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1.
线粒体分裂、融合与细胞凋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线粒体是高度动态变化的细胞器,其在细胞内不断分裂、融合并形成网状结构。线粒体的分裂和融合是由多种蛋白质精确调控完成的。Drp1/Dnm1p,Fis1/Fis1p,Caf4p和Mdv1p参与线粒体分裂的调控;Mfn1/2/Fzo1p控制线粒体外膜的融合,而Mgm1p/OPA1则参与线粒体内膜的融合。在细胞凋亡过程中线粒体片段化,网状结构被破坏,线粒体嵴发生重构,抑制这一过程可以部分抑制细胞色素c的释放和细胞凋亡。线粒体形态对于细胞维持正常生理代谢和机体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现障碍会导致严重的疾病。  相似文献   
12.
武汉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蔡婵静  周志翔  陈芳  郑忠明 《生态学报》2006,26(9):2996-3004
绿色廊道作为城市关键的景观结构要素,在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调节小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武汉市建成区为例,探讨城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定量研究的方法,使其充分发挥生态功能,从而指导城市绿色廊道的规划与建设.利用GIS处理基础资料,对城市廊道系统进行提取与分类,生成拓扑关系图,并计算景观格局指标参数.从廊道景观的构成和绿色廊道的网络结构两方面详细分析了武汉市建成区各行政区内各类型绿色廊道的景观格局.结果表明:在武汉市建成区内,灰色廊道最长,占廊道总长的63.53﹪;绿色廊道极其缺乏,总密度仅为2.63 km/km^2;在绿色廊道中,绿色道路廊道最长,占绿色廊道总长的60.29﹪.绿色廊道普遍较窄,绿带的长度不到其它类型绿色廊道总长的1/3;绿色道路廊道最窄,少数达20 m.绿色铁路廊道面积较小,为1.68 km^2,其它类型的绿色廊道面积相当,各占总面积的30﹪左右;3个行政区中,武昌的绿色廊道长度最长,面积最大.绿色廊道网络线点率、环通度及连通度均不高,网络结构简单,不利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绿色道路廊道网络结构相对最复杂;绿带的网络连通性最差,没有回路存在;武昌的绿色河流廊道、绿带以及绿色铁路廊道网络结构最复杂,绿色道路廊道网络最复杂的是汉口.武汉市绿色廊道的建设,应注重长度和宽度的增加,提高绿带的比例;重视各类型绿色廊道及其在各行政区间的均匀分布;减少绿色廊道的断开区,增加网络连通性;使其走向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兼顾通风走廊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详细地研究了小孢子发育时期、基因型与培养条件对羽衣甘蓝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建立了一个稳定、高频地获得小孢子胚胎的有效体系。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材料相同大小的花蕾其小孢子发育时期存在很大差异,需针对不同基因型材料选取适合大小的花蕾。供试的37个基因型中,有20个获得了胚状体,占供试材料的54.1%,其中基因型‘桃舞’获得了最高的出胚率,为123.6个·皿-1。自交系的出胚率比商业品种和F,代杂种的出胚率要低得多,且自交代数越高,小孢子的胚胎发生能力就越弱。在热激培养48hN加液培养对小孢子的发育能起到积极作用,向培养基中添加激素和活性炭对小孢子的胚胎发生无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简述调控线粒体形态变化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线粒体是细胞内高度动态变化的细胞器,其在细胞内不断运动、融合、分裂并形成动态平衡的网状结构。线粒体的融合和分裂是由多种蛋白精确调控完成。Mfns/Fz01P控制线粒体外膜的融合,而Mgmlp/OPA1则参与线粒体内膜的融合;Dnm1p/Drp1、Fis1p/Fis1和Mdv1p介导线粒体分裂的调控。线粒体形态对于细胞维持正常生理代谢和机体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调控出现障碍会导致严重的疾病。  相似文献   
15.
