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1.
不同色斑型异色瓢虫的同工酶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思宇  迟德富  李鹤  宇佳 《昆虫知识》2008,45(3):426-43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型电泳技术,对15种不同色斑型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的酯酶同工酶(EST)、过氧化氢同工酶(CAT)、淀粉酶(α-AMY)和苹果酸脱氢酶(MDH)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5份材料共获得25个同工酶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20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0%;根据酶带结果,利用NTSYSpc2·10e软件进行Jaccard相似系数分析,15种不同色斑型异色瓢虫遗传相似度为0·44~0·96,平均遗传距离为0·42;通过UPGMA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65处,15份瓢虫材料分为2大类群;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显现变种、拟月斑变型和眼斑变型3种斑型瓢虫是异色瓢虫遗传变异的主线。  相似文献   
12.
利用RAPD-PCR技术分析东北地区16种小卷蛾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利用RAPD-PCR技术对东北地区黄卷蛾族的16种小卷蛾的基因组进行随机扩增,构建出系统发育树,对其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系统树显示褐卷蛾属的3个种、条卷蛾属的两个种和黄卷蛾属的4个种的聚类方式和传统形态分类法基本一致.也发现了一些与传统分类结论不完全一致的现象,如同属的忍冬双斜卷蛾和棉花双斜卷蛾在系统树上没有聚在一起,而和不同属的松褐卷蛾、樱桃铅卷蛾聚在一起等.分析同属和不同属种间的遗传距离,初步得出以下结论,遗传距离0.7可以作为属的分类依据,同一属的种间遗传距离小于0.7,不同属的种间遗传距离大于0.7.  相似文献   
13.
差异凝胶电泳技术是建立在双向电泳技术基础之上、采用3种荧光染料同时对蛋白样品进行标记、进而进行蛋白质表达量差异统计学分析的技术,具有更高的敏感度以及精确的定量能力。综述了差异凝胶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优缺点,概括了该技术在国内外生物学领域的应用现状,并对该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兴安落叶松球果挥发性物质中主要为单萜类物质,1998年用几种主要的单萜类物质为气味源,利用四臂嗅觉仪对落叶松球果花蝇进行了嗅觉反应试验。结果表明,根据被害球果挥发性物质的自然比例配制的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罗勒烯等4种物质的混合液对球果花蝇表现为诱引作用,而球果花蝇对其它某些气味物质表现为忘避反应。挥发性物质的林间喷洒试验结果与嗅觉反应试验结果一致。讨论了单萜类物质在球果花蝇对寄主定位和产卵过程中的诱引或驱避作用。  相似文献   
15.
郑毅  迟德富  杜波  宇佳  李晓灿 《昆虫知识》2009,46(6):866-873
利用线粒体COⅠ和COⅡ基因序列分析法,研究13种色斑型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的系统分化,计算核苷酸的使用频率,并构建分子系统树,以便更好地探索异色瓢虫色斑变异的规律。结果表明,在用于分析的COⅠ基因和COⅡ基因的序列中,共有31个变异位点,29个简约信息位点,A+T平均约占71.2%,大部分碱基改变为颠换。13种不同色斑型异色瓢虫的遗传距离为0.0021~0.0328,平均相似系数为0.0193。分别采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最小进化法(ME)构建系统发育树。分子系统树显示:各类群间遗传分化很小,鞘翅颜色相同的瓢虫均已较高的置信值聚在一起;双月斑变型和显明变种亲缘关系最近,重名变种为原始类群,分化较早,与其它12种不同色斑异色瓢虫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6.
对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陕西延安羊圈沟小流域5年生刺槐、沙棘和杏树人工林及5、15和25年生刺槐人工林土壤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不同植被及恢复年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5年生的3种人工林中,以沙棘林土壤有机碳(SOC)和总氮(TN)含量最高;刺槐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林地,分别为99.56和28.81 mg·kg-1,其中MBC含量依次为:刺槐林>沙棘林>杏树林,MBN含量依次为:刺槐林>杏树林>沙棘林;土壤MBC/SOC依次为:刺槐林>沙棘林>杏树林,而MBN/TN为:刺槐林>杏树林>沙棘林,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随植被恢复年限增长,3种林龄刺槐林的土壤pH值下降,SOC、TN含量、电导率(EC)、MBC和MBN均呈增加趋势.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种植刺槐比沙棘和杏树更有利于MBC和MBN含量的提高;随着刺槐种植年限的增长,MBC、MBN以及SOC和TN含量均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7.
RAPD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的进展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综合论述了RAPD技术在昆虫分类学、物种的亲缘关系、系统发育、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有害生物鉴定、害虫抗药性诊断、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生态学这几方面研究中的应用,指出RAPD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相关对策,阐明随着理论的发展和试验技术的进步,分子标记技术将使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8.
19.
植物挥发性物质对昆虫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9,自引:7,他引:32  
不同植物的挥发性物质对昆虫行为有着不同的调节作用,部分对害虫表现为引诱作用,部分对害虫表现为驱避和致死作用,有的则表现为寄主植物与天敌昆虫之间的互惠引诱定位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国内外有关植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概况及其对昆虫的不同作用,展望了其在未来害虫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虫害诱导植物间接防御反应的激发与信号转导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通过产生和释放挥发性物质增加植食性昆虫的天敌对其寄主或猎物的定位,减少植食性昆虫对植物的取食,从而达到间接防御的目的。植物对植食性昆虫所做出间接防御反应激发因子和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对应用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引诱害虫天敌,并进一步从植物、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间三级营养关系,研究动植物协同进化机理和病虫害防治具有深远意义。本文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虫害诱导植物间接防御反应的激发因子,昆虫取食信号的转导途径及对植物间接防御相关基因的激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