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8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危害健康松属植物的小蠹虫经常与一些特殊的真菌相联系.在小蠹虫危害松属植物的过程中,这些真菌被小蠹虫的一些特殊结构或者体表携带到松属植物上.小蠹虫与其伴生菌的联系表明小蠹虫和其伴生菌之间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伴生菌随小蠹虫扩散而被带到新的寄主树木.而伴生菌或作为小蠹虫的食物来源,但更重要的是,有些伴生菌能够通过其菌丝渗透寄主组织,释放毒素,致死寄主树木,以帮助小蠹虫降低寄主抗性.许多研究致力于探索小蠹虫/伴生菌联合体与寄主树木之间关系的特征和确定小蠹虫与其伴生菌相互关系在生态学上的意义.然而,不同小蠹虫和其伴生菌所组成的共生体系,不同小蠹虫的种群数量,和不同环境条件下同种小蠹虫与其伴生菌相互作用方式的差异使我们在研究小蠹虫和其伴生菌这个共生体系时,对它们各自在成功聚集寄主树木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概括变得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12.
《昆虫知识》2008,45(3):346
2008年4月24日的《自然》(Nature)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加拿大松树甲虫排放出大量的CO2,毁坏了大片的森林。在最近的21年间,这些甲虫释放了9.90亿吨的CO2,相当于加拿大交通部5年的排放总和。科学家估计从现在到2020年,松树甲虫将会喷射2.70亿吨的CO2。而在《京都议定书》的约定下,加拿大到在2012年之前要减少2.70亿吨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这将会导致加拿大的减排努力难以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3.
邓涛 《动物学杂志》2008,43(1):37-37
2005年冬季及2006年春季和秋季,在北京香山玉皇顶附近多次发现北松鼠华北亚种(Sciurus vulgaris chiliensis)(图1,邓涛2006年9月16日摄于香山玉皇顶)在落叶林和常绿林中活动。北松鼠在此地多呈两只一组在松树、槭树和栗树上活动,采食种子和坚果,有时发出咔嗒的叫声。行动敏捷活泼,据观察其视觉和听觉相当发达,对人的活动非常警觉。在香山公园内新建的松鼠观赏平台有时也能见到北松鼠活动。北松鼠华北亚种具有长而蓬松的尾,不常向背上反转,运动时尾后拖,站立枝头时尾下垂。耳尖具有撮毛,冬季毛更多更长。夏季毛色黑褐色,冬季灰黑色,下部皆纯…  相似文献   
14.
松油和桂皮油由于具有芳香性气味, 因而成为良好的成虫驱避剂, 但是关于它们对蚊虫的杀幼虫作用研究不多。为揭示市售的长叶松Pinus longifolia油和锡兰肉桂Cinnamomum zeylanicum油对来源于印度德里的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 4龄幼虫的毒杀潜力, 我们进行了室内研究, 以幼虫死亡率及行为改变和形态改变等指标评估其杀幼虫潜力。结果表明: 两种油对埃及伊蚊4龄幼虫均具有毒杀作用, 且松油的灭幼效果优于桂皮油。松油的LC50和LC70 值分别为0.33093 mg/L 和0.54476 mg/L, 而桂皮油的LC50和LC70 值分别为0.63159 mg/L和0.77736。进一步观察发现, LC90剂量下桂皮油的杀幼虫潜力强于松油, 其LC90为1.11879 mg/L, 而松油的LC90为 1.04915 mg/L。在处理的幼虫中观察到行为改变, 如兴奋、 坐立不安、 颤抖、 痉挛然后瘫痪, 说明这两种油可能对其神经肌肉系统产生了影响。显微观察处理幼虫的形态改变发现, 与对照相比, 大多数器官的外观正常, 只是肛鳃略为内收缩而引起结构畸形, 提示肛腮可能是这两种油的作用位点, 腮的功能异常引起了幼虫死亡。这两种油品可开发用作防治蚊虫的新型杀幼虫药剂。  相似文献   
15.
松树皮下节肢动物种群动态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用环剥和砍伐模拟松树树势减弱和失水干枯的受害情况,同时观察松树皮下害虫侵入动态。环剥和砍伐对马尾松树皮下昆虫的入侵有完全不同的影响。松树失水,渐趋干枯是蛀干害虫得以入侵的主要原因。马尾松树皮下有多种蛀干害虫先后侵入、同时发生,其中松墨天牛为先锋虫种,依入侵先后顺序为松墨天牛、纵坑切梢小蠹、马尾松角胫象、小松角胫象、家白蚁。有多种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跟随进入树干,虫种包括长线阎甲、根露尾甲、管氏肿腿蜂、黄隐翅虫、花绒穴甲、茧蜂、囊螨。  相似文献   
16.
