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9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99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164篇
  2019年   153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76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195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217篇
  2006年   179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8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非编码RNA不翻译成蛋白质,它们通过转录、转录后及翻译水平调控靶基因表达,在植物生长发育及逆境胁迫中发挥功能。目前,大量种子萌发期特异表达的非编码RNA (Non-coding RNA)已被发现,高效提取种子低分子RNA是对其进行研究的关键。本研究将介绍一种改良SDS RNA提取方法,并与Trizol、CTAB法、RNA提取试剂盒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以高效提取用于Northern blotting、RT-PCR等分子生物学分析的十字花科植物种子低分子RNA。改良SDS RNA提取方法为种子非编码RNA研究、种子萌发生理及分子育种研究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02.
全球范围内干旱频率和强度的增加严重影响树木生长,甚至导致森林大面积死亡。压力-容积(PV)曲线能够反映树木对干旱的容忍能力,但在局域尺度上尚未确定哪个PV曲线参数具有最优指示性。通过测定东北温带森林20种主要树种(包括16种被子植物和4种裸子植物)的PV曲线性状,包括质壁分离时的相对含水量(RWCtlp)、失膨点叶水势(TLP)、饱和含水时的叶渗透势(π0)、细胞弹性模量(ε)、叶水容(Cleaf)及叶结构性状(比叶面积和叶密度),研究局域尺度上叶片耐旱性的最佳指示性状,并分析叶片PV性状与结构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被子植物的RWCtlp 显著大于裸子植物,但其Cleaf 显著小于裸子植物,这表明用RWCtlpCleaf可以指示东北温带森林不同功能型树种间耐旱性的大小。在被子植物中,TLP和π0与叶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且均与比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而ε与比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然而,裸子植物PV曲线性状与叶结构性状之间呈现与被子植物完全相反的趋势。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树种之间PV曲线性状与叶结构性状关系的差异,可能归因于二者采取不同的干旱响应和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03.
为了揭示兴安落叶松针叶光合作用对环境变化响应的分子机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生长环境差异明显的4个样地[塔河(52°52′ N)、松岭(50°72′ N)、黑河(49°22′ N)和带岭(47°08′ N)]兴安落叶松针叶进行转录组测序,并比对不同样地树木针叶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结果表明: 共获得高质量短读序282428811条,其中在塔河-松岭、塔河-黑河、塔河-带岭、松岭-黑河、松岭-带岭、黑河-带岭6个对比组中,分别筛选出16915、18812、28536、20635、29957和23617条差异表达基因。在KEGG代谢通路分析中,光合作用通路中编码光系统Ⅱ(PSⅡ)的Psb基因家族的9个基因(即PsbBPsbKPsbOPsbPPsbQPsbSPsbWPsb27和Psb28)及编码F型ATP酶的3个基因(即ATPF1A, atpAATPF1G, atpGATPF1D, atpH)均随样地间的环境差异增大而呈现明显上调;氮代谢通路中编码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基因(glnA, GLUL)、硝酸还原酶的基因(NR)、碳酸酐酶的基因(cynT,can)也呈现同样的上调。DEGs和上调基因的数量均随样地环境变化增大而增多,进而导致了兴安落叶松针叶光合能力在样地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4.
反照率原位测量对生态系统能量收支及其遥感应用至关重要,但目前坡面地形反照率的测量方式有局限且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反照率时间变化的差异尚不清楚。本研究以东北地区帽儿山森林生态站的落叶阔叶林为例,探究入射和反射太阳辐射(SR,300~2800 nm)、光合有效辐射(PAR,400~700 nm)、近红外辐射(NIR,700~2800 nm)的反照率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同时分析了两种辐射表安装方式反照率的差异。结果表明: 晴天SR和NIR反照率日变化呈上下午不对称的U型曲线,但PAR从早到晚递增;阴天反照率均先急剧下降后趋于稳定。平行于坡面测量增大了反照率的日均值,但缓和了SR、NIR反照率日不对称的现象。从整个生长季来看,SR、NIR与PAR反照率水平测量时最大值分别为0.16、0.27和0.11,最小值分别为0.07、0.11和0.03。SR和NIR反照率季节变化均为先增大后减小(7月为峰值),PAR则相反,SR反照率主要受NIR而不是PAR控制。各波段反照率季节变化的影响因子按照贡献率排序为宽带归一化植被指数(61.7%~78.5%,可表征叶面积指数)>太阳高度角(15.4%~36.9%)>晴空指数(0.4%~36.9%)。  相似文献   
105.
Lei  Xiaojin  Liu  Zhongyuan  Xie  Qingjun  Fang  Jiaru  Wang  Chunyao  Li  Jinghang  Wang  Chao  Gao  Caiqiu 《Plant molecular biology》2022,109(6):689-702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 Construction of ML-hGRN for the salt pathway in Populus davidiana?×?P. bolleana. Construction of ML-hGRN for the lignocellulosic pathway in Populus...  相似文献   
106.
Juglans mandshurica is an economically and ecologically valuable species that is used for various construction purposes, making luxurious furniture, as food and sources of medicinal substances and landscaping because of its excellent wood, edible fruits and rich in various types of chemical compounds.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several genetic improvements of J. mandshurica were made, with a focus on the selection of improved varieties and on breeding technology. Many elite provenances and families were selected based on growth traits or wood propertie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high-quality seedlings in Chinese forestry production, the breeding goals of genetic improvement for J. mandshurica were redefined to include other traits, such as fruit yield and contents of medicinal component. However, the improvement processes were still slow due to the long breeding cycle and the limited use of advanced breeding technologies, resulting in the selection of fewer improved varieties.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es on genetic improvements of J. mandshurica and other related works, and discussed research gaps and suggested future directions for genetic improvement of the species. The review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 for the selection of improved varieties and production of excellent germplasms.  相似文献   
107.
