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土壤垦复对山地麻竹林地表养分流失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比较山地麻竹笋用林不同土壤垦复措施对养分流失动态的影响,在福建南靖国有林场设置径流场,进行了1年的观测、取样和氮磷钾浓度分析.结果表明,3种土壤垦复措施的氮、磷、钾流失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4~9月3种养分流失量占全年90%以上,且都呈现全翻>带翻>对照,但3种经营措施间氮、磷的年流失量差异均不显著,全翻的钾流失量差异水平达显著,带翻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山地麻竹林生态系统养分分配格局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通过对不同年龄和器官山地麻竹养分垂直分布及生态系统现存养分分配格局研究 ,结果表明 :麻竹地上器官各养分浓度随高度的升高有增加的趋势 ;在竹林层中 ,各年龄单株麻竹地下器官含量低于地上部分 ,但 N、Ca、Si O2 养分现存总量高于地上部分 ,P、K低于地上部分器官总量 ;各养分在竹秆不同高度含量不同 ,呈现随高度增加而减少的变化规律 ,竹枝和竹叶养分量随高度的分配呈现“小 -大 -小”的变化规律 ,但两个年度麻竹养分量最大值出现的高度不同 ;不同年龄麻竹单株养分含量都以幼竹为最小 ,1年生麻竹 N、P、K含量高于 2年生麻竹 ,但 Ca、Si O2 含量低于 2年生麻竹 ;地下器官中 ,竹蔸各种养分含量高于根。在群落中 ,各种养分都以麻竹林层占绝对优势 ,N、P、K、Ca、Si O2 分别占群落养分的 89.0 931%、89.0 2 4 7%、89.5 0 2 7%、93.186 7%和 88.4 135 % ,凋落物层养分其次 ,林下植被层最低  相似文献   
13.
南京市景观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宝全  王成  邱尔发 《生态学报》2013,33(18):5848-5857
选择南京市1995、2000和2008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对其土地利用斑块动态变化与景观斑块的空间稳定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全市总体上以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减少,以及建设用地和水域的大幅度增加为典型特征。1995-2000年间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净减少了12017.2 hm2,2000-2008年间净减少41029.13 hm2;全市的建设用地面积1995-2000年间仅增加了11981.3 hm2, 2000-2008年间面积增加了41027.06 hm2。从斑块类型的面积稳定性来看,各种土地利用斑块的空间稳定性都非常高,除了2000-2008年间未利用土地的自身空间保持率为50.66%外,其他土地景观类型的保持率都在90%以上。从不稳定斑块的空间分布看,1995-2000年间,主要集中在南京市的栖霞区、浦口区和江宁区,呈离散分布特征; 2000-2008年间,不稳定斑块一方面呈现出集中连片的分布态势,这在江宁区和栖霞区最为典型,另一方面这种集中分布趋势也扩大到了六合区与高淳县。从不稳定斑块的转化方向看,均以建设用地所占比例最大,两个时段内转为建设用地的不稳定斑块分别占到了不稳定斑块总面积的87.09%和68.46%,其次的转化方向为水域,两个时间段内分别达到了10.61%和23.86%。从景观斑块变化的原因来看,对当地景观斑块稳定性影响最大的主要是人口与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的引导和重大的生态建设工程等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14.
选取与乡村人居林关系最为密切的林木覆盖指数、林木结构指数、林网密度指数、林木健康指数和林木稳定指数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系数,通过间接构建评价指标各要素占评价区域加权面积比重的方法,进行乡村人居林质量评价,结果表明,4个代表型村庄人居林建设质量差异较大,以南书村为最好,上浦村和扁山村其次,茜黄村最差,综合评价得分分别为75.7972分、52.7972分、41.5418分和9.7689分.这种评价方法科学有效、简单快速,实用性强,避免了传统评价方法基础数据获取困难和可操作性不强的缺陷,为乡村人居林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不同经营措施笋用麻竹人工林的地表径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测定南靖国有林场山地麻竹笋用林 3种经营措施的地表径流和泥沙含量 ,结果表明在一定降雨量范围之内 ,呈现出随着降雨量级别的上升 ,地表径流量先增长较慢 ,后增加较快的趋势 ;降雨量在 1 0 mm以下均不出现地表径流 ,60 mm以上的降雨占全年降雨量的 5 9.5 0 % ,产生的地表径流总量却占年地表径流量的 79.5 8%。从泥沙含量月动态来看 ,采用扩穴经营的林地泥沙含量最大的月份出现在 2 0 0 0年 8月 ,与地表径流出现的最大月份吻合 ,而经过全翻和带翻的林地的径流泥沙含量在 2 0 0 0年 6月达到最大。地表径流和泥沙含量都以实行全翻的竹林为最大 ,每年流失分别达 30 .37mm和 2 34.45 kg· hm- 2 ,其次是带翻 ,最小的是扩穴 ;并经方差分析显示全翻与扩穴之间的差异显著 ,带翻却不显著。地表径流及其泥沙含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雨季大于旱季 ;地表径流量与一次性降雨量呈显著的指数函数相关。通过对笋用麻竹人工林不同经营措施的对比研究 ,发现麻竹人工林具有较强的水源涵养能力和泥沙固着能力 ,适合在我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作为特殊用途的水土保持林。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域乡村人居林树冠覆盖及其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彤  贾宝全  王成  邱尔发  李晓婷 《生态学报》2021,41(14):5598-5610
乡村人居林建设是落实新农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振兴农村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以北京市为对象,基于北京市域2017年0.5m分辨率航空影像与2017年1:10万土地利用(LUCC)图等基础资源,在全市范围内随机选择260个行政村,从研究区域内乡村人居林树冠覆盖率、功能类型、斑块等级和景观格局特征四个层面展开区域差异特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整体乡村人居林树冠覆盖率为18.32%,其中平原区和山区分别为18.40%和17.83%。在平原区范围内,乡村人居林树冠覆盖率呈近郊区(21.70%) > 远郊区(13.87%) > 延庆盆地区域(16.34%);在山区内部,乡村人居林树冠覆盖率呈现低山区(24.45%) > 浅山区(16.55%) > 深山区(12.41%),太行山区(20.98%) > 燕山区(14.11%)。在乡村人居林功能类型分布中,片林为各分区最主要类型,在平原区和山区中分别占比55.75%和57.15%。在斑块等级结构方面,乡村人居林斑块总体呈现小而分散的特点,其中小斑块数目在区域中占比达93.03%,而各等级斑块在规模大小方面呈现"平分秋色"的特点。就景观格局指数特点而言,平原区内近郊区,山区内的深山区和燕山区乡村人居林斑块复杂程度、受人为干扰强度和多样性更高。综上特征,究其动因,农村居民点聚落规模、集聚形式和建设类型以及森林资源本底是影响乡村人居林建设条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