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6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1.
描述陕西佛坪红蚁属1新种,即郑氏红蚁Myrmica zhengi sp.nov.。新种体色极浅;头部正面观方形;前中胸背板刻纹横形,但极不规则;并胸腹节刺粗壮,基部宽;后腹第1节背板基侧具明显细纵刻纹与近似种类相区别。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副模标本分存于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西南林业大学标本馆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2.
火因子对荒漠化草原草本层片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烧是世界许多地区关键的生态因子,也是人工和自然生态系统重要的干扰因素和管理工具,对格局与过程有着深刻的影响。采用人为放火试验研究了春季不同时间火烧对典型温带荒漠化草原草本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春火烧后当年,草本植物层片物种多度显著高于未火烧样地(P<0.05),而晚春火烧后第2年和早春火烧当年草本植物层片物种多度与未火烧样地差异不显著(P>0.05);晚春火烧后当年和第2年及早春火烧后当年,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均有所降低,且晚春火烧对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大于早春火烧。晚春火烧当年草本植物层片地上部分生物量显著大于未火烧样地(P<0.05),而晚春火烧后第2年和早春火烧当年草本植物层片地上部分生物量大于未火烧样地,但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物种多度、高生长对火因子的响应不同。表明春季不同时间火烧处理对荒漠化草原草本植物层片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在实验室恒温条件下,通过完全饥渴、清水和蜂蜜水处理3种方式对黄猄蚁工蚁进行了饥渴耐受能力的测定.结果表明,完全饥渴处理的黄猄蚁工蚁平均存活时间为81.38 h(24~132 h),清水处理的黄猄蚁工蚁平均存活时间为92.25 h(48~156 h),两者差异显著(P<0.05).蜂蜜水处理死亡的黄猄蚁工蚁平均存活时间为...  相似文献   
14.
黄超  张双权 《人类学学报》2020,39(2):249-260
烧骨常见于各类旧石器时代遗址中,作为用火残留物的一类,烧骨对研究人类用火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目前国内针对烧骨的研究工作开展得尚不够深入。本文通过介绍目前烧骨研究领域中若干种主流的分析手段及其在考古学上的应用,以求能进一步完善国内关于旧石器时代人工用火的研究框架,同时希望能对中国古人类用火能力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火干扰强度对亚热带四种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干扰是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而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探讨火干扰强度对不同森林类型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利用火干扰促进林分更新及经营提供理论指导。2014年在湖南省株洲市和湘潭市4种次生林(枫香次生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杉木-木荷混交林及檫木-杉木混交林)内设置16块20 m×20 m样地进行试验,研究了火干扰强度(对照、低强度、中强度、高强度火烧)和林分类型对土壤容重(BD)、土壤斥水性(SWR)、有机质(SOM)、pH、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的影响。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Fisher LSD检验研究各土壤性质在同一林分不同火干扰间,以及同一火干扰下不同林分间的显著性差异和变化趋势(P0.05)。研究发现BD、SWR、pH、TK都随火强度的增大呈上升的趋势,而SOM、TP随火强度增大而减少,TN则随火强度增大没有规律性变化。在同一林分内与对照组相比,低强度火烧对BD、SWR、pH和SOM的影响不显著,中强度有一定影响,而高强度火烧影响显著;而TN、TP、TK在火烧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火干扰后,TN和TP在同一火强度下不同林分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BD、pH值和TP在同一林分内不同火强度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BD、SOM、pH、TK在枫香次生林内普遍显著大于其他林分。结果说明火干扰强度和林分类型在影响土壤理化性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高强度火干扰对土壤性质影响最大,枫香次生林中土壤理化性质与其他混交林相比普遍存在显著性差异。BD、pH和TP受火强度影响显著,BD、SOM、pH、TN、TK和TP受林分类型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6.
苏丽娜  李晓晨 《生态学杂志》2009,28(7):1423-1426
以鼎突多刺蚁为实验对象,研究了热驯化和实验温度对其运动能力的影响。将成年的鼎突多刺蚁随机分成2组,分别置于20 ℃和30 ℃下驯化4周。经过驯化的动物分别在20 ℃或30 ℃观察、统计它们的运动能力指标——停顿频率、疾跑速度、最大持续运动距离。结果表明:驯化温度、实验温度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了鼎突多刺蚁的运动速率;经过特定温度驯化的鼎突多刺蚁在该特定温度下的运动能力,相对于经过不同温度驯化而在相同温度下实验个体的运动能力有所提高。上述研究结果支持驯化有益假说。  相似文献   
17.
