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华通草蛉和大草蛉幼虫对黑刺粉虱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研究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Tjeder)幼虫和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Rambur)幼虫对黑刺粉虱Aleurocan spinfetus(Quaintance)若虫的捕食作用。【方法】在室内(25±1)℃条件下对2种草蛉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进行了评估,并对2种草蛉的3龄幼虫的种内干扰作用和自身密度作用的反应方程进行了拟合。【结果】2种草蛉的捕食功能均属于HollingⅡ反应模型,捕食量均随黑刺粉虱若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中华通草蛉和大草蛉的自身密度方程分别为E=0.753 0×P~(–0.134 8)和E=0.697 5×P~(–0.164 6),种内干扰作用方程分别为A=2.362 6×P~(–0.231 8)和A=2.429 6×P~(–0.225 6)。【结论】中华通草蛉和大草蛉对黑刺粉虱均具有较好的捕食作用。  相似文献   
12.
温度对中华通草蛉捕食麦长管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温度对中华通草蛉 Chrysoperla sinica 捕食麦蚜能力的影响,充分发挥其控害潜能,本研究利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方法,研究了5个温度下(16℃、19℃、22℃、25℃、28℃)中华通草蛉幼虫对麦长管蚜 Sitobion avenae 的捕食能力。结果发现,1龄幼虫在19℃条件下捕食量最高,16℃条件下捕食量最低,且差异显著。2龄幼虫不同温度处理间捕食量均无显著性差异,3龄幼虫捕食麦长管蚜数量则随处理温度的提高而显著降低,而幼虫期总捕食量除28℃在不同温度间均无显著性差异。2龄幼虫平均捕食率高于1龄幼虫,但显著低于 3龄幼虫。年龄-龄期捕食率结果说明,温度升高缩短了幼虫发育时间,但提高了其捕食能力;虽然不同温度处理总捕食量不变,但高温缩短了幼虫捕食所消耗的时间。22℃条件下中华通草蛉雌成虫期长(96.63 d),产卵期长(55.36 d),繁殖力强(310.36),平均世代周期( T )短(48.99 d),容易产生世代重叠现象;内禀增长率( r )和周限增长率(λ)显示中华通草蛉种群呈正增长趋势。研究结果对于春季田间释放中华通草蛉防治麦长管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昆虫病原线虫受到化学农药作用后,其对害虫的杀虫效果和搜寻效应可能会发生变化。本研究旨在探讨噻虫嗪处理的昆虫病原线虫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幼虫(韭蛆)的杀虫效果及搜寻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培养皿滤纸法,通过功能反应试验测定了噻虫嗪(15 mg/L)处理的芫菁夜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 SF-SN (Sf)对韭蛆3龄幼虫的致死率和搜寻效应,比较噻虫嗪处理的Sf和未处理的Sf致死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的差异。【结果】噻虫嗪处理的Sf引起的韭蛆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高于未处理的Sf引起的校正死亡率,处理6 h时,较未处理的Sf引起的校正死亡率提高了2.13倍。当Sf浓度固定在6 400 IJs/皿时,噻虫嗪处理的和未处理的Sf对该试虫功能反应均拟合Holling Ⅱ和Ⅲ型方程,与未处理的Sf相比,噻虫嗪处理的Sf对该试虫的攻击率(a′=0.5592)提高了42.46%,线虫寻找、寄生及致死该试虫所花费的总时间即处理时间(Th=0.0081 d)则降低了44.90%,消耗率(a′/Th)提高了2.59倍,日最大致死量(Namax)则分别提高了1.81倍(Holling Ⅱ)和1.41倍(Holling Ш)。而噻虫嗪处理的和未处理的Sf对该试虫的搜寻效应均随韭蛆密度的增加而呈线性下降。当韭蛆密度固定在40头/皿时,噻虫嗪处理的和未处理的Sf对该试虫的致死效果均随着韭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搜寻效应则均先上升后下降,且噻虫嗪处理的Sf的寻找参数和相互干扰参数均高于未处理Sf的。【结论】噻虫嗪处理的Sf对韭蛆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瞬时攻击率、消耗率、日最大致死量和搜寻效应均高于未处理Sf的,而处理时间则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4.
