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7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77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7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刘玉滨 《昆虫知识》1991,28(6):366-367
<正> 昆虫神经分泌细胞(NSC)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各个部份,要观察它们的结构与种类,必须做许多切片。为了在取材之前明确NSC的正确位置,提高超薄切片的准确性,作者采用了整体快速染色法。它仅使NSC着色,从而能  相似文献   
12.
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晓  杨薇  孙涛  崔保山  邵冬冬 《生态学报》2021,41(10):3856-3864
探索食物网的复杂结构是生态学的中心问题之一。基于构建的黄河口海草床食物网并耦合实际食物网的数据集,整理了包含河口、湖泊、海洋和河流四种水生生态系统类型的48个实际食物网案例。以食物网的节点数反映食物网多样性,物种之间的营养链接数、链接密度和连通度来表示食物网的复杂性,采用营养缩尺模型描述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复杂性特征与节点数的普适性规律。结果表明:所涉及的48个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跨度较大,其中,节点数的分布范围为4-124,链接数为3-1830,链接密度为0.75-15.71,连通度为0.06-0.25。不同类型水生生态系统间的连通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节点数、链接数、链接密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各类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链接数、链接密度均随节点数的增加而增加(R2=0.92,P<0.001和R2=0.82,P<0.001)。湖泊生态系统的连通度随节点数的变化不明显,围绕在0.20附近;而其他3种类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连通度随节点数的增加而降低(R2=0.06-0.41,P<0.001)。对全球尺度的水生食物网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定量化研究对于提升对食物网的复杂结构的科学认识,从系统尺度探究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关系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
《环境昆虫学报》2014,(5):672-678
2008年6月、12月分别对珠江口淇澳岛3个不同生境类型区域(红树林区、基围鱼塘和陆域林地)的昆虫群落进行调查。该岛昆虫群落由11目、68科组成;个体数量最多的是同翅目,其次为膜翅目、双翅目、鳞翅目和鞘翅目;膜翅目的类群最丰富,其次为鳞翅目和鞘翅目。不同生境类型区域昆虫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特征存在差异,基围鱼塘昆虫类群最为丰富,红树林区昆虫类群较少;昆虫群落的个体数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基围鱼塘、陆域林地和红树林区;红树林区的植被种类和群落结构较为单一,生境相对简单,昆虫群落的种类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低于陆域林地和基围鱼塘,优势度远高于基围鱼塘和陆域林地,均匀度大小依次为基围鱼塘﹥陆域林地﹥红树林区。  相似文献   
14.
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太阳辐射随着水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这种衰减只与水的深度有关吗?我们先来看看进入地球大气的太阳光谱,这些辐射经大气层吸收、反射等后剩余部分抵达地球表面。  相似文献   
15.
《植物生态学报》2016,40(9):958
Large scale herbivorous insect outbreaks can cause death of regional forests, and the events are expected to be exacerbated with climate change. Mortality of forest and woodland plants would cause a series of serious consequences, such as decrease in vegetation production, shifts in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forest function from a net carbon sink into a net carbon source. There is thus a ne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insects on trees. Defoliation by insect pests mainly reduces photosynthesis (source decrease) and increases carbon consumption (sink increase), and hence causes reduction of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 (NSC). When the reduction in NSC reaches to a certain level, trees would die of carbon starvation.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l compensatory mechanisms can also positively or negatively influence the process of tree death.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f carbon starvation is a hotspot because the increase of tree mortality globally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carbon starvation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dominating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for explaining tree death. In this study, we reviewed the definition of carbon starv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reduction of NSC induced by defoliation and the growth and death of trees,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insect outbreaks, leaf loss and climate change. We also presented the potential directions of future studies on insect-caused defoliation and tree mortality.  相似文献   
16.
