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7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稻螟赤眼蜂对二化螟和台湾稻螟的控制潜能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明确稻螟赤眼蜂种群增长力与水稻螟虫种群增长力之间的关系和评价稻螟赤眼蜂的控害能力,通过生命表方法,组建了二化螟和台湾稻螟在水稻上的实
验种群生命表,以及稻螟赤眼蜂在二化螟卵和台湾稻螟卵上的生殖力表,测定了稻螟赤眼蜂对两种螟虫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二化螟和台湾稻螟的世代历期(T)分别为56.40 d和47.80 d,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0489和0.072.稻螟赤眼蜂在二化螟卵和台湾稻螟卵上的平均T分别为9.75 d和9.78 d,rm分别为0.3161和0.3154.通过比较分析稻螟赤眼蜂与两种螟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可知稻螟赤眼蜂能够有效控制两种水稻螟虫,赤眼蜂种群增长力相对于螟虫种群是超前而不是跟随关系.  相似文献   
12.
高温对玉米螟赤眼蜂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米蛾卵为繁育寄主,组建了玉米螟赤眼蜂在26、29、32和35 ℃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探讨了高温对玉米螟赤眼蜂生长和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32 ℃~35 ℃对玉米螟赤眼蜂各虫态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卵 幼虫的存活率在26 ℃和29 ℃分别为 94.2%和88.6%,32 ℃时下降至80.2%,而35 ℃时仅为53.2%,蛹的存活率也表现出相应的下降趋势.玉米螟赤眼蜂羽化后12 h内的抱卵量、体长及卵粒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或变小.26 ℃时,玉米螟赤眼蜂羽化后0~12 h的抱卵量为37.9粒,随着温度的升高,抱卵量急剧下降,29 ℃、32 ℃和35 ℃的抱卵量分别为29.6、21.6和13.7粒.在26 ℃及29 ℃时,所有雌蜂均能进行正常交配和产卵,32 ℃时有6.7%的个体不产卵,至35 ℃时,则有60%的个体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殖活动.  相似文献   
13.
柞蚕卵繁殖赤眼蜂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编制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解剖柞蚕卵统计赤眼蜂幼期存活率与生殖力数据的方法,编制了松毛虫赤眼蜂在柞蚕卵上繁殖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松毛虫赤眼蜂在柞蚕卵上的单雌平均产卵量为86.15粒,赤眼蜂的卵、幼虫、蛹的各期存活率分别为1.00、0.9186、0.8895;羽化率为0.8668;种群趋势指数Ⅰ为54.48可见,大卵(柞蚕卵)繁蜂与小卵(如米蛾卵)繁蜂不同,大卵繁蜂时的幼期死亡率接近30%,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文中还讨论了净生殖力R0、Ⅰ、内禀增长率rm3个重要生命表参数计算及其相互关系,认为R0和Ⅰ在生物学意义上相同,由Ⅰ值也可计算rm。  相似文献   
14.
生物遗传问题的布尔矩阵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入了点直径的概念,运用有向图和矩阵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了生物种群生长的有向图模型中任意一个状态ui发生良性突变转移到有向图各状态所需要的最少时间问题,以及D(V,X)任意一个状态ui发生带时滞的恶性突变时,防止其传遍有向图各状态的最迟采取措施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15.
黑肩绿盲蝽捕食褐飞虱卵的功能与数值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林茂  黄寿山 《生态学报》2010,30(15):4187-4195
褐飞虱作为水稻的重要迁飞性害虫,至今未见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报道。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卵及低龄若虫有较强的捕食能力,为评价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的控害能力,研究了黑肩绿盲蝽若虫各虫期和雌雄成虫对褐飞虱卵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数值反应。功能反应研究结果表明,黑肩绿盲蝽对褐飞虱卵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捕食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若虫的捕食能力大于成虫;四龄若虫理论捕食量最大,为104.2粒卵/d。数值反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褐飞虱卵密度对黑肩绿盲蝽的生长、发育、繁殖有着显著影响。随着猎物密度增大,黑肩绿盲蝽若虫发育速率、雌虫产卵量、孵化率及雌性比增大,成虫寿命减小,最后趋于稳定。猎物密度1、3、5卵/d分别是黑肩绿盲蝽若虫存活、成虫羽化及维持种群最低繁殖力的临界值。在天敌控害潜能的研究过程中,数值反应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捕食者对猎物密度的依赖程度,探明能引起捕食者种群衰退的猎物密度临界值,为大田释放捕食者时增补替代寄主,增强捕食者持续控害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赤眼蜂发育速率对梯度恒温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洪凡  岑冠军  黄寿山 《生态学报》2010,30(23):6669-6673
赤眼蜂发育速率对梯度恒温的响应关系到生物防治效果问题,以稻螟赤眼蜂与玉米螟赤眼蜂为例,研究了两种赤眼蜂分别在10、15、20、25、30、35、37℃梯度恒温下的相应世代发育历期,并运用直线回归模型与王-兰-丁模型两种拟合法,对温度与发育速率的关系进行了拟合。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两种赤眼蜂的世代发育历期有明显的影响,在试验梯度温度10-37℃范围内,两种赤眼蜂的世代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在10℃至30℃范围内,两种赤眼蜂的发育历期迅速缩短。在30℃到37℃范围内,两种赤眼蜂的发育历期变化进入一个相对平稳时期。在试验温度为30、35、37℃,稻螟赤眼蜂与玉米螟赤眼蜂的发育历期分别为7.75、7.45、7.95d和8.05、7.50、7.90d,差异不显著。通过直线回归法,可得稻螟赤眼蜂与玉米螟赤眼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5.23℃和5.24℃,有效积温分别为212.77d·℃和217.39d·℃;利用王氏模型法,得到两种赤眼蜂的发育最低温、发育最适温和发育最高温分别为7.96、18.91、38.99℃和6.97、18.87、38.99℃。稻螟赤眼蜂与玉米螟赤眼蜂在10-37℃的试验温度范围内,发育速率随温度升高而相应增大。在10-30℃范围内,两种赤眼蜂的发育速率迅速增长;在30-35℃范围内,两种赤眼蜂的发育速率进入一个相对平稳时期,超过临界高温TH后,随温度升高发育速率最终降为0。讨论了赤眼蜂发育速率对梯度恒温响应研究中应注意的梯度恒温设计和数学模型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7.
