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5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金华北山三种啮齿动物身体热值、脂肪和水分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研究了浙江金华3种啮齿动物的身体热值,脂肪含量和水分含量。成年社鼠、褐家鼠和白腹巨鼠生物量热值季节变动范围分别为6.2097-7.657KJ/g,6.153-7.096KJ/g,6.199-12.033KJ/g;水分含量为66.64%-69.75%,67.48%-70.19%,54.64%-72.37%;灰分含量不存在季节差异,年平均值分别为12.50%,12.23%,10.49%。神鼠脂肪含量春  相似文献   
12.
圈养林麝母幼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研究圈养林麝(Moschusmoshiferusberezovskii)的母幼关系。林麝的母幼关系属于典型的隐蔽者(hider)类型。母幼分开躺卧,相距20.37±11.06m。吮乳时间、母幼联系时间、母幼联系时间/幼麝活动总时间随周龄的增加均呈明显的下降。4周龄前,幼麝躺卧居多,母麝以叫声主动联系幼麝,5周龄开始幼麝独立程度逐渐提高。听觉和视觉通讯是母幼远距离通讯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寿鹿  杜卫国  陆祎玮 《动物学报》2005,51(5):797-805
比较浙江温州北麂岛与洞头岛的热环境、食物可利用性以及动物体温,以辨析北草蜥岛屿种群间生活史特征差异中环境因子的作用。通过测定岛屿上北草蜥栖息地植被和环境温度,比较岛屿热环境的差异。野外测定活动蜥蜴的体温、环境温度和活动规律,实验室温梯板中测定动物喜好体温。用陷阱法测定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和丰度,以比较岛屿蜥蜴种群的食物可利用性。岛屿植被存在差异导致热环境的差异。洞头岛植被高于北麂岛,地表层光线透入率则低于北麂岛。因而,洞头岛郁闭地表的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显著低于北麂岛,但两岛裸露地面的温度无显著差异。热环境的岛屿间差异进而影响北草蜥的野外体温。在春季,洞头岛的野外有效温度和基底温度显著大于北麂岛,而两岛北草蜥的体温无显著差异;在夏季,洞头岛的北草蜥体温、有效温度和基质温度均显著高于北麂岛;到秋季,北麂岛蜥蜴体温和环境温度高于洞头岛。地面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和丰度的岛屿间差异表明北麂岛食物可利用性大于洞头岛。岛屿间北草蜥日活动规律和喜好体温无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1)温度和食物可利用性存在岛屿间差异,岛屿种群间生活史特征差异可能与之有关;(2)两岛屿北草蜥主要采取行为调节对策来适应自然界的热环境变化,尚未发现热生理学特征的进化性漂移[动物学报51(5):797-805,2005]。  相似文献   
14.
四种利用不同生境蜥蜴运动能力的形态特征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体态特征、功能表现和生境利用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是当前生态形态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焦点。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分别利用开阔地面、草丛、岩石、树丛生境的 4种蜥蜴 (中国石龙子、北草蜥、山地麻蜥和变色树蜥 )的形态特征和运动能力 ,着重探讨蜥蜴运动能力与形态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4种蜥蜴的头体长大小依次为 :中国石龙子 >变色树蜥 >北草蜥 >山地麻蜥。就相对体长而言 ,中国石龙子 >山地麻蜥和北草蜥 >变色树蜥 ,而头大小、附肢长度和尾长的种间差异趋势则相反 ;体高的种间差异为北草蜥 >中国石龙子和变色树蜥 >山地麻蜥。在平面上 ,山地麻蜥和北草蜥的速度显著大于中国石龙子和变色树蜥 ;在斜面上 ,变色树蜥和山地麻蜥的速度显著高于中国石龙子。变色树蜥斜面附着能力最强 ,中国石龙子最弱。生境利用不同的蜥蜴形态迥异 ,运动能力亦因此有显著的差异。本研究结果支持动物形态特征与其功能表现相关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蝘蜓头、体大小的两性异形和雌体繁殖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计翔  杜卫国 《动物学研究》2000,21(5):349-354
报道了蜓 (Sphenomorphusindicus)头、体大小的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性成熟雌体大于雄体。雄性成体头长大于雌性成体 ,但头宽与雌性成体无显著差异。初生幼仔的头长和头宽无两性差异。雄性幼体头长和头宽大于雌性幼体。设置SVL恒定时 ,雄性幼体和雄性成体的头长和头宽无显著差异 ,雌性幼体的头长和头宽大于雌性成体。初生幼仔具有相对较大的头部。产仔雌体的最小SVL为 6 7 7mm ,大于此SVL的雌体均年产单窝仔。平均窝仔数、窝仔重和幼仔重分别为 7 2 ( 3~ 11)、 3 34( 1 30~ 5 19)和 0 48( 0 36~ 0 5 8)g。用卵黄沉积卵巢卵和输卵管计数的窝仔数比用幼仔计数的窝仔数多约 1 0个后代。幼仔体重与雌体SVL无关。相对窝仔重与雌体SVL边缘性地呈正相关。窝仔数、窝仔重与雌体SVL呈正相关 ,幼仔体重与窝仔数呈负相关。窝仔数与雌体状态无关。  相似文献   
16.
