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广东省蛇类新纪录-双全白环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9~10月,分别在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和始兴县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游蛇科(Colubridae)白环蛇属(Lycodon)标本3号,经鉴定为双全白环蛇(Lfasciatus),为广东省蛇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12.
蕨类植物的化感作用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植物化感作用是植物通过向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从而对同种植株和繁殖体或与其他植物之间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有益或有害的作用,它影响植物分布、群落形成与演化、作物间作等,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农林和园艺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研究范围有限,对蕨类植物化感作用的报道更少。本文系统介绍了蕨类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蕨类植物种内的化感作用(即自毒效应)、常见的蕨类植物种间的化感作用(即孢子体对配子体的化感作用和配子体对配子体的化感作用)及蕨类植物对种子植物的化感作用(蕨类植物可通过化感作用与种子植物争夺更多的资源和生长空间)。还介绍了种子植物对蕨类植物的化感作用(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以及蕨类植物化感作用与动物侵食、微生物侵染的关系,研究发现昆虫侵食能增强或减弱蕨类植物的化感作用,微生物的活动可能增强某些蕨类植物的化感作用。本文从上述不同角度说明蕨类植物化感作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希望有助于促进我国学者对该领域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广西半蒴苣苔属(苦苣苔科)一新种——红苞半蒴苣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在广西发现的苦苣苔科半蒴苣苔属Hemiboea一新种,即红苞半蒴苣苔H. rubribracteata Z. Y. Li & Yan Liu。该新种叶形与贵州半蒴苣苔H. cavaleriei Lévl.相近,不同在于茎较粗且坚硬,总苞红色,萼片较长,花冠外面白色,无毛,下唇3裂至中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狸藻属校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振宇 《植物研究》1988,8(2):25-42
本文对中国狸藻属分类群进行全面修订, 记载17种和1亚种, 其中8种为中国分布新记录, 1亚种为新等级。  相似文献   
15.
记载了广西苦苣苔科一新变种——翅茎半蒴苣苔Hemiboea subcapitata Clarke var. pterocaulis Z. Y. Li。该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茎具翅,花期较早。  相似文献   
16.
台闽苣苔(苦苣苔科)花部器官的形态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扫描电镜下对台闽苣苔 (T .oldhamii (Hemsl.)Solereder)进行了花部器官形态发生的观察 ,为探索该类群的个体发育、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和进化趋势提供依据。研究发现该属植物萼片、花冠和雄蕊发生式样均为五数花类型 ,它们各自来源于花原基上分化出来的萼片原基、花冠原基和雄蕊原基 ;花冠与雄蕊的两侧对称性与花冠上唇生长稍快和退化雄蕊原基发育迟滞相关 ;萼片原基的发生和发育的顺序是不一致的 :萼片原基发生的式样为近轴中原基—远轴 2原基— 2侧原基 ,发育式样则为近轴中萼片— 2侧萼片—远轴 2萼片 ,花蕾时为镊合状排列。花冠裂片原基的发生和发育式样是一致的 ,即远轴中裂原基 (下唇中裂片 )—远轴 2侧裂原基 (下唇 2侧裂片 )—近轴 2裂原基 (上唇 2裂片 )。花蕾期卷迭式为覆瓦状排列 ,从外向内 :下唇中裂片—下唇 2侧裂片—上唇 2裂片或下唇 2侧裂片—上唇 2裂片—下唇中裂片。雄蕊原基与花冠裂片原基互生 ,前方雄蕊原基在发生上稍迟于后方雄蕊原基 ,后者与退化雄蕊原基几乎同时发生 ,但较小 ,并与近轴心皮 (或柱头上唇 )对生。将该属与玄参科 (Scrophulari aceae)的地黄属 (Rehmannia)、苦苣苔科 (Gesneriaceae)的异叶苣苔属 (Whytockia)和尖舌苣苔属 (Rhynchoglossum)的花部器官比较发现  相似文献   
17.
广西唇柱苣苔属(苦苣苔科)一新变种——光华唇柱苣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载了广西苦苣苔科Gesneriaceae一新变种——光华唇柱苣苔Chirita tribracteata、W.T.Wang var.zhuana Z.Y.Li,Q.Xing&Y.B.Li。该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叶大而厚,边缘具圆齿或牙齿,叶柄具宽翅,苞片宽倒卵形或倒披针形,有锯齿,花冠淡紫色,喉部具黄色纵纹。  相似文献   
18.
李振宇 《植物学报》2003,20(6):734-735
首次记载长芒苋Amaranthus palmeri S. Watson,一种原产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的有毒植物,为中国归化杂草一新记录。  相似文献   
19.
李振宇 《植物学通报》2001,18(3):381-382
王文采教授是我国杰出的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半个多世纪以来 ,在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地理学研究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王文采先生于 1 92 6年 6月 5日出生于山东济南市 ,祖籍山东掖县 ,1 93 9年从北平厂桥小学毕业后考入北平第四中学。1 94 5年他考入北平师范大学生物系 ,在兼职教授北平研究院林钅容研究员的影响下 ,对植物分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下决心把探索生命奥秘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每逢暑假 ,他常独自到郊外爬山涉水 ,采集标本 ,并就地绘出许多植物的外形图和花部构造图。他的才华和献身科学的精神引起时任静生生物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