黄增玉  黄林茂  黄寿山 《生态学报》2011,31(10):2947-2952
南方小花蝽(半翅目:花蝽科)是农田害虫的重要天敌之一。在室内,分别用米蛾卵和二斑叶螨饲养南方小花蝽,采用生命表与功能反应方法,探讨了两种猎物(米蛾卵、二斑叶螨)对南方小花蝽种群增长的影响、评价了南方小花蝽应用前景。南方小花蝽取食米蛾卵的年龄特征生命表的参数如下:世代平均历期T= 24.3500d,雌性比率P=0.5250,单雌平均产卵量FPF=37.2857头,种群趋势指数(I)=9.2118,周限增长率λ=1.0955,内禀增长率rm=0.0912。取食二斑叶螨的南方小花蝽能完成发育,雌雄可交配,但不能产卵。一龄若虫的存活率为81.19%,低于其它龄期的若虫存活率(89.5%以上)。从初孵若虫至成虫死亡,平均历期为19.3716d。取食米蛾卵的南方小花蝽成虫存活率为83.33%,而取食二斑叶螨的成虫存活率为59.68%;取食米蛾卵的南方小花蝽若虫平均历期(11.0633d)短于取食二斑叶螨的(13.8950d);然而取食米蛾卵的南方小花蝽成虫平均历期(9.9750d)明显长于取食二斑叶螨的(5.7297d)。表明米蛾卵能够满足南方小花蝽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可以用来室内饲养南方小花蝽,二斑叶螨室内不能单独用于饲养南方小花蝽。南方小花蝽成虫对二斑叶螨成螨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模型,且处置时间Th=0.0108,瞬间攻击率a=0.8253,日最大捕食量Namax =92.59 d-1。南方小花蝽是二斑叶螨潜在的生物防治资材。  相似文献   
18.
白背飞虱种群系统控制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用状态空间方程方法,通过白背飞虱自然种群生命表参数和改进的等期leslie矩阵模型,模拟广东海陵岛白背飞虱在早、晚两造稻上的发生动态。通过输入品种抗虫性和不同药剂的控制矩阵,分析了白背飞虱种群大发生的机制:即既种植高感品种,又施用广谱性杀虫剂,将导致白背飞虱爆发,实施种数系统控制的策略为:推广种植抗虫品种或施用特异性杀虫剂。  相似文献   
19.
玉米螟赤眼蜂自身密度的干扰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赤眼蜂自身密度干扰效应显著。在同一寄主(米蛾卵)密度条件下,干扰效应符合Hassell模型。在不同寄主密度条件下,赤眼蜂的寄生功能反应符合Beddington模型,自身密度对寄生率以及个体生殖力也存在干扰效应。  相似文献   
20.
人工卵繁殖赤眼蜂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借助德国WILD公司生产的实体解剖镜(WILDN8),采用解剖法,统计赤眼蜂幼期存活率与成虫生殖力数据,编制了松毛虫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在人工卵上繁殖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以人工卵作为寄主繁殖松毛虫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其实验种群对米蛾卵的寄生能力较强,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2442和0.3159,而松毛虫赤眼蜂比拟澳洲赤眼蜂更适于以人工卵作为寄主进行连代繁殖。松毛虫赤眼蜂在人工卵上单雌平均产卵量为61.5粒,卵、幼虫、蛹等幼期各期存活率分别为1.00、0.7020、0.9431;羽化率为0.7387。拟澳洲赤眼蜂在人工卵上繁殖1代。利用米蛾卵测其单雌平均产卵量为104.2粒,在人工卵内蜂卵、幼虫、蛹等幼期各期存活率分别为1.00、0.6454、0.9383;羽化率为0.727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