植物基因表达中的倍性效应: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单)倍体在遗传与进化研究中极为活跃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激发了科学家对基因表达倍性效应探讨的兴趣.本文综述了多(单)倍体特别是同源倍性系列基因表达及其调控机理研究进展;分析了前人研究,特别是研究材料的局限;提出利用双胚苗创造同源倍性系列,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转录组表达与倍性调控机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镰刀菌对鱼类致病性和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采用4种不同的人工感染方式,对模式鱼种金鱼实施镰刀菌(Fusarium spp.)FF08人工感染,以期探讨镰刀菌在不同感染方式下对鱼体的致病强度,同时通过石蜡切片和HE染色进一步研究了其对鱼体组织病理性损伤机制。结果表明:腹腔、肌肉和创伤感染均对金鱼有很强的致死性,15d内死亡率分别达到100%、93%和100%,鱼体均出现与自然发病相同的发病症状。病理分析表明镰刀菌FF08感染可引起鱼体肌肉组织、肝、肾、肠道均出现较严重的损坏。主要表现为肌纤维细胞变性、坏死、溶解,大量炎细胞浸润,并有菌丝侵入肌肉组织;肝细胞水肿、充血、出血、血管发生血栓,并且镰刀菌分生孢子侵入组织,有强烈的细胞炎性反应;肾脏充血、出血、部分组织坏死崩解;肠道堵塞、肠系膜脱落等病理症状。研究将为鱼类镰刀菌病的侵染机制及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经济高效地制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本研究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3种IGF-1融合蛋白进行蛋白质结构预测与分子对接,筛选出酶切最适配的IGF-1融合蛋白表达形式。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并鉴定了IGF-1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Origami B(DE3)菌株,获得重组子;经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isopropyl-β-D-1-thiogalactopyranoside, IPTG)诱导表达后,对菌体的破菌上清进行亲和层析、脱盐、凝血酶酶切及酶切产物亲和层析纯化得到目的蛋白;通过3T3细胞增殖法建立活性评价体系并对获得的IGF-1进行活性测定。结果显示,构建的IGF-1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载体序列正确,获得的重组子在25℃、0.05 mmol/L IPTG诱导16 h时融合蛋白为可溶性表达,经初步纯化、凝血酶酶切、再次纯化后可获得纯度大于90%的IGF-1目的蛋白,在建立的活性评价体系下测得制备的IGF-1比活为2.47×10^(5)U/mg,与市售标准品接近。本研究建立了一条用于制备IGF-1的完整工艺路线,为IGF-1药物的研制及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水稻转基因系CX8621中Xa21的整合和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在植物中已被广泛应用,而目的基因能否发挥功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前期,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化,实验室创制了无选择标记、无载体骨架残留的水稻转Xa21基因系CX8621。截止目前,CX8621已稳定遗传16代,依然保持着对水稻白叶枯病的优良抗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外源基因Xa21在CX8621中的整合和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首先,通过在转化载体p BXa21的左右边界与Xa21基因序列设计嵌套引物,确定Xa21被完整地整合到CX8621中。随后,利用改良的Tail-PCR方法体外克隆了整合位点的边界序列,明确了Xa21被整合在CX8621的2号染色体上。然后,通过RT-PCR分析了Xa21在CX8621中不同时期和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Xa21在CX8621中能稳定表达,其表达量的变化与之前报道的抗病性反应吻合。此外,还制备了天然XA21蛋白的抗体,对CX8621不同时期、不同组织中XA21蛋白的表达量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在种子中检测不到XA21蛋白。由此,通过对外源基因Xa21的整合和表达分析,为CX8621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提供了部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武汉三角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角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的小型城市湖泊,近年来其富营养化趋势明显。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对湖中浮游甲壳动物群落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调查,旨在为湖泊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提供依据。在三角湖共采集浮游甲壳动物9科17属22种。浮游甲壳动物全年平均密度为(3.7±3.6)ind/L,各月密度变化范围为0.6~13.1 ind/L,夏季和秋季密度较低,密度峰值出现在2月。浮游甲壳动物全年大部分时间(5、6月除外)以桡足类及无节幼体占优势,其比例为55.2%~95.4%。浮游甲壳动物物种丰富度变化范围为6~15,平均值为10±3,夏季浮游甲壳动物物种丰富度较低。浮游甲壳动物群落Simpson指数变化范围为0.76~0.90,平均值为0.80±0.04。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浮游甲壳动物总密度与水深呈显著负相关(r=﹣0.636,P0.05,n=11),显示季节性的水位波动影响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水温和透明度是影响浮游甲壳动物物种组成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P0.05)。高密度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放养引起的摄食压力可能是三角湖浮游甲壳动物密度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鱼类耐低氧能力与血红蛋白的相关性,测定了大口鲇(Silurus meridionalis)、乌鳢(Channa argus)、加洲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eta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黄鳝(Monopterus alb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鳜(Siniperca chuatsi)12种鱼的窒息点,同时分别对其血红蛋白进行电泳分析。12种鱼的血红蛋白电泳图谱各不相同,大口鲇、乌鳢、加洲鲈、斑点叉尾、黄颡鱼、泥鳅、黄鳝、草鱼、翘嘴红鲌、鲢、鳙、鳜的血红蛋白分子量加权平均值分别为92.93、93.91、94.61、97.78、98.66、98.95、101.34、104.10、104.73、108.06、108.23、111.84 ku,窒息点分别为0.15、0.18、0.30、0.27、0.36、0.26、0.24、0.39、0.42、0.51、0.46、0.59 mg/L。分析发现,这12种鱼类的窒息点与血红蛋白分子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25,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