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5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肉桂双瓣卷蛾Polylopha cassiicola是危害肉桂Cinnamomum cassia和樟树Cinnamomum canphora嫩梢的一种重要钻蛀性害虫,对华南地区肉桂和樟树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有效地控制该害虫,准确掌握其最适防治时期是非常必要的。2013-2015年采用物候法、期距法和空间分布型分析方法,对肉桂双瓣卷蛾的发生期进行预测和幼虫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肉桂双瓣卷蛾在林间属聚集分布,是害虫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樟树林不同样地不同生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采用物候法预测樟树林肉桂双瓣卷蛾成虫盛发日,采用期距法预测幼虫发生时间基本吻合,可按照预测的时间进行防治或适当提前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特征的影响。方法18只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7)和模型组(n=11),分别对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进行结扎和再灌注。再灌注60 min后,通过TTC染色检测总梗死面积,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炎症细胞浸润情况、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心肌缺血前和再灌注后粪便中微生物的结构组成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心肌梗死面积增加,心肌中炎症细胞浸润以及CD68阳性巨噬细胞明显增多,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增加,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降低。结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变了肠道菌群的分布,这可能与促进了受损心脏的炎症细胞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检测血清4型禽腺病毒(FAdV-4)抗体快捷特异方法,本研究首先分别构建含FAdV-4纤突蛋白Fiber-1和Fiber-2的两个重组杆状病毒rBv-Fiber-1和rBv-Fiber-2。在利用IFA以及Western blot鉴定重组杆状病毒分别高效表达Fiber-1和Fiber-2蛋白的基础上,以Ni柱纯化蛋白,并作为特异性识别FAdV-4抗体的包被抗原构建间接ELISA方法。特异性试验表明,间接ELISA仅特异地检出FAdV-4阳性血清,而不与Ⅰ群其他血清型禽腺病毒及其他禽源病毒阳性血清反应。间接ELISA检测灵敏度高于常规IFA方法,批间和批内重复性变异系数均小于10%。临床血清检测结果表明,间接ELISA可有效检出感染FAdV-4或免疫FAdV-4灭活疫苗的鸡群中抗Fiber抗体,且检测结果与BioChek商品化ELISA试剂盒一致。结果表明,本研究利用杆状病毒系统表达的Fiber蛋白及基于表达产物所构建的间接ELISA方法在FAdV-4感染预警和免疫评估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镉、铅及其相互作用对小白菜根系生理生态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00,自引:2,他引:98  
采用溶液培养方法,以镉,铅作为胁迫因子,研究了不同镉,铅浓度对小白菜根系生理生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培养液中镉超过0.1mg/L,侧根数目减少,根的分枝程度降低,根系生物量和体积下降,根系生长发育受阻,根系不发达,根系对锰,锌的吸收受到抑制,根系活动降低,对硝酸盐吸收能力下降,蛋白质分解加快,游离氨基酸积累,氮代谢紊乱,失调。  相似文献   
15.
花楸属(Sorbus L.)植物冠形多态、花色秀美、果实缤纷、四季叶色各异,具有很高的园艺观赏价值,但因属下种间杂交、多倍化和无融合生殖的存在,所以花楸属也是分类学上比较困难的一个类群。该研究通过细致整理和分析国家标本资源库和全球数字化植物标本数据库中花楸属植物标本信息,了解中国花楸属物种采集位置和野生种质资源的分布中心,构建中国花楸属植物标本数据库,为全国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的普查与收集提供参考;在明晰花楸属植物资源分布位置和生境的基础上,发现中国花楸属植物资源居世界之首且花楸属物种多分布在高海拔区域,尤其是在中国西南部的山区,分布有一半以上的中国花楸属物种,在该区域花楸属物种多种倍性并存、杂交频繁发生。然而,这是否为该属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的关键因素,把高海拔分布的花楸属物种引种到低海拔区域能否适应以及如何适应低海拔的夏季高温尚不清楚。基于此,作者就自己的专业领域进一步检索了花楸属植物在形态分类与系统发育、适应性进化和保护遗传学、植物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梳理出花楸属植物目前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未来研究需重点关注的方向。建议未来的研究重点关注以下问题:(1)在坚实的系统...  相似文献   
16.
