阻断肾下腹主动脉血流30min、45min、60min后开放可以较好地反应轻、中、重不同程度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的病理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04.
目的通过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液回输后造成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研究肌肽对IRI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浓度、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27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制作IRI模型,大鼠失血至40mmHg→雌持20min→放置1h→全血回输→维持3h→处死。大鼠处死后取血浆检测MDA浓度,取肝、脑、肺、心、肾、脾组织制作石蜡切片,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比较肝、脑、肺、心、肾、脾组织切片HSP70阳性细胞数;取肝组织提取RNA比较肝组织HSP70及炎性因子mRNA表达量。结果与再灌损伤组相比,肌肽治疗组肝、脑、肺、心、肾、脾组织切片HSP70阳性细胞数及HSPa5、HSPala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MDA浓度及IL-6、TNF-α、NF-κB1、SCYA2、SCYA3 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结论肌肽可以抑制IRI后MDA的生成、从mRNA水平促进HSP70的表达、抑制炎性因子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5.
与复方丹参注射液(丹参+三七)比较,探讨两种滇产鼠尾草复方注射液。即复方滇丹参(滇丹参+三七)和复方甘西鼠尾(甘西鼠尾+三七)对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在体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30min复灌60min。实验过程中用II导联记录心电图ST段和心率变化,实验后测定心室梗塞面积。结果:这两种复方鼠尾草注射液能显著降低在体心肌缺血和再灌注过程中ST段抬高水平。轻度加快缺血再灌注过程心率,相似于复方丹参;这两种鼠尾草复方注射液均能明显减少心室梗塞面积。这两种滇产鼠尾草复方注射液均有较好的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与复方丹参注射液相似。  相似文献   
106.
曹云  欧阳志云  黄志刚  郑华 《生态学报》2007,27(5):1740-1747
于从2004年7月到2005年9月,对南方红壤区油桐人工林的穿透雨、树干流和林冠截留的水文特征进行了监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测定期间,油桐林穿透雨占总降雨量75.6%±8.6%,树干流占3.6%±1.1%,而截留量占20.8%±9.1%。油桐林冠对降雨的再分配受到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影响,随着雨量的增加,穿透雨、树干流和截留量相应地提高,并且树干流和截留量在高的雨量下逐渐趋于稳定;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穿透雨率逐渐升高,而树干流率和截留率降低。在不同雨量级间,油桐穿透雨具有显著性的差异,但树干流的差异不显著。油桐林下水分输入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穿透雨在不同观测点间具有显著性差异,靠近树干的林冠内部穿透雨低于林冠边缘,而且随着降雨量或降雨强度的增加,穿透雨的空间异质性(穿透雨率的变异系数CV)降低;树干流对降雨也具有明显的汇集作用,在树干周围输入的雨量是林外降雨量20~70倍,并且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这种汇集效应(漏斗比率)先提高后降低。同时油桐单株树干流(cm3•mm-1)与胸径、树高和冠层面积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是与枝下高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7.
目的研究T淋巴细胞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导致的急性肾损害中的作用。方法BALB/c小鼠和BALB/c裸小鼠各24只,分别随机分为A1-4组和B1-4组,每组6只。双肾蒂阻断45 min后恢复血流建立肾IRI模型,假手术对照组I、RI后24、48和72 h时检测Scr、尿蛋白定量及肾病理学,A组检测脾T细胞亚群;对比BALB/c小鼠和BALB/c裸小鼠的肾功能下降、组织学损害程度以及脾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A2-4组和B2-4组均有Scr和尿蛋白定量明显升高(P<0.05),且A组损害程度明显重于B组(P<0.05);A2-4组出现典型的IRI组织损害表现(P<0.05),B2-4组无明显IRI组织损害(P>0.05);A2-3组脾CD3 T细胞百分比较A1组升高(P<0.05),而CD4 /CD8 比值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T淋巴细胞是小鼠肾IRI导致急性肾损害的重要病理生理学因素。  相似文献   
108.
研究低氧、复氧对乳鼠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以及牛磺酸在模拟心肌缺血/再灌注(I/R)过程中对细胞内钙的调节作用。采用SD大鼠乳鼠进行心肌细胞培养,建立模拟I/R模型。以Fluo-4/AM荧光指示剂负载,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检测心肌细胞钙离子浓度的变化。对照组心肌细胞内钙离子荧光强度(23.71±2.37U)较低;低氧180 min后复氧即刻,钙离子荧光强度开始增加(57.52±8.31U),复氧180 min后钙离子荧光强度(71.13±4.74U)显著增高(P<0.01vs对照组)。而牛磺酸组细胞内钙离子荧光强度较模拟I/R组显著降低[(42.42±4.17U)vs(71.13±4.74U),P<0.01]。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导致Ca2+超载;模拟I/R Ca2+超载加剧,而牛磺酸有明显减轻心肌细胞模拟I/R时Ca2+超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9.
Zhu XM  Liu XH 《生理科学进展》2007,38(3):261-265
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stC)是近年发现的一种重要内源性保护机制,即长时间缺血后再灌注前短时间内反复短暂再缺血处理,可明显减轻缺血组织的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I-postC可在组织器官缺血事件发生之后实施,因而具有更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对I-postC实施方法、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的现状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抗反转录病毒疗法(ART)能够有效控制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的复制,但是不能将其完全清除。至2012年底,全球仍有3 500万HIV-1感染者,同年约160万人死于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及其相关疾病。HIV-1感染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机体内HIV-1潜伏储存库(Reservoir)的存在。HIV-1潜伏储存库主要由CD4+T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构成,与CD4+T细胞相比,目前研究者对单核巨噬系细胞中HIV-1病毒复制机制尚不明了,且缺乏适宜的研究体系。因此,为探讨单核细胞活化或分化信号对HIV-1复制的影响,我们建立了旨在研究HIV-1前病毒转录调控机制的人单核巨噬细胞系模型。【方法】构建env区域移码突变和nef区域携带EGFP或Nano Luc报告基因的HIV-1 NLn GFP-Kp或NLn Nano Luc-Kp重组病毒,分别感染2种人单核细胞系THP-1或U937细胞。通过有限稀释法制备单克隆细胞系,利用流式细胞术或Nano Luc荧光素酶活性分析检测报告基因的表达。筛选EGFP或Nano Luc阴性表达的细胞克隆,经激活剂佛波酯(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PMA)刺激后鉴定潜伏感染的细胞克隆。【结果】研究中鉴定了4个HIV-1潜伏感染的细胞克隆。其中2个是表达EGFP的THP-1克隆,2个是以Nano Luc为报告基因的U937克隆。这些克隆在PMA刺激处理后皆有报告基因的表达,而在恒态条件下未检测到报告基因的表达。【结论】成功建立了4个HIV-1潜伏感染的人单核细胞系克隆,该模型有助于理解单核巨噬系细胞的HIV-1病毒复制机制,可能成为进一步研究HIV-1前病毒转录调控机制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