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太子参连作障碍效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贵州施秉中药材种植基地连作1~12年的太子参和土壤为试验对象,研究了不同连作年限的太子参生长发育状况、产量、土壤肥力、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等的变化规律,以探讨太子参连作障碍的原因.结果表明:(1)连作严重危害太子参生长发育,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根长、根系数量、株高、茎分支数、结实种子数、总生物量呈下降趋势,产量和单个根重明显降低.连作对太子参地上部的危害最大,连作1~12年地上部生物量极显著下降.(2)连作土壤中总磷、总氮含量增加,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降低,土壤pH值变化微小,有机质变化差异较大;连作土壤微量元素(Cu、Mn、B、Zn、Fe)累积,而钼(Mo)降低甚至缺失.(3)连作地土壤细菌数量减少,放线菌数量呈倒"U"型趋势变化;连作使土壤淀粉酶活性降低,磷酸酶活性呈下降后回升趋势变化,但土壤脲酶活性变化微小.连作使土壤中养分、微生物、酶活性等发生变化,不利于太子参生长,根系微生态失衡可能是太子参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苔藓植物在喀斯特生态结构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维系生态系统生态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以贵州典型喀斯特地区-贵阳市花溪区为研究对象, 对苔藓植物的物种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 并运用X2 检验,Pearson 相关系数检验, Spearman 秩相关系数检验和主成分分析(PCA)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本地区共有苔藓植物5科11 属30 种; 通过对14 种优势苔藓植物的关联性分析, 发现苔藓植物物种间总体上呈显著的负联结性, 说明该苔藓群落正处于演替的初级阶段; 正负关联比(小于1)说明苔藓植物生态位分离; 根据PCA 分析结果, 划分2 个生态种组, 分别是分布于背阴岩壁和分布于向阳岩面的苔藓植物。  相似文献   
13.
刘明  支崇远  李凯 《生态科学》2010,29(2):171-175
从筑坝成库、硅藻吸收和固定、渔业发展、水体富营养化、水文结构变化几方面对河流输送硅通量降低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归纳分析,综述了河流输送硅通量降低对河流、河口和近海产生的生态效应。研究表明,河流输送硅通量降低对硅的地球化学循环平衡产生了巨大影响,并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变迁。其中,硅藻是河流输送硅通量降低的主要因素,大量繁殖的硅藻将水库水体溶解性硅(DSi)吸收后转化成自身的生物硅(BSi),死亡后沉积到水库底部贮存起来,导致下游河流和海洋缺乏DSi,从而产生对人类具有重大影响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4.
喀斯特天坑是一种独特的负地貌,拥有巨大而封闭的空间,形成了适于植物生长发育的特殊生境。为了探索喀斯特天坑内孔雀藓科植物垂直分布特征及环境因子的影响,以贵州猴耳天坑为代表(坑口直径300 m,坑深280 m),通过野外调查、室内分析鉴定以及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等方法对该天坑内12个样点孔雀藓科植物的分布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并进行与其它样地的比较(喀斯特石漠化地带、天坑边缘地带),探讨其在垂直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共采集到天坑内孔雀藓科植物3属9种,占中国该科物种总数的47.37%,贵州该科物种总数的69.23%,其中黄边孔雀藓(Hypopterygiumflavo-limbatum C.Muell)较常见,分布于6个样点,出现频率为50%;(2)空气湿度、光照度、林冠郁闭度以及人为干扰度是影响贵州猴耳天坑内孔雀藓科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余环境因子影响程度依次为土壤含水量 > 土壤pH > 坡度 > 空气温度;(3)孔雀藓科植物物种丰富度:喀斯特天坑内 > 天坑边缘地带 > 喀斯特石漠化地带;(4)孔雀藓科植物在垂直分布格局上呈现以天坑底部为生物多样性的中心,由坑口至坑底种类分布逐渐增加,是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生物天然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15.