蚂蚁是分布广泛、种类和数量丰富的社会性昆虫.蚂蚁的传统分类学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而分子生物学为蚂蚁的系统学研究提供了新途径.概述了蚂蚁分子系统学在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上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自然火干扰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行为, 是决定森林物种构成、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该研究将新疆喀纳斯旅游区作为研究对象, 把自然火干扰和树种结构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就喀纳斯旅游区树种结构对自然火干扰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受自然火干扰林分和长期未受干扰林分的树种结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自然火干扰对阔叶针叶树种比、树种丰富度(Ma)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存在极显著的影响, 受自然火干扰后, 三者均表现出增大的特征。此外, 所调查范围内曾发生8次自然火干扰事件, 并且不同时期发生的自然火干扰对以阔叶针叶树种比为特质的季相结构和树种丰富度存在极显著的影响。自然火干扰是影响新疆喀纳斯旅游区季相结构和组成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背景】梨火疫病是由梨火疫病菌(Erwinia amylovora)引起的细菌性病害,对苹果、梨、山楂等40余属220多种植物危害极大。近年来,与中国毗邻的中亚多国相继暴发梨火疫病。梨火疫病菌成为国内特别是对新疆地区的特高风险有害生物,梨火疫病已被中国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目的】从新疆本土材料以及实验室现有菌株中进行梨火疫病菌拮抗菌株的筛选,为梨火疫病的防控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平板对峙法从新疆香梨种植区土壤及实验室现有菌株中分离、筛选具有显著拮抗效果的菌株,通过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和16SrRNA基因测序等方法对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并采用牛津杯扩散法对抑菌效果进行复筛。利用两年生盆栽杜梨苗对拮抗菌进行温室内保护型和治疗型防效测定。【结果】筛选获得11株具有显著拮抗作用的菌株,均为革兰氏阳性菌。其中9株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2株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平板对峙实验结果表明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JE7、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P1和植物乳杆菌LP2拮抗作用较强,其次为贝莱斯芽胞杆菌JE4。生理特性实验结果表明:JE4、JE7可在NaCl浓度为1%-7%时生长,JE4、JE7在pH 4.0-9.0时生长,LP1可在NaCl浓度为1%-9%时生长,在pH 5.0-9.0时生长良好。温室防效测定结果显示,贝莱斯芽胞杆菌JE4防效最佳,可达到73%以上。【结论】筛选获得一批梨火疫病拮抗菌,其中部分菌株在温室内防效显著并具有较强的盐碱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20.
吕晓艳  刘霞  张媛 《昆虫学报》2021,64(10):1196-1204
【目的】入侵物种能够通过竞争影响本地物种的种群,从而影响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长足光捷蚁Anoplolepis gracilipes是全球最具破坏力的入侵蚂蚁之一。本研究旨在明确西双版纳地区入侵长足捷蚁与土著优势种蚂蚁黄猄蚁Oecophylla smaragdina之间的竞争关系。【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控制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和对比分析长足捷蚁和黄猄蚁的体型大小,雾凉季和雨季的巢穴外觅食活动规律,觅食能力(搜寻食物的时间、在觅食时间内召集的最大工蚁数),打斗行为(不同打斗组合的攻击强度和死亡率)以及对饥渴的耐受性(无食物和水分供应时平均存活时间和存活率随时间的变化)。【结果】长足捷蚁工蚁体长(3.66±0.06 mm)显著小于黄猄蚁工蚁(8.27±0.16 mm)。在雾凉季时,长足捷蚁具有比黄猄蚁更长的觅食活动时间;而在雨季时,两种蚂蚁均在下午温度较高时段觅食活动的个体数量减少。苹果、蜂蜜和火腿肠3种食物作为诱饵时,长足捷蚁具有更快搜寻食物的能力,4~8 min便能找寻到食物,而黄猄蚁需要8~21 min才能找寻到食物,此外在寻找到食物后,长足捷蚁也有更快召集同伴的能力。在人工控制试验中,1头长足捷蚁和1头黄猄蚁同时存在时主要以不攻击和低强度攻击为主,而当两种蚂蚁中的任意其中一种的个体数量增加到5头时,攻击强度会显著增加,两种蚂蚁均存在种间协作行为。在饥渴状态下,两种蚂蚁工蚁的平均存活时间差异不显著,但长足捷蚁最长存活120 h,黄猄蚁最长存活96 h。【结论】在西双版纳地区,长足捷蚁相较于土著黄猄蚁具有更强的觅食的能力,雾凉季觅食活动时间更长,暗示长足捷蚁可能具有较强的温度适应能力。有必要加强对这一入侵蚂蚁的研究,并密切关注其种群在该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