自噬对鼠伤寒沙门菌所致的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鼠伤寒沙门菌与巨噬细胞共作用时细胞自噬对凋亡的影响,用加入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和未加RAPA的RPMI1640过夜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J774A.1,以携带一分子量为100kb毒力质粒的鼠伤寒沙门菌标准毒株SR-11为受试菌。首先测定RAPA对菌量及细胞活性的影响,然后建立细胞感染模型,在细菌与细胞共作用后动态观察24h,不同时间点检测细胞超微结构变化、自噬泡的形成、Beclin-1和Bcl-2的表达、细胞存活率和胞内活菌计数以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RAPA单独作用于细菌或细胞时菌量及细胞活性均无变化;而对细胞感染模型而言,RAPA作用与否细胞内的细菌数及细胞存活率均有显著改变,RAPA可明显降低细胞内活菌数及其所致的巨噬细胞凋亡率(P0.05);RAPA干预组在细菌与细胞共作用早期,部分细菌可被双层膜包裹形成自噬泡,细胞超微结构正常;Beclin-1的表达量增加,而Bcl-2的表达量降低;后期细胞破坏程度明显轻于未用RAPA组。以上结果提示,通过调控细胞自噬水平以减轻宿主细胞凋亡,可作为防治某些感染性疾病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报道茜草科植物丁茜(Trailliaedoxa gracilis)的染色体数目,2n=22,基数x=11。  相似文献   
18.
三子丸是由三种果实类中药,即五味子、蛇床子和菟丝子。组成的中药复方,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虚证,多用于男性患者的肾气虚证。本文综述了三子丸复方中三味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为三子丸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侵蚀退化红壤自然恢复下土壤生物学质量演变特征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为了探讨严重侵蚀退化红壤区自然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生物学质量演变特征,对南方严重侵蚀退化红壤自然植被恢复的4个演替阶段(裸地,地衣地,苔藓地和草地),以及该地区人工马尾松林地的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和线虫数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侵蚀红壤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生物学性质演变特征明显。在恢复初期,地衣和苔藓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土壤表层。在0~2cm土层地衣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高于裸地,但差异不显著;苔藓地表层微生物量氮、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与人工马尾松林地已无显著差异,表明苔藓地是严重侵蚀退化红壤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改善的重要阶段。裸地、地衣地和苔藓地土壤线虫恢复程度低于微生物量和酶活性。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3种酶活性以及线虫数量则显著高于自然恢复初期各阶段。与人工恢复林相比较,自然恢复草地表层土壤生物学质量优于人工马尾松林地,但对深层土壤的改善效果不如林地。相关分析表明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的改善程度比较一致,而土壤线虫对自然植被恢复响应与微生物和酶活性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0.
湖泊生态恢复的基本原理与实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秦伯强 《生态学报》2007,27(11):4848-4858
当前我国湖泊污染及富营养化问题非常严重。湖泊治理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恢复水生植物,通过草型湖泊生态系统的培植来达到控制富营养化和净化水质的目的。但是,迄今为止,只有在局部水域或滨岸地区获得成功,恢复的水生植物主要是挺水植物或漂浮植物。鲜有全湖性的水生植物恢复和生态修复成功的例子。原因是对湖泊生态系统退化及其修复的机理了解甚少。实际上,环境条件不同决定了生态系统类型的不同,只有通过环境条件的改变才能实现生态系统的转变。利用草型湖泊生态系统来净化水质,其实质是利用生态系统对环境条件的反馈机制。但是,这种反馈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其环境条件,因此其作用是有限的,不宜过分夸大。以往许多湖泊生态修复的工作之所以鲜有成功的例子,原因就是过于注重水生植物种植本身,而忽视了水生植物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的分析和改善。实施以水生植物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修复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就富营养化湖泊生态恢复而言,这些环境条件包括氮磷浓度不能太高,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应该去除,风浪不能太大以免对水生植物造成机械损伤,水深不能太深以免影响水生植物光合作用,鱼类种群结构应以食肉性鱼为主等等。因此,在湖泊污染很重或者氮磷负荷很高的情况下,寻求以沉水植物为核心的湖泊生态恢复来改善水质是不切实际的。为此,提出湖泊治理应该遵循先控源截污、后生态恢复,即先改善基础环境,后实施生态恢复的战略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