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关于原始真兽类臼齿构造命名和统一汉语译名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一、问题的提出现行的哺乳动物臼齿构造的命名法,是奥斯朋(H.F.Osborn)于1907年首次比较系统地提出来的。它构成了后来柯普-奥斯朋的“三尖、尖·切齿理论”(Cope-Osborn'stritubercular,tubercular—sectorial theory)的一个组成部分。半个多世纪以来,虽然这个理论本身有了若干修订,甚至连名称都被改为“磨楔式理论”(tribosphenic theory)(Simpson,1936),但这套命名法却几乎没有多大改变地被古哺乳动物学家所采用,而且在动物学、  相似文献   
12.
..在爱丁堡附近观察剖面t苏格兰皇家博物馆哺乳动物室一角.-在参观纽卡斯尔大学后留影·两国同行在世界闻名的长鳞鱼化石地点进行采集- 在纽卡斯每人学地质系主任威斯托尔教授的办公室里现察古生代任¨代F_住化石m藁者伍德家里作客赴英考察小组活动片断@邱占祥~~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记述的标本是安徽材料在按门类分别进行研究后剩下的一些零星化石。它们大多性质比较特殊,或保存不够完好,一时难于确定其分类位置,所以开始时并没有和其他标本一起研究。现在虽然力求弄清它们的性质,确定其分类地位,但是仍有一些不很清楚,目前确定的分类也不见得可靠。在工作过程中,我们又从岩石里修出了几件比较有意义的标本。还有一段下牙床,虽然一开始就确定是属于Hyracolestes的,但由于材料太少,不值得单独成文,均在此一并处理。  相似文献   
14.
黑犀(奇蹄目,犀科)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黑犀(Diceros属)的惟一现生代表D.bicornis生活在非洲。该属在新近纪时期曾广泛分布于希腊、土耳其和伊朗等地区,但从未在东亚地区发现过。新种甘肃黑犀(Diceros gan- suensis sp.nov.)是该属在中国和东亚的首次发现。化石采自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柳树组中部。新种以尺寸较小、头型短、枕顶高耸、枕面窄而高、枕嵴无中沟、副枕突短小、下颌上升支距m3较近、前臼齿较小、DP1无后脊、P2原脊孤立、P2和P3后脊细窄而区别于东地中海地区的Diceros neumayri。D.neumayri的分类位置一直是一个争论的焦点,曾在黑犀(Diceros属)和白犀(Ceratotherium属)之间反复变更。研究显示,甘肃黑犀和D.neumayri的一系列共同的原始特征表明它们与更进步的白犀有明显的区别,应该归入黑犀属。  相似文献   
15.
中国首次发现恐象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一件恐象类的下颌。经查证,该下颌产于甘肃临夏州东乡县班土村晚中新世柳树组底部的砂岩透镜体中。根据联合部斜向前下方和p3具下内尖等特征,该下颌被归入原恐象属Prodeinotherium。该下颌以p3相对于其他颊齿特别小、无真正下外脊而区别于该属已知各种。这是中国目前所知惟一一件恐象化石,故定名为中华原恐象P.sinense。恐象类在欧洲、南亚和非洲早一中中新世已广泛分布,至晚中新世已十分进步。中华原恐象一方面保留了某些早期恐象的性状,另一方面又具有一些自身特有的性状。这表明中华原恐象可能较早从恐象主干中分出,而后成为独立发展起来的一支。在中国或周边地区早-中中新世地层中应该还有恐象化石,等待我们去发现。  相似文献   
16.
甘肃党河下游地区早渐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描述了产于党河下游地区的狍牛泉组下部地层中的叮当沟哺乳动物群。化石共计 1 1属 1 4种 :Palaeoscaptorcf.P .acridens、Palaeoscaptorsp .、Oligosciurusdangheensisgen .etsp .nov.、Tataromyscf.T .sigmodon、Karakoromysdecessus、Coelodontomysasiaticus、Parasminthusspp .、Cricetidaegen .etsp .indet.、Desmatolagusgobiensis、D .pusillus、Allaceropssp .、Schizotheriumordo sium和Parabrachyodussp .。党河鲜松鼠 (新属、新种 )的主要特征是个体较小而原始 ,下颌骨咬肌窝前缘达m2下方 ;冠状突前缘近于垂直 ,起于m2后部下方 ,颊齿齿冠很低 ,臼齿具明显的下内尖、下次脊和下中附尖 ,但无下中尖。上述化石的已知时代分布表明 ,狍牛泉组下部的叮当沟哺乳动物群的时代为早渐新世  相似文献   
17.
安徽潜山古新统假古猬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所研究的假古猬化石是假古猬类在种类、层位和数量上迄今最丰富的一次发现。为进一步了解假古猬类本身的性质和起源,它和有关类别的关系以及亚洲哺乳动物早期辐射的特点,都提供了可贵的新资料。文中记述了3属、4种及2未定种,讨论了假古猬类的分类和某些生态特点。  相似文献   
18.
贺风三趾马是根据下颊齿和零星肢骨建立的。本文记述的头骨和一贺风三趾马的下颌属于同一个体。新材料表明:贺风三趾马在头骨和上牙方面也与其它已知种有明显的区别。在系统关系上,它和 Hipparion hippidiodum 及 H.turkanense 最为接近。它和后一个种在进化水平上大体相当。它们是从 H.hippidiodum 发展起来的两个不同的支系。  相似文献   
19.
1970年春,李传夔、阎德发、张宏在安徽省潜山县黄铺附近的红层中发现了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这是继广东南雄、湖南茶陵之后,华南红层中又一极为重要的新发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和注意。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随即组织了安徽野外队,先后用了三个野外季度的时间(至1971年底),对安徽省内的红层做了一次粗略的普查。先后参加这项工作的业务人员,除上述三同志外,还有苏德造、崔贵海、汤英俊、邱占祥、黄学诗和  相似文献   
20.
<正> Postschizotherium是我国新生代后期哺乳动物化石中引起过长期争论的一个属。关于这些争论,童永生和黄万波在“山西上新蹄兔一新种”一文中已有概括的介绍。这里想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虽然现在一般都倾向于把这个属归入蹄兔目,但化石的正面证据仍嫌不足。事实上,现有的化石并没有超过1939年德日进把这个属归入爪兽科时所掌握的材料。这些材料中头骨保存得太差,在目一级的分类上起不了多大的作用。P~4—M~3倒是保存得较好,发现得也较多。但也正是在这几个上颊齿上,蹄兔和爪兽这两类动物是很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