光周期信号在昆虫的环境适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昆虫能够通过感受光周期的变化来调节体内生理生化过程, 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为明确光周期对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越冬成虫滞育解除过程中酶活力的影响, 本研究测定了长光周期(15L∶9D)和短光周期(9L∶15D)条件下, 成虫体内过氧化氢酶(CAT)、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Na+K+-ATP酶和乳酸脱氢酶(LDH) 4种重要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 中华通草蛉雌、 雄成虫CAT活性在长光周期处理5 d达最高值后呈下降趋势; 短光周期处理CAT活性在处理5 d达最高值, 且高于长光周期处理, 在处理10 d迅速下降至最低值, 且均显著低于长光周期处理的CAT活性(P=0.005), 后迅速上升并在处理15 d (P<0.05)和20 d (P<0.005)活性显著高于长光周期处理。雌、 雄成虫SOD活性在长光周期下处理10 d达最高值, 且显著高于对照(P<0.001), 且除处理5 d雄虫SOD活性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外(P=0.558)其余处理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雌成虫长光周期处理5 d 的SOD活性显著低于短光周期(P<0.001), 其余处理活性均显著高于短光周期; 雄成虫长光周期下处理的SOD活性均高于短光周期下, 且处理5 d (P=0.04), 15 d (P<0.001)和20 d (P=0.003)的活性差异显著。两种光周期条件下雌、 雄成虫Na+K+-ATP酶活性随处理时间延长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 且均显著高于处理0 d成虫酶活性(P<0.001); 短光周期处理不同时间Na+K+-ATP酶活性均高于长光周期处理, 且除雄成虫处理15 d无显著性差异(P=0.142)外, 其余均差异显著(P<0.05)。两种光周期条件下雌、 雄成虫LDH活性随处理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 且均显著低于对照(P<0.001)。中华通草蛉越冬成虫在长、 短两种光周期条件下体内酶活力的差异可能是影响两种光周期下成虫滞育解除过程中体内不同生化物质含量与生殖状态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从人工贫血的兔与鸡的网织红细胞中提取珠蛋白mRNA,在麦胚无细胞体系中测定其蛋白翻译活力,与对照相比,兔、鸡珠蛋白mRNA促进~(14)C-亮氨酸参入新生蛋白质的活力分别达到32倍和10倍,所翻译的蛋白产物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的行为与天然珠蛋白一致。上述mRNA在AMV反转录酶和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分别合成了单链和双链的cDNA及mRNA-cDNA杂交链,凝胶电泳分析其长度分别为500~700,550~800及500~800碱基对,550~800碱基对大小的双链cDNA约占总合成量的30%。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从人工贫血的兔与鸡的网织红细胞中提取珠蛋白mRNA,在麦胚无细胞体系中测定其蛋白翻译活力,与对照相比,兔、鸡珠蛋白mRNA促进~(14)C-亮氨酸参入新生蛋白质的活力分别达到32倍和10倍,所翻译的蛋白产物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的行为与天然珠蛋白一致。上述mRNA在AMV反转录酶和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分别合成了单链和双链的cDNA及mRNA-cDNA杂交链,凝胶电泳分析其长度分别为500~700,550~800及500~800碱基对,550~800碱基对大小的双链cDNA约占总合成量的30%。  相似文献   
17.
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uiferus是茶园重要害虫之一,为明确黑刺粉虱在北方茶园的越冬分布型及越冬虫态,通过对茶园黑刺粉虱越冬代虫源进行调查,分冠层统计不同越冬时期各虫态的发生量,利用聚集度指标分析、m*-m回归方程分析和Taylor幂法则回归方程分析其空间分布型。结果显示黑刺粉虱越冬代田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种群聚集均数λ>2,聚集原因为种群自身产卵习性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各虫态在茶树冠层间的分布存在差异,卵和1龄若虫主要分布于树冠中、上部,3龄、4龄若虫和伪蛹主要分布于树冠中、下部;随着越冬时间推移,卵和低龄若虫占比逐渐减少,至越冬结束黑刺粉虱4龄若虫和伪蛹占种群总量的80%。本研究明确了黑刺粉虱在北方茶园以各龄若虫和伪蛹越冬,越冬期间可缓慢发育至4龄若虫和伪蛹,越冬代田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研究结果可为黑刺粉虱精准预测预报和合理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印象初  陈珍珍  印展 《昆虫学报》2013,56(10):1203-1207
记述了我国辽秃蝗属Liaopodisma 3个种, 包括2新种: 台中辽秃蝗Liaopodisma taichungensis sp. nov.和台湾辽秃蝗Liaopodisma taiwanensis sp. nov.。台中辽秃蝗L. taichungensis sp. nov.同千山辽秃蝗L. qianshanensis Zheng, 1990近似, 不同之处为黑色眼后带不明显, 前胸背板中隆线几乎不见, 雄性前翅长为宽的1.8倍, 雄性中胸腹板中隔向后渐宽大, 雄性后足胫节外侧具10刺。台湾辽秃蝗L. taiwanensis sp. nov.的后足股节下侧红色, 前翅中部不加宽且前、 后缘几乎平行, 可与本属其余2已知种区别。并附辽秃蝗属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9.
异色瓢虫成虫冷驯化反应及体内几种酶活力的相关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冷驯化反应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 实验种群成虫耐寒性及其生殖能力的影响, 本研究测定了成虫低温存活率、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 SCP)、体内含水量及雌虫繁殖能力等。结果表明: 冷驯化(在5℃下诱导3 d, 5 d)后, 成虫再在-5℃下暴露3 d的存活率由对照(预先未进行冷驯化)的46%分别提高至60%和67%, 而诱导10 d后的存活率(51%)反而下降。冷驯化效应在其成虫转移至饲养条件下7 d后就消失。随着低温诱导时间的延长过冷却点及体内含水量均呈现下降趋势, 短时间(5, 10 d)的诱导不能使成虫的SCP明显降低, 但可以使含水量极显著下降。冷驯化后异色瓢虫雌虫产卵前期延长; 虽然冷驯化对雌虫首次产卵量没有影响, 但是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连续观察72 h内单头雌虫累计产卵量却降低。冷驯化过程中成虫体内几种酶活力的检测结果表明: 两种细胞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升高, 与新陈代谢有关的乳酸脱氢酶(LDH)及Na+, K+-ATP酶活性却降低。结果显示, 低温胁迫前异色瓢虫成虫经过不同时间的诱导后有可能提高其低温抵抗能力, 而且冷驯化诱导成虫耐寒性增加是一种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 这一过程对其生存和繁殖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