将东方大黄蜂(胡蜂)蛹或幼蜂的棕色表皮层连同含有黑色素的皮细胞层、黄色表皮层及相连的产生黄嘌呤的皮细胞层割下,换化后植入原来的黄蜂体上(原来是黄色的部分用棕色替代,棕色的用黄色替代)。然后将蛹放回原来的子脾中,幼蜂放入一特殊的培养皿中,让其复原和发育。共对200个不同时期的蛹和50只幼蜂进行了试验。结果显示,存活的最主要是将羽化的蛹(差1—2天就羽化的蛹),早期的蛹和幼蜂均死亡。总共有约5%的蛹存活,幼蛹无一存活。在存活的蛹中,棕色表皮植入黄色区域中的不但成活了,而且还保留了棕色色彩。相反,黄色表皮在植入到棕色区域的几天后,就丢失了黄色及膜片。经过表皮异源移植的大黄蜂寿命极短,一般仅几星期。羽化后较敏感,攻击性强,但行走、飞行都很正常[动物学报51(6):1146—1150,2005]。  相似文献   
17.
王鸿雷 《昆虫知识》2005,42(3):289-289
多基因家族在进化过程中曾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基因复制和缺失,并由此导致一些基因在漫长的进化年代中得以存在和表达,而另一些只是在特定时期内短暂出现,之后或者逐渐消失或者沉默进而失去其生物学功能,同时新的基因在复制过程中不断产生。这一现象被称作“产生与死亡演化”(birth-and-death evolution),对于产生新的遗传系统和复杂表型特征具有重要作用。昆虫性信息素生物合成系统脱饱和酶多基因家族的进化过程就是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例证。  相似文献   
18.
昆虫神经毒性酯酶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了针对昆虫建立的神经毒性酯酶(NTE)活性检测方法以及据此法所测得的棉铃虫幼虫的NTE活性。将测定脊椎动物NTE活性的方法改进并微量化以适用于无脊椎动物昆虫体内NTE活性测定。对于棉铃虫幼虫,该法测得其头部、中肠和脂肪体等3个部位的NTE活性分别为5.30,1.40和14.50nmolminmgprotein。  相似文献   
19.
黄褐油葫芦虫体营养成分与发育阶段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史树森  徐伟  程彬  王哓龙 《昆虫知识》2005,42(4):439-443
对黄褐油葫芦不同发育阶段虫体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元素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该虫为高蛋白低脂肪昆虫,各发育阶段虫体的蛋白含量平均为15.92%,脂肪含量为5.40%,PG值平均为3.45,蛋白质、脂肪含量随着个体发育逐渐增加,但卵期蛋白含量较高。虫体含有7种主要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达57.3%,其中亚油酸的含量高达25.47%;富含矿物质元素,其中以Ca,Fe,Zn的含量较高,分别为1164,320.3和107.9μgg。5种脂肪酸和8种矿物质元素含量与发育阶段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取食转Bt基因棉花上的棉蚜对丽草蛉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明确转Bt基因抗虫棉对捕食性天敌的生态效应 ,比较了 2种转Bt基因抗虫棉 (GK-1 2和新棉99B)和 1种常规棉上的棉蚜Chrysopaformosa对丽草蛉Aphisgossypii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1 )与取食常规棉泗棉 3号上棉蚜的对照相比 ,取食转Bt基因抗虫棉GK- 1 2上棉蚜的第 1代和第 2代丽草蛉 ,其幼虫期和茧期的死亡率、幼虫和茧的发育历期、茧重及成虫性比等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但第 1代成虫的产卵量减少了 2 88 0粒 ,与对照差异显著 (P <0 . 0 1 ) ;第 2代成虫所产卵的孵化率为 64. 0 % ,显著低于对照的 77. 7% (P <0 0 1 )。 (2 ) 2个品种的Bt棉对丽草蛉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也略有差异。与取食GK 1 2上棉蚜的个体相比 ,取食新棉 99B上蚜虫的第 1代丽草蛉 ,其幼虫发育历期缩短了 0 . 6d(P <0 0 1 ) ,茧期缩短了 0 . 7d(P <0 . 0 1 ) ,茧重降低了 1 . 2mg(P <0 .0 1 ) ,幼虫期和茧期的死亡率、茧重以及成虫性比等则无显著差异 ;雌成虫产卵前期、产卵期、产卵量和寿命等繁殖学特性也无显著差异 ,但其成虫所产卵的孵化率为 65. 0 % ,显著低于取食GK- 1 2上棉蚜的处理 (72 . 7% ,P <0. 0 1 )。分别取食 2种Bt棉上的棉蚜 ,对第 2代丽草蛉的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差异则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