河流、湖泊等水生环境中普遍存在的重金属污染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并间接威胁人类健康。为探究重金属胁迫下水生昆虫花翅摇蚊(Chironomus kiiensis)生态毒理,测定了重金属Cd2+和Pb2+胁迫对花翅摇蚊化蛹率和羽化率的影响,检测了摇蚊的口器致畸与富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Cd2+和Pb2+影响摇蚊幼虫化蛹和羽化过程,单一重金属离子处理14 d Pb2+处理组的化蛹率和羽化率分别为22.22%和8.89%,低于Cd2+的化蛹率(25.56%)和羽化率(11.11%),表现出更强的抑制效应。混合离子1:2和2:1配比处理组化蛹率和羽化率均为11.11%和4.44%,显著低于单一重金属离子胁迫下的化蛹率和羽化率。单一重金属离子及混合离子处理均能导致花翅摇蚊幼虫口器致畸,表现为上颚前齿断裂,中齿和基齿磨损、缺失,下唇板齿部不规则,下唇板边缘齿与中央齿磨损、断裂、增生、缺失。不同重金属离子处理下幼虫口器致畸率不同,并与暴露时间呈正相关,其中1:2配比处理14 d致畸率达到40.61%。重金属离子在摇蚊幼虫体内产生生物富集效应,单一重金属离子处理下的Pb2+富集含量7 d至14 d由11.46 mg/kg上升至31.32 mg/kg,不同配比混合离子处理下Pb2+富集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1:2配比处理组由15.48 mg/kg上升至42.50 mg/kg,而Cd2+在单一重金属与1:1混合离子处理组7 d至14 d的富集含量无显著性变化,2:1配比处理组由14.20 mg/kg下降至9.52 mg/kg,1:2配比由5.85 mg/kg上升至20.99 mg/kg。这些研究结果表明Cd2+和Pb2+胁迫影响花翅摇蚊幼虫生长发育且口器出现畸型,与重金属在幼虫体内的富集密切相关,为研究重金属对水生生态系统多重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8.
燃烧剩余物是火烧迹地土壤表面必然存在的残留物,可以通过降水过程以及地表径流释放其所含有的矿物质和有机质至土壤生态系统,从而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地对火后生态系统恢复过程造成影响。但不同火行为下,相同的可燃物所产生的燃烧剩余物可能具有不同的生态学功能,为了认知火行为对燃烧剩余物的影响,进一步了解二者对火烧迹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潜在影响,探究了火行为对燃烧剩余物水溶性碳氮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红松人工林地表可燃物为实验材料,通过设置不同坡度和含水率为火行为的驱动因子,进行了森林可燃物床层地表上坡火和下坡火的室内模拟燃烧实验。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探究了火环境对燃烧剩余物水溶性碳氮和火行为的影响,用基于距离的冗余分析(db-RDA)探究了火行为对燃烧剩余物水溶性碳氮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上坡火实验组的燃烧剩余物水溶性碳氮含量明显高于下坡火实验组(P<0.01);5°实验组中,燃烧剩余物的水溶性碳含量随着可燃物预设含水率的升高而升高(P<0.05)。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发现火行为与燃烧剩余物水溶性碳氮化学计量特征关系密切,火焰宽度是影响燃烧剩余物水溶性...  相似文献   
109.
陈俊达  姚志诚  石锐  高惠  刘振生 《生态学报》2022,42(10):4209-4216
贺兰山因其拥有独特的植物垂直分布带而十分适宜啮齿动物生存,但自保护区生态恢复以来并未见有研究评价啮齿动物在贺兰山的生境适宜性,使得其分布现状未知。使用GIS技术和MAXENT模型对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种主要啮齿动物进行生境适宜性状况评价及预测,探究啮齿动物在贺兰山的分布现状。结果表明:影响6种啮齿动物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海拔、坡度和距矿区距离,海拔越高、坡度越大及距矿区距离越近均使啮齿动物生存适宜性降低;两两鼠种生境适宜面积叠加发现,大林姬鼠和阿拉善黄鼠适宜生境重叠面积最大(261.37 km~2),短尾仓鼠和子午沙鼠的适宜生境重叠面积最小(19.00 km~2);6种主要鼠种均适宜的生境面积交集仅有17.14 km~2,占贺兰山总面积的0.47%,6种主要鼠种均不适宜的生境面积有2985.23 km~2,占贺兰山总面积的81.21%。研究表明,啮齿动物栖息地距矿区距离仍是影响其适宜生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废弃矿区采取措施,改善保护区啮齿动物生境质量。  相似文献   
110.
孙龙  岳阳  胡同欣 《生态学报》2022,42(15):6066-6075
干扰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固有属性,在部分生态系统中已严重影响到了该地区生态系统平衡。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作为衡量生态系统的一个综合指标,能够同时反映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随着干扰活动的不断变化,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针对干扰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加,但由于对干扰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还缺乏系统总结,因此本文从概念进展、量化指标、测度方法、影响因子四个方面论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研究现状,结合干扰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研究,对比分析其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研究提供参考。针对目前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研究存在的问题,今后的相关研究应从以下三点实现突破:(1)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应用性研究;(2)评估各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研究;(3)干扰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影响的机制性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探索干扰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机制研究提供借鉴,以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