计翔  杜卫国 《动物学研究》2000,21(5):349-354
报道了yan蜓(Sphenomorphus indicus)头、体大小的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性成熟雌体大于雄体。雄性成体头长大于雌性成体,但头宽与雌性成体无显著差异。初生幼仔的头长和头宽无两性差异。雄性幼体头长和头宽大于雌性幼体。设置SVL恒定时,雄性幼体和雄性成 体的头长和头宽无显著差异,雌性幼体的头长和头宽大于雌性成体。初生幼仔具有相对较大的头部。产仔雌体的最小SVL为67.7 mm,大于此SVL的雌体均年产单窝仔。平均窝仔数、窝仔重和幼仔重分别为7.2(3-11)、3.34(1.30-5.19)和0.48(0.36-0.58)g。用卵黄沉积卵巢卵和输卵管计数的窝仔数比用幼仔计数的窝仔数多约1.0个后代。幼仔体重与雌体SVL无关。相对窝仔重与雌体SVL边缘性地呈正相关。窝仔数、窝仔重与雌体SVL呈正相关,幼仔体重与窝仔数呈负相关。窝仔数与雌体状态无关。  相似文献   
17.
杭州北草蜥繁殖期脂肪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在杭州小和山北草蜥繁殖季节的3个时段分别捕得两性成年个体,解剖后鉴定性别,分离躯干、尾、肝脏和腹脂肪体,并测定其重量。按雌体卵的状态(休止卵、卵黄沉积卵和输卵管卵),卵黄沉积始于3月下旬(T1),首窝卵产于5月上旬(T2),部分(37%)终止繁殖于6月中旬(T3)。从T1到T2,雌性腹脂肪体从平均17.3mg至消失,而雄性从6.3mg减至0.8mg,雌性减量是雄性的3倍。两性6月中旬腹脂肪体消失,而躯干、尾和肝脏的脂肪含量在3个时段无显著变化。很可能雌性腹脂肪体的消耗使首窝卵产出时间提前,从而增加单个繁殖季节的窝数和总的繁殖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19.
计翔  许雪峰  杜卫国 《动物学报》2001,47(2):231-234
研究浙江舟山产赤链华游蛇窝仔数,幼体大小和雌 大小之间的关系以及初生幼体特征,产仔雌体的最小体长(SVL)为486mm,大于最小SVL的雌体均年产单窝仔,产仔期为8月30日09月30日,窝仔数与雌体SVL呈正相关,平均值为11.7,初生幼仔重与雌体SVL和窝仔数无关,窝仔数与产后雌体的状态无关,赤链华游蛇主要通过增加窝仔仔数来增加繁殖输出,初生幼仔湿重,干重,SVL和尾长平均值分别为4.37g,1.18g,171.0mm和44.mm,幼体躯干,剩余卵黄和脂肪体的干重有显著的窝间差异,偏相关分析显示,幼体躯干干重与剩余卵黄及脂肪体干重呈负相关,剩余卵黄干重与脂肪体干重无关。  相似文献   
20.
用SB 2T内置热敏无线电发射器、HOBO和TINYTALK数据记录块等电子设备研究实验室围栏内越冬眼镜蛇 (Najaatra)的体温调节和低温耐受性。围栏内总平均气温 (10 6℃ )与总平均巢温 (10 9℃ )无显著差异 ,但气温变化幅度 (- 2 0~ 37 4℃ )大于巢温变化幅度 (6 5~ 14 5℃ )。眼镜蛇体温变化幅度 (3 4~34 1℃ )介于气温和巢温的变化幅度之间 ,平均体温的个体间差异显著 ,总平均体温 (15 0℃ )大于平均气温和平均巢温。最低体温的平均值为 8 9℃ ,与经验估测的眼镜蛇低温耐受极限 (9 0℃ )相近。白天气温高于15℃时能见到巢外调温个体 ,其体温记录次数约占处于此条件下的个体总体温记录次数的 2 9%。巢外调温个体的体温高于处于晚间和白天 15℃以下气温个体的体温 ,亦高于处于白天 15℃以上气温但不进行巢外调温个体的体温。处于白天 15℃以下气温个体的体温低于晚间个体的体温。处于白天 15℃以上气温但不进行巢外调温个体的体温与处于晚间和白天 15℃以下气温个体的体温无显著差异。处于晚间和白天 15℃以下气温个体的体温与气温呈显著的正相关 ,表明眼镜蛇在低温和缺乏热斑块的环境中是体温调节的顺应者。气温高于 15℃时 ,进行巢外调温和不进行巢外调温个体的体温均与气温无关 ,表明眼镜蛇在气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