松阿扁叶蜂对不同树种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用MS302生物信号记录分析系统,以顶端记录法测定松阿扁叶蜂成虫对不同树种挥发性物质的EAG反应。结果显示,该蜂成虫对其嗜好的油松、赤松、华山松挥发物的EAG反应敏感,雌成虫放电频率分别为45.2次/s、42.1次/s、42.3次/s,电位值依次为1 022 mV、1.139 mV、0.706 mV, 但对其非寄主树种的侧柏挥发物反应微弱,对空气无反应。雌成虫对油松挥发物的不同气流量17 mL/s、17 mL/s、85 mL/s的放电频率和电位值分别为24.8次/s、45.2次/s、46.6次/s和0.533 mV、1.022 mV、1.316 mV,表明EAG反应程度因挥发物气流量浓度不同而变化。触角电位与选择性行为的测试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松阿扁叶蜂在寄主选择过程中,触角的嗅觉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松褐天牛触角感器电镜扫描和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扫描电镜对松褐天牛的触角感器进行扫描观察,并测定了触角对松树主要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松褐天牛触角上共有7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指形感器、棒形感器、瓶形感器、芽形感器以及刺形感器,以毛形和锥形感器的数量最丰富.其中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各有3个型,指形感器有2个型.毛Ⅱ、毛Ⅲ型和锥Ⅰ、锥Ⅱ型感器表皮结构具有深的纵刻纹,具有嗅觉感器的典型特征.同时对各种感器的数量、长度及分布特点等作了描述.电生理研究结果表明,几种供试化合物及其混合物均能引起松褐天牛雌、雄成虫较强的电生理反应;松褐天牛触角不同部位的EAG反应存在显著差异;剂量试验表明,松褐天牛成虫触角对不同浓度的α-Pinene的EAG反应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8.
欧阳革成  张润杰 《生态学报》2005,25(10):2658-2661
松材线虫病是重要的森林病害,该病与松材线虫携带的病原菌和松树的内生病原菌密切相关。在室内条件下,初步研究了从人工培养的松材线虫上分离到的菌株C对松材线虫病的抑制作用。在健康的水培马尾松枝上分别接种松材线虫接种液、菌株C接种液、松材线虫与菌株C的混合接种液。处理后松枝的相对重量与相对蒸腾强度均为:接种菌株C的松枝>混合接种的松枝>接种线虫的松枝。处理后15d时,接种线虫的松枝与混合接种的松枝的相对重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接种线虫松枝的存活期显著短于其它处理松枝的存活期(p<0.05)。接种菌株C的针叶褐变株数少于接种线虫的松枝,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接种线虫和混合接种的所有松枝中都分离到松材线虫,且分离出的线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将8个月生的断根马尾松苗插入菌株C的查彼培养液的滤液中培养,6d后松苗的平均感病指数和感病株率均显著少于对照(p<0.05)。这表明,菌株C对松材线虫病有抑制作用,菌株C培养液中产生的某些代谢物质有利于松苗的抗病和存活。菌株C可能抑制了松树上的内生病原菌和松材线虫携带的病原微生物,或提高了松树的生长力和抗逆能力。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参照AP I 20 C AUX鉴定系统鉴定,菌株C为季也蒙假丝酵母C and id a gu ilierm ond ii。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三级保护树种——华南五针松(Pinuskwangtungensis),以其优美的雄姿,傲立于祖国江南大地。湖南新宁舜皇山的华南五针松更将其“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出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强风彩。舜是山的华南五针松具有如下独特的风格。1、顶天立地,姿态万千。华南五针松自然分布在悬崖陡壁的严酷生境中,顽强地成群落生长,且与各种地貌巧妙结合,组成许多优美的天然画卷。如“他掌石”、“神箭石”、“银墙滴翠”、‘“苍松探海”、“夫妻共伞”、等等。石山上一旦有了华南…  相似文献   
20.
松突圆蚧初孵若虫具趋光性,负趋地性和爬上突起物的习性,其负趋地性因光强减弱而消失,初孵若虫爬虫速度随孵出时间增加而减慢,初孵若虫于土面上爬动距离和爬动时间均极短,掉在地上的爬虫将不能存活。爬虫不能在潮湿的底质上爬动,当受试针叶上虫口密度大,针叶相互接触时,初孵若虫于叶鞘外固定多于叶鞘内固定,当用无虫马尾松枝受试时爬虫于叶鞘内固定,叶鞘外固定数为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