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2019年在山西省交城县庞泉沟镇发现北极鸥(Larus hyperboreus)、垣曲县历山镇和沁水县中村镇发现噪鹃(Eudynamys scolopaceus)、垣曲县历山镇发现中华仙鹟(Cyornis glaucicomans),此3种均为山西省鸟类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2.
2007年9月26日,笔者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4°13′28″N,118°43′9″E)进行野生动物多样性调查时,于下午1500左右在沟谷杂木林中发现1只体长约13 cm的雀形目鸟类停歇于白桦树上,在距其约30 m的地方,通过望远镜观察发现:该鸟眼圈棕黄色,眼先和头侧褐色杂棕黄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颏、喉泛白色形成三角形;脚暗褐色;上体棕褐色,腰部沾棕,尾上覆羽和尾(红)棕色,下体棕白色,胸和两胁棕色.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莺亚科10种和鹟亚科4种的核型,并对已报道过的这二亚科18种鸟类的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这两个亚科通常依据表型差异被划分在一个科——鹟科中。Siblcy(1988)等则依据DNA差异(通过DNA—DNA分子杂交测定)将它们划在不问的三个科(鹟科、莺科和戴菊科)中。核型比较的结果支持了Sibley对这两亚科鸟类的重新划分。  相似文献   
14.
1992—1994年的5—9月,在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对黄眉姬的繁殖生态作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的迁徙期为5月中旬和9月上旬;种群密度为6.6只/km2。窝卵数4—6枚,孵卵期12-13d,孵化率为89.5%,育雏期12d。  相似文献   
15.
人工巢箱条件下白眉姬鹟的繁殖习性和巢址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2月—2006年7月,通过悬挂人工巢箱,对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的繁殖习性和巢址选择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年间,共悬挂人工巢箱226个,其中25个巢箱被白眉姬鹟利用,以小型山雀式巢箱为主(96%),白眉姬鹟对巢大小有选择性;在人工巢箱条件下,白眉姬鹟的窝卵数为(6.00±0.17)枚,卵长径为(17.45±0.07)mm,卵短径为(13.20±0.06)mm,卵重为(1.54±0.02)g,孵化期为12~14d,孵化率为88.76%,育雏期为12~14d,出飞率为96.22%。影响白眉姬鹟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巢位因子(31.46%)、巢下隐蔽因子(24.67%)、光照因子(15.70%)和食物因子(11.32%)等,其中巢位因子是白眉姬鹟巢址选择中首要考虑的因素;其次是隐蔽性,它可以减少白眉姬鹟被捕食的几率;光照可以提高巢内温度,对于白眉姬鹟的孵化也起到重要作用;食物则保证了繁殖期亲、幼鸟的食物要求。白眉姬鹟的巢材较为广泛,与当地环境密切相关,反映了白眉姬鹟对生境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北京小龙门林场(40°00'N,115°26'E)发现淡尾鹟莺(Seicercus soror):2011年6月发现1只;2012年6月发现5只.该鸟在海拔约1 100 m的阔叶林中上部活动,生境中乔木多为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和辽杨(Populus maxuimowiczii). 北京小龙门个体灰色,顶冠纹不超过眼先、金黄色的眼圈完整、无明显翼斑、外侧两对尾羽内羽片末端白色.这些特征可与金眶鹟莺种组(Seicercus complex)的其他物种相区分,确认其为淡尾鹟莺.对2只个体各10句鸣唱进行测量,语句长度分别为(1.086±0.060)s(平均值±标准差)和(1.179±0.056)s;最高频率分别为(7.532±0.742) kHz和(7.351±0.591)kHz;最低频率分别为(2.476±0.312) kHz和(2.442±0.297) kHz.  相似文献   
17.
2003—2006年,在北京小龙门林场共发现黄眉姬鹟(Ficedula narcissina elisae)巢43个。其中34巢筑于天然巢址:开放巢占29.4%,位于树枝间(10巢);洞巢占70.6%,位于树桩顶端凹坑中(10巢)和树洞中(14巢)。开放巢距地高度高于洞巢。黄眉姬鹟的主要营巢树种是棘皮桦(Betula dahurica)。在研究区内共悬挂了100个大洞口巢箱和130个小洞口巢箱,结果发现黄眉姬只利用大洞口巢箱(9巢),不利用小洞口巢箱。以巢为中心,取半径6m的样方测量巢址的植被特征。对海拔、坡向、林冠郁闭度、乔木数量、乔木高、乔木胸径、枯树数量、树桩数量和林下郁闭度等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黄眉姬鹟的巢址具有乔木高大、林冠郁闭度高、多枯树和树桩等特征。黄眉姬鹟的繁殖成功率为51.2%,天敌破坏是造成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温带次生林破碎化对白眉姬鹟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长雷  高玮 《四川动物》2008,27(2):183-188
于2005~2006年鸟类繁殖季节,通过悬挂人工巢箱,探讨了次生林破碎化对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繁殖的影响.结果 表明:次生林破碎化对白眉姬鹟繁殖产生很大的影响,斑块面积、形状指数、隔离度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白眉姬鹟的繁殖参数,破碎化指数不同的斑块间白眉姬鹟的窝卵数、孵化率和出飞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卵重变异很大,差异显著(P<0.05);卵体积变动更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回归分析表明,斑块破碎化指数与白眉姬鹟繁殖参数间均存在一元二次方程关系:当窝卵数达到最大值时,卵质量降低,出雏率达到最低,雏鸟存活率反而增大,出飞率达到最大,从而提高繁殖功效;当窝卵数达到最小值时,卵质量最高,出雏率增大,出飞率也相应的增高,从而使繁殖功效增大.白眉姬鹟存在一个最优窝卵数,验证了Lack的窝卵数假说.另外,白眉姬鹟通过对自身繁殖参数的调节来适应生境破碎化,尽量提高自身的繁殖功效,从而弥补自身种群.  相似文献   
19.
朱磊  帅军  李涛  林杰  陈宇星  张博 《动物学杂志》2017,52(4):652-656
2016年4月20日和2017年2月15日先后在成都市区分别记录到了栗尾姬鹟(Ficedula ruficauda)和布氏苇莺(Acrocephalus dumetorum)两种鸟类。经查阅相关文献,确定上述两种鸟类均为四川省鸟类新纪录,其中栗尾姬鹟还是中国鸟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2月,在广西西南部靖西县底定自然保护区考察时,采到一号雀形目鸟类标本,经鉴定为白眶鹟莺(Seicercus affinis),是广西鸟类新纪录。从2005年1月-2007年5月,在多次鸟类考察过程中都观察到野外活动的白眶鹟莺。在底定,白眶鹟莺通常多在常绿阔叶林的林下灌丛和山间农耕地周边的灌丛中活动,其栖息地海拔高度大致在500-700m。全世界记录有2亚种,我国现已知仅有白眶鹟莺的一个亚种分布。该标本经鉴定为Seicercus affinis intermedius。文中还就白眶鹟莺在中国的分布情况作了讨论。标本现保存于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