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6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24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1.

在青藏高原逐渐形成的过程中, 本地区的现代生物多样性塑造受到其巨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 许多起源于高原的物种甚至现代广布类群祖先的洲际扩散也由其驱动。在中生代时期, 青藏高原今天所处的地区覆盖着广阔的海洋, 喜马拉雅山脉的三叠纪海相沉积中产有鱼龙和旋齿鲨等脊椎动物化石。至侏罗—白垩纪, 西藏东南部的部分地区逐渐脱离海洋环境, 在昌都盆地形成了与当时四川盆地相似的淡水湖泊, 恐龙等爬行动物则在湖边活动。新生代早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使青藏高原逐渐隆起, 一些热带、亚热带鱼类的发现, 表明当时青藏地区内部与东南亚的热带地区之间可能有水系连通。随着这一地区地势隆起幅度显著升高, 环境变干、变凉, 致使喜暖鱼类终于在此绝迹, 并转换为青藏高原特有的裂腹鱼类。青藏高原的快速上升导致季风气候加强, 中亚内陆地区的气候持续走向干旱, 中国西部的中新世动物群主要由耐旱的草原型哺乳动物组成, 还有耐旱的鸟类和爬行动物共生。青藏高原在上新世最终达到现代的高度, 其气候环境已具有冰冻圈的特点, 成为冰期动物群最初的演化中心。2.6 Ma全球气温第一次下降到低于今天的水平, 已经适应了冰冻环境的动物迅速扩散到青藏高原周边以及更遥远的地区, 成为现代动物多样性的基础。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复杂而大规模的环境变化, 这一系列的地质运动和地貌演化引发并形成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气候格局, 促进了本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物矿物体的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戴永定 《古生物学报》1989,28(2):214-233,001,T002
生物矿物体,简称生矿体,指生物分泌而形成的无机化合物微晶及其集合体。它包括大硬体,如软体动物介壳和脊椎动物骨骼;也包括微细的硬体,如放射虫和颗石藻;还包括常被忽视的鳞片、牙齿、耳石、蛋壳、骨针、生矿簇和生矿粒等。生矿体的演化并不是生物门类和纲目的演化,而是生矿体类型、矿物和结构的演化。一、生矿体类型的演化生矿体按其成因、形状和大小大致可分:1.生矿粒(speck) 为分散的单一微晶体或胶体,大小1 μm 左右或更小,由原核或真核  相似文献   
13.
14.
腐霉属分类性状评价及其中国的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腐霉属Pythium Pringsheim的研究历史作了简单的回顾,对该属的分类性状和系统进行了论述和评价,最后对中国已发现的55种腐霉,以检索表的方式进行了分类、检索。  相似文献   
15.
生物复苏——大绝灭后生物演化历史的第一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生命史是一部生物界短期,快速剧变与长期,慢速稳定相互交替的历史。大绝灭(即集群绝灭)事件反映了全球环境的大突变,点断了地质历史中的生命记录及其发展历程,预示着生物界的演化出现了最有意义的飞跃,近年来尝试研究大绝灭后全球生物界的残存-复苏及其基本型式,并探索复苏的控制因素,标志着地质科学中一个重心的转移(即从大绝灭转向其后的生物残存与复苏的研究)。生物复苏揭示了大绝灭后生物演化历史的第一幕,其研究的  相似文献   
16.
云南金线ba一新种及其性状的适应性:(鲤形目:鲁科)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透明金线ba,新种Sinocyclocheilus hyalinus Chen et Yang,sp.nov。生活于云南阿庐古洞的暗河中,就其性状的适应性演变序列而言,应是迄今发现的5种洞穴定居性金线ba种类中特化程度最高者。在洞穴鱼类中,类似金线ba种类普遍存在于头部的感觉突是罕见的,据此推测具2行咽齿的驼背ba属是源于金线ba的一个特化分支。  相似文献   
17.
本论文运用支序分类学,借助于计算机技术,详细探讨了浮游多毛类眼蚕科(Alciopidae)九属的系统演化关系,并同前人的进化分类学和数值分类学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对眼蚕科各属的演化途径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地球生物学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目前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局面。得益于现代技术方法的大发展, 地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经历了从宏体动植物向微体古生物再向地质微生物和地质病毒的发展, 研究主题从气候环境对生物演化的影响进一步拓展到生物演化如何影响气候环境乃至深地过程, 进而回答生命是如何塑造地球的宜居性这个地球科学的根本性难题。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的拓展也提升了地球生物学服务人类社会的能力, 资源能源安全的保障、气候—环境—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协调应对等都需要地球生物学的支撑。同时, 地球生物学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它首先需要技术方法的进一步革新来带动认识的创新, 其次需要回答生物演化的驱动力问题, 更需要破解生物演化如何影响深地过程, 包括板块运动、火山活动等地质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而正确地评估生物是否改变了宜居地球的演化方向, 以及如何应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全球性难题。  相似文献   
19.
Beta-葡聚糖是由β-(1,3)和β-(1,4)糖苷键连接的非纤维素多糖,主要分布在谷类作物籽粒胚乳及糊粉层中,在高尔基体合成,经由囊泡运输到质膜,最终在细胞壁上沉积。通过增加胆汁酸排泄,延迟葡萄糖吸收,β-葡聚糖可有效降低胆固醇及血糖水平。Beta-葡聚糖合成酶基因家族成员最早在水稻(Oryza sativa)中得到鉴定,后在其他作物中陆续被发现。该基因家族包括3个主要成员:CslF、CslH和CslJ亚基因家族,起源于不同分支,经过趋同演化,执行合成β-葡聚糖的功能。Beta-葡聚糖基因家族成员均受到负选择压力,演化过程中序列高度保守。CslF亚家族基因成员相对较多,常在染色体上形成基因簇,CslF6是介导β-葡聚糖合成的主效基因。CslF亚家族在叶基部等幼嫩组织中表达水平相对较高,且明显受到光照强度的影响;CslH和CslJ亚家族成员较少,其中CslH亚家族在叶尖等成熟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而CslJ亚家族在籽粒中有较高的表达水平。该文综述了β-葡聚糖合成酶基因家族成员的系统发育关系、表达模式,β-葡聚糖合成酶的亚细胞定位,以及作物中的定向育种研究进展,提出β-葡聚糖合成酶基因家...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日本志留纪至三叠纪牙形刺研究的历史和现在的成果。志留纪牙形刺只有少数零星的报道,没有建立化石带;早泥盆世已建立了5个牙形刺组合,没有中、晚泥盆世的记录;石炭纪有8个牙形刺带,其中晚石炭世3个牙形刺带;二叠纪5个牙形刺带或动物群,其中,中、晚二叠世各1个带(动物群);三叠纪可划分出14个牙形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