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研究了贵州喀斯特石漠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各演替阶段苔藓植物的群落特征及苔藓植物物种α和β多样性指数。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共有苔藓植物群落21种,并以美灰藓(Eurohypnum leptothallum)为优势物种。苔藓植物α多样性指数随演替阶段的发展,表现出先下降、再反弹(藤刺灌丛阶段)、最后再次降低的变化趋势。苔藓植物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大小表现为:苔藓群落阶段(0.9392)〉 乔灌丛阶段(0.8675)〉 藤刺灌丛阶段(0.8651)〉 草灌丛阶段(0.7677)〉 草丛阶段(0.7676)。β多样性指数(Sorenson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苔藓植物群落随着演替阶段的发展,相同种类的数目随之减少,群落间相似性系数也逐渐降低。虽然苔藓植物群落在草丛阶段和藤刺灌丛阶段的相似性高于草丛阶段和草灌丛阶段之间的相似性系数,但总的相似性系数却呈现下降趋势。该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石漠生态系统演替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苔藓植物是喀斯特山区公路石漠化边坡的主要植物,其水分保持及重金属富集研究较少。选取黔S305省道石漠化边坡典型路段久长-开阳路段苔藓及其基质样品,研究苔藓对石漠化边坡水土保持能力及其对大气重金属(Pb、Zn、Cd)富集能力。结果显示:研究区内记录藓类植物5科12属33种,优势种为真藓、北地对齿藓、芽胞银藓、小酸土藓和缺齿小石藓,苔藓相对丰富度与石漠化边坡面积呈负相关。5种优势苔藓植物饱和吸水率为849%~1474%,成土率为464%~1025%,饱和吸水量是4.56×104~2.63×105kg·hm-2,成土量为4.01×104~2.45×105kg·hm-2。Pb、Zn、Cd在苔藓中的含量分别是基质中含量的2.25、3.98和2.49倍。基质中Pb、Zn、Cd的含量为16.86、54.58和0.30 mg·kg-1,均低于贵州省土壤环境背景值。相关分析显示,苔藓内Pb、Zn、Cd 3种元素与基质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喀斯特石漠化边坡苔藓不仅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能力,而且对汽车尾气中重金属元素富集能力强,对喀斯特山区公路两侧生态环境及其环境净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安顺市至龙天村部分路段位置为基准,选取不同坡度采集距路侧不同距离、高度的油菜及表层土壤样品,测试了各样品中Cu、Pb、Cd、Cr、Zn、Ni、Hg、As元素含量,分析了路侧油菜与土壤中重金属的可能来源、分布规律及表层土壤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道路截面灰尘有机质含量较高;油菜土壤质地粗细不一,侵入类型以砾石、生活垃圾为主;表层土Cd的Igeo值最高为6.94,属极重污染,Cr、Pb属轻污染;油菜重金属Cd、Cr主要来源地质背景,Pb、Zn、Ni主要受非点源污染源路线影响,Hg、As、Cu与地质背景和人为活动有关;油菜组织重金属含量最大值主要集中在路侧10m内,叶、茎、根中Cr、Cd超标极其严重,分别为:14.49、12.96、15.54倍,35.13、9.54、19.72倍;5m处油菜叶、茎、根对As、Hg、Cr、Pb、Zn、Ni、Cu的富集能力远高于10 m、30 m处。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云南罗平多依河景区的苔藓植物多样性和区系特征,对该区苔藓植物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区系地理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有苔藓植物34科59属116种(含变种和亚种),其优势科、属均反映了该苔藓区系以温带成分为主,并有部分热带亚热带成分。苔藓区系的地理成分复杂,以北温带分布型(27.03%)、热带亚洲分布型(25.23%)、东亚分布型(19.82%)和中国特有分布型(10.81%)占优势;以热带成分、北方温带成分和东亚成分为主导,分别占34.23%、35.14%和30.63%;反映了该苔藓植物区系温热并存且具有较高特有性的特征。与邻近13个地区的苔藓区系进行对比分析,多依河苔藓植物区系的物种丰富度较高(排第8位),与贵阳香纸沟的亲缘关系最近,这与两地相近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以及相同的喀斯特河谷环境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茅台镇砂页岩结皮层藓类植物的生态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贵州省茅台镇砂页岩结皮层藓类植物物种进行了调查,并测定了其优势植物的生物量、成土量和饱和吸水量,以了解藓类植物在水土流失防治中的作用.调查发现:藓类植物5科6属6种.优势结皮藓类植物华中毛灰藓、厚壁紫萼藓、小叶藓、真藓的生物量、成土量和饱和吸水量分别为0.5 ~104g·m-2、1.6~481 g·m-2和2.8~1987 g· m-2,其中,华中毛灰藓的生物量、成土量和饱和吸水量均远远高于其他结皮藓类,在砂页岩水土流失区域生物土壤结皮层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治理砂页岩水土流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水体热分层对万峰湖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9年9月(秋季)和2010年1月(冬季)对南盘江流域峡谷型水库--万峰湖的水温和水化学(DO、pH、总磷)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万峰湖水体在秋、冬季节均存在明显分层,秋季.水体分为3层,0~10 m为混匀层,10~50 m为斜温层,50 m以下为滞水层,这种温度分层阻止了水的对流混合,引起显著的水化学分层,形成底部厌氧层.冬季,水温下降,在水下50 m左右分层,表层随深度增加水温下降,下层为滞水层,水温较为均匀.相关性分析表明,万峰湖在2009年9月(秋季)和2010年1月(冬季)水温和DO、pH、总磷之间均为极显著相关,水化学